《智囊(选录)·捷智部·张良》原文翻译附评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6-02 07:13: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智囊(选录)·捷智部·张良》原文翻译附评译

《智囊(选录)·捷智部·张良》原文翻译附评译

【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上在洛阳南宫,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偶语。以问留侯,对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诛皆仇怨,故相聚谋反耳。”上忧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数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乃封齿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齿且侯。吾属无患矣。”

〔评〕温公曰:“诸将所言,未必反也。果谋反,良亦何待问而后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耳!”袁了凡曰:“子房为雍齿游说,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继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由前言,良为忠谋;由后言,良为罪案。要之布衣称帝,自汉创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势必反。帝所虑亦止此一著,良乘机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诸将之浮议顿息,不可谓非奇谋也!若韩、彭俎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文言文翻译:

汉高祖刘邦即帝位之后,封赏了建立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还没有封赏的将领,为了争夺奖赏而争相表功,没完没了。汉高祖住在洛阳南宫的时候,看到将军们常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于是召见张良询问,张良说:“陛下由平民的身份而取得天下,今天已贵为天子。但是所分封的对象都是自己的旧友,而往日和陛下有仇怨的都遭到了诛杀,将军们担心自身的安危,因此聚在一起密谋造反。”汉高祖感到十分不安,问张良:“该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生平最讨厌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谁?”汉高祖说:“雍齿曾经多次让我难堪,我一直想要杀他,但是他功劳颇多,因此不忍心。”张良说:“现在情况紧急,臣认为陛下首先要封为侯的就是雍齿,那么其他大臣就不会再心存疑虑了。”于是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群臣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评译

司马温公说:“将军们所谈论的未必一定是有关谋反的'事;他们如果真的有造反的意图,张良也不会等到高祖询问的时候才说。张良只是因为高祖在即帝位的初期,便以个人的爱憎行赏论罪,造成诸臣的不安,因此才忠言劝谏,改变了高祖的作风。”袁了凡说:“张良替雍齿游说,导致高祖对功臣的不信任,致使日后三大功臣都遭到诛杀,未尝不是张良的一句话所种下的祸根。”从前者来看张良是个忠臣,从后者来看张良却是个祸首。我认为刘邦以平民身份建立汉朝,所有的大臣都是当年并肩征战的伙伴,如果人心不安必定会产生谋反,高祖所忧虑的也是这些。张良借高祖问话道破了高祖的心意,因此高祖能轻易接受张良的建议,平息群臣的疑虑,不能不说张良的计谋是非常高明的。至于说日后韩信、彭越等功臣的被诛杀,又岂是张良所能预料到的呢?

第2篇:《智囊(选录)·术智部·司马相如》原文翻译附评译

《智囊(选录)·术智部·司马相如》原文翻译附评译

【原文】

卓文君既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不分一钱。相如与文君谋,乃复如临邛,尽卖其车骑,置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缶卢,身自穿犊鼻褌,与庸保杂作,涤器市中。王孙闻而耻之,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乃复还成都为富人。

〔评〕卓王孙始非能客相如也,但看临邛令面耳;终非能婿相如也,但恐辱富家门面耳。文君为之女,真可谓犁牛骍角矣!王吉始则重客相如,及其持节喻蜀,又为之负弩前驱,而当缶卢涤器时,不闻下车慰劳,如信陵之于毛公、薛公也,其眼珠亦在文君下哉。

文言文翻译:

汉朝时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之后,两个人一起回到成都,穷得家徒四壁。卓王孙因为文君败坏了门风,十分愤怒,不给她一文钱。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商议,决定回到临邛,将马匹车辆全部卖了,然后买间酒铺卖酒,而卓文君做掌柜,司马相如穿着围裙兼酒保打杂,并当街洗碗。卓王孙听说这些事后,感觉脸上无光,只好派了一百个仆人去侍候文君,并给了百万钱,他们二人又成为成都的富人。

评译

最初,卓王孙并非能真的接纳司马相如,而是看临邛县令的面子;到最后,也不是心甘情愿地承认司马相如这个女婿,只不过是不愿意损害豪门富家的颜面罢了。他有卓文君这样的女儿,真可以说是鸡生凤凰。王吉在司马相如初为门下客的'时候就对他非常的礼遇,后来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奉命被派往蜀国的时候,王吉则充当他的护卫。但是当司马相如当街洗碗的时候,却不见王吉前来拜访,不能像信陵君对待毛公、薛公一样,看来王吉的眼光仍然不如卓文君。

第3篇:智囊(选录)·捷智部·王羲之原文和翻译

智囊(选录)·捷智部·王羲之原文和翻译

捷智部·王羲之

作者:冯梦龙

【原文】

王右军幼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逆节事,都忘右军在帐中。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半,方悟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王羲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熟眠。由是得全。

文言文翻译:

晋朝人王羲之幼年时,甚得大将军王敦的.宠爱,常要羲之陪着睡。有一次王敦先起床,不久钱凤进来,王敦命奴仆全数退下,两人商议谋反大计,一时忘了王羲之还睡在床上。王羲之醒来,听见王、钱二人谈话的内容,知道难逃一死,为求活命,只好在脸上、被上沾满口水,假装一副熟睡的样子。王、钱二人话谈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还没起床,大惊道:“事到如今,只好杀掉这个小鬼了。”等掀开蚊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 智囊(选录)·捷智部·刘备原文及翻译

 智囊(选录)·捷智部·刘备原文及翻译

捷智部·刘备

作者:冯梦龙

【原文】

曹公素忌先主。公尝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适雷震,因谓公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刘备

〔评〕相传曹公以酒后畏雷,闲时灌圃轻先主,卒免于难。然则先主好结牦,焉知非灌圃故智?

文言文翻译:

曹操对刘备一直心存怀疑,曾对刘备说:“放眼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我二人,至于袁绍之类,根本不足为惧。”刘备刚要吃饭,手中的筷子吓得掉了下来。刚好天上响起雷声,刘备担心曹操起疑心,就对曹操说:“圣人说,有巨雷暴风,必是天地有巨变的征兆。这话实在有道理,难怪刚才一打雷,我吓得筷子都掉了。”

评译

相传曹操曾以酒后害怕雷声而掉下筷子,闲的时候养花莳草,而认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智囊(选录)·捷智部·司马遹》原文及翻译

《智囊(选录)·捷智部·司马遹》原文及翻译

捷智部·司马遹

作者:冯梦龙

【原文】

司马遹晋惠帝太子遹。自幼聪慧,宫中尝夜失火,武帝登楼望之,太子乃牵帝衣入暗中。帝问其故,对曰:“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时遹才五岁耳,帝大奇之。尝从帝观豕牢,言于帝曰:“豕甚肥,何不杀以养士,而令坐费五谷?”帝抚其背曰:“是儿当兴吾家。”后竟以贾后谗废死,谥愍怀。吁,真可愍可怀也!

〔评〕此智识人,何以不禄?噫!斯人而禄也,司马氏必昌,而天道僭矣。遹谥愍怀。而继惠世者,一怀一愍,马遂革而为牛,天之巧于示应乎?

文言文翻译:

晋惠帝的太子叫做司马遹,从小就聪明异常。晋武帝时,一天夜里宫中发生了大火,武帝登楼观看火势,司马遹拉着武帝的.衣角,让武帝隐身在暗处。武帝问司马遹原因,司马遹说:“夜色昏暗,火场一片混乱,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智囊(选录)·捷智部·李迪》原文及翻译

《智囊(选录)·捷智部·李迪》原文及翻译

捷智部·李迪

作者:冯梦龙

【原文】

真宗不豫,李迪与宰执以祈禳宿内殿。时仁宗幼冲,八大王元俨素有威名,以问疾留禁中,累日不出。执政患之,无以为计。偶翰林司以金盂贮熟水,曰:“王所需也。”迪取案上墨笔搅水中尽黑,令持去,王见之,大惊。意其毒也,即上马驰去。

文言文翻译:

宋真宗病重,李迪与宰相为祈神消灾而在宫中留宿。八大王赵元俨平素就有野心,这次以探望真宗的病情为由进驻宫中,虽然已经过了一段时日,可是仍然没有离开的念头。而仁宗年纪尚小,辅政大臣虽然心中非常忧急,却也无计可施。正好有一天,赵元俨需要开水,翰林司用金盆盛了开水,说是八大王要的'开水。李迪于是拿起案桌上的毛笔在盆中搅了一下,盆中的水都黑了,然后命翰林司端进去,赵元俨一看,大为惊讶,以为有人暗中下毒想要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智囊(选录)·捷智部·张良》原文翻译附评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智囊(选录)·捷智部·张良》原文翻译附评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