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张煌言事迹
全祖望笔下的张煌言抗清
作者:金德章
全祖望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曾以一代大师的精湛文笔,详尽地记载了定海(舟山)抗清斗争的历史。要了解舟山的历史,特别是了解舟山抗清斗争,对他的著作不可不读。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宁波鄞县人(今鄞州),自署鲒埼亭长,双韭山民,学者称之谢山先生。
在全祖望的著作中,有《鲒埼亭集》三十八卷,其中墓志十七卷,传状四卷;《鲒埼亭集外编》五十卷,其中墓志五卷,传状四卷。内外编共八十八卷,墓志、传状多达三十卷。此外,在《续甬上耆旧诗集》中,全祖望为诗人所作小传,同样属于人物传记体裁。在人物传记中,表彰“故国忠义”,则是全祖望行文的主旋律。
在他的人物传记中,就有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宁波鄞县人。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与钱肃乐等倡议,奉鲁王监国绍兴,授翰林修撰。1646年与张名振等扈从鲁王朱以海入驻定海,曾发兵四入长江、三下闽海,两遇海难,被称为“怒海雄狮”、“海上苏武”、“义帜纵横二十年”。1664年,张煌言散军海上,避居悬山,因叛徒出卖被俘,在杭州英勇就义。
对于这样一位同乡先辈的“故国忠义”,全祖望非常敬仰,并予高度评价。他为张煌言撰写了《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详述了张煌言的抗清事迹,并深有感慨地说:“呜呼!吾乡死事诸公,公为最后,而所成亦最伟。然世人但知夸公之忠诚,而予更服公之经略。故涉历山海之间,且耕且屯,而民乐输赋;据抚淮北三十余城,而市不易肆;小住缑城,而陂塘之利传之无究。惟其深仁以成遗爱,斯在古人中,诸葛孔明渭南之师,不过尔尔。诸葛有荆、益之凭借,所以得三分之业。而公无所资,终于赍志以死,则天也。”
关于张煌言抗清之久、艰苦之甚,有号称“浙东学派一代宗师”的黄宗羲认为,张煌言与文天祥相比,丝毫不亚于文天祥。黄宗羲曰:“唯两公之心,匪石不可转,故百死之余,愈见光彩。文山之《指南录》,公之《征北纪》,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文山镇江遁后,驰驱不过三载;公丙戊航海,甲辰就执,三度闽关,四入长江,两遭覆没,首尾十有九年。文山经营者,不过闽、广一隅;公提孤军,虚喝中原而下之,是公之所处为益难矣。”
其实,文天祥与张煌言有许多相似处。一是意志坚强,不为困境而转变自己的政治主张。二是俱有气贯长虹的诗文,留香后世。然而,就抗争的处境、时间与所涉及的地域而言,张煌言则远远超过文天祥。
全祖望认为,张煌言之所以成为天地间的“伟人”,是因为有着勇往直前、理直气壮的“正气”在支撑着他。全祖望说:“天地间伟人,当不容以常例论耶!当是时,以蛎滩鳌背为金汤,以鲛人蜑户为丁口,风帆浪楫,穷饿零丁,而司隶威仪一线未绝,遗臣故吏相与唱和。与其间,其遇虽穷,其气自壮,斯其所以,为时在之所不能囿耶!”
当时的情境是,以山海为城作抵御,以渔人、流民为依靠,战局的动荡,风浪的击打,使鲁王小朝廷的君臣们处于风雨飘零之中。但只要复明尚存一丝希望,境遇尽管穷困,但仍正气浩然,其势不减当初。尔时,身历其境的黄宗羲是这样记述的:“上自浙河失守以后,虽复郡邑,而以海水为金汤,舟楫为宫殿;陆处者,惟舟山二年耳。海泊中,最苦于水,侵晨洗沐不过一盏。舱大周身,穴而下,两人侧卧,仍盖。所下之穴,无异处于棺中也。御舟稍大,名河船,其顶即为朝房,诸臣议事在焉。落日狂涛,君臣相对,乱礁穷岛,衣冠聚谈。是故金鳌橘火,零丁飘絮,未罄其形容也。有天下者,以兹亡国之惨,图之殿壁,可以得师矣。”
这就是说,亡命海上的鲁王,船即是朝廷的宫殿,此时已没有一块陆地可以据守。稍大一点的是鲁王住的船,顶层就是大臣们议事的朝房,小一点的船就是黄宗羲等大臣们住的,船舱只有周身那么大,上上下下只能像穿洞穴时那样弯着身子。睡觉时须两人侧着身子才行,盖上盖子,与躺在棺材里没啥两样。西坠的太阳,呼啸的狂浪,荒芜人烟的小岛,不时露头的礁石,船只散布在海面上,如同随风飘零的败絮。这就是“衣冠聚谈”的君臣们所面临的景象,处境十分悲凉。
但尽管如此,张煌言“其气自壮”的信念仍跃然于纸上,他在诗作《洒血》中说:“文山不柴市,故里一黄冠;此意谁非屈?何人肯血宽?”他在《放歌》中云:“予之浩气兮,予之精魂兮,变为日星。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垂节义于千龄兮,夫何分孰为国祚兮,孰为家声?歌以言志兮,肯浮慕乎箕子之贞;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于先生。”前一首是说,如果文天祥不是走抗元斗争之路,在柴市就义,而是出家当道士,也无可厚议。然而,像文天祥这样的一代英杰,岂肯遁世,以“故里一黄冠”而自慰呢?这是不可能的。后一首是在杭州狱中写在墙上的诗,表示自己和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相比,并不感到愧心。他以为,自己为国献身,忠孝节义,正气浩然,终将与日月同辉,为后世传为美谈。全祖望认为,张煌言的浩然正气,绝对不会因为失败而泯灭。“志士之精魂,终古不朽。”“诸公之可死者身也,其不可死者心也。”“身死心不死。”正如吴钟峦所言:“此身不死,此志不移,生一日是一日之恢复也。尺地莫非其有,吾方寸之地,终非其有也。”全祖望歌颂的正是张煌言体现的这种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全祖望在《张公神道碑铭》中,还记述了张煌言的另外几件事。康熙元年(1662),清朝廷派人前来招抚,张煌言断然拒绝。他在复清朝安抚使书中曰:“不佞所以百折不回者,上则欲匡扶宗社,下则欲保捍桑梓,乃因国事之靡宁,而致民生之愈蹙。”在复浙督赵廷臣书中,他再次表白:“执事新朝佐命,仆明室孤臣,区区之诚,言尽于此。”作为“明室孤臣”,他痛恨“新朝佐命”统治之残酷;为了“匡扶宗社”和“保捍桑梓”,他义无反顾,坚持抗清斗争,不惜一切,至死靡他。张煌言被捕后,浙江提督张杰“以客延之,举酒属曰:„迟公久矣!‟公曰:„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之举,速死而已!‟数日,送公于杭。出宁城门,再拜曰:„某不肖,有辜负故乡父老二十年来之望。‟……九月初七日,公赴市,遥望凤凰山一带曰:„好山色!‟赋《绝命词》,挺立受刑,子木等三人殉焉!”全祖望的如实记载,看似平淡无奇,可作为大明忠臣和抗清英雄的张煌言,如此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悲壮殉国的情景,却是历历在目,不能不敬佩他激情汹涌,大笔如椽,激起读者的强烈悲愤和敬仰。
全祖望认为,张煌言所以成为天地间的“伟人”,是因为有着勇往直前、理直气壮的“正气”在支撑着他。全祖望说:“天地间伟人,当不容以常例论耶!当是时,以蛎滩鳌背为金汤,以鲛人蜑户为丁口,风帆浪楫,穷饿零丁,而司隶威仪一线未绝,遗臣故吏相与唱和。与其间,其遇虽穷,其气自壮,斯其所以,为时在之所不能囿耶!”
当时的情景是,以山海为城作抵御,以渔人、流民为依靠,战局的动荡,风浪的击打,使鲁王小朝廷的君臣们处于风雨飘零之中。但只要复明尚存一丝希望,境遇尽管穷困,但仍正气浩然,其势不减当初。尔时,身历其境的黄宗羲是这样记述的:“上自浙河失守以后,虽复郡邑,而以海水为金汤,舟楫为宫殿;陆处者,惟舟山二年耳。海泊中,最苦于水,侵晨洗沐不过一盏。舱大周身,穴而下,两人侧卧,仍盖。所下之穴,无异处于棺中也。御舟稍大,名河船,其顶即为朝房,诸臣议事在焉。落日狂涛,君臣相对,乱礁穷岛,衣冠聚谈。是故金鳌橘火,零丁飘絮,未罄其形容也。有天下者,以兹亡国之惨,图之殿壁,可以得师矣。”
这就是说,亡命海上的鲁王,船即是朝廷的宫殿,此时已没有一块陆地可以据守。稍大一点的是鲁王住的船,顶层就是大臣们议事的朝房,小一点的船就是黄宗羲等大臣们住的,船舱只有周身那么大,上上下下只能像穿洞穴时那样弯着身子。睡觉时须两人侧着身子才行,盖上盖子,与躺在棺材里没啥两样。西坠的太阳,呼啸的狂浪,荒芜人烟的小岛,不时露头的礁石,船只散布在海面上,如同随风飘零的败絮。这就是“衣冠聚谈”的君臣们所面临的景象,处境十分悲凉。
但尽管如此,张煌言“其气自壮”的信念仍跃然于纸上,他在诗作《洒血》中说:“文山不柴市,故里一黄冠;此意谁非屈?何人肯血宽? ”他在《放歌》中云:“予之浩气兮,予之精魂兮,变为日星。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垂节义于千龄兮,夫何分孰为国祚兮,孰为家声?歌以言志兮,肯浮慕乎箕子之贞;若以拟乎正气兮,或无愧于先生。”前一首是说,如果文天祥不是走抗元斗争之路,在柴市就义,而是出家当道士,也无可厚议。然而,像文天祥这样的一代英杰,岂肯遁世,以“故里一黄冠”而自慰呢?这是不可能的。后一首是在杭州狱中写在墙上的诗,表示自己和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相比,并不感到愧心。他以为,自己为国献身,忠孝节义,正气浩然,终将与日月同辉,为后世传为美谈。全祖望认为,张煌言的浩然正气,绝对不会因为失败而泯灭。“志士之精魂,终古不朽。”“诸公之可死者身也,其不可死者心也。”“身死心不死”。正如吴钟峦所言:“此身不死,此志不移,生一日是一日之恢复也。尺地莫非其有,吾方寸之地,终非其有也。”全祖望歌颂的正是张煌言体现的这种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全祖望在《张公神道碑铭》中,还记述了张煌言的另外几件事。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廷派人来招抚张煌言,张煌言断然拒绝。他在复清朝安抚使书中曰:“不佞所以百折不回者,上则欲匡扶宗社,下则欲保捍桑梓,乃因国事之靡宁,而致民生之愈蹙。”在复浙督赵廷臣书中,他再次表白:“执事新朝佐命,仆明室孤臣,区区之诚,言尽于此。”作为“明室孤臣”,他痛恨“新朝佐命”统治之残酷;为了“匡扶宗社”和“保捍桑梓”,他义无反顾,坚持抗清斗争,不惜一切,至死靡他。张煌言被捕后,浙江提督张杰“以客延之,举酒属曰:„迟公久矣!‟公曰:„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之举,速死而已!‟数日,送公于杭。出宁城门,再拜曰:„某不肖,有孤负故乡父老二十年来之望。‟……九月初七日,公赴市,遥望凤凰山一带曰:„好山色!‟赋《绝命词》,挺立受刑,子木等三人殉焉!”全祖望的如实记载,看似平淡无奇,可作为大明忠臣和抗清英雄的张煌言,如此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悲壮殉国的情景却让人历历在目,不能不敬佩他激情汹涌,大笔如椽,激起读者的强烈悲愤和敬仰。
再说张肯堂。张肯堂,字载宁,号鲵渊,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初擢御史。先是任福建巡抚拥戴唐王,唐王不用则由闽入浙至翁州(今定海)。稍后,张名振等奉鲁王驻跸舟山,张肯堂任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二日,清兵攻入定海城,张肯堂宁死不屈,合门二十七人,殉难于国。
全祖望在《明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华亭张公神道碑铭》中记述曰:“顺治八年辛卯九月,大兵破翁州,太傅阁部留守华亭张公,阖门死之。大兵入其家,至所谓雪交亭下,见遗骸二十有七,有悬梁间者,亦有绝环而坠者。其中珥貂束带佩玉者,则公也。庑下亦有冠服俨然者,则公之门下仪部吴江苏君兆人也。有以兵死者,则诸部将也;亦有浮尸水面者。大兵为之惊愕却步,叹息迁延而退,命扃其门。”上述碑文,全祖望几乎用的都是白描手法,简洁干练,字字沾血,句句含泪,令人读之,心灵震撼。
全祖望认为,只有这样如实的描写,才能表达“故国忠义”的死生以之的精神。他说:“惟忠与孝,历百世而不可泯。忠孝者,天地之元气旁魄而不朽者也……。”
当年,为了撰写张肯堂的碑铭,全祖望不惜漂洋过海,乘一叶扁舟,从宁波到普陀山去实地查访。他在碑铭中说:“雍正四年(1728年),予游补陀(普陀山),诸僧导予游故迹,予概勿往,而先登荣山,求公埋骨之地,尚有一石,题曰:„张相国墓‟。
第2篇:南京路名特点
南京地名不但有特点,而且特点极其鲜明。南京地名特点之一:厚重的古都特色,特别是明都特色。记得大学时代的一个外地同学曾经说过,南京的地名有太多的门,让人犯晕。当时听了感觉一怔,对于我这个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来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特点,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发现确实如此。南京包括现存的城门和已经消失但地名仍在的城门名,应该在40个以上(没有细数过,内13,外18,再加上宫城如:午朝门、后宰门和后来新开的门如集庆门、玄武门)。可以说,一个在南京城里生活的人,几乎每天都在和这些”门”打交道,您住城外?那您是在中央门外、中山门外、中华门外还是汉中门外?而笔者现在工作的地方,就在外18城门之一——安德门。说起来,南京人真的应该感谢朱元璋这个草民皇帝呢!谈到明朝给南京带来的地名,还不止这些。像明故宫、鼓楼、朝天宫、明孝陵(包括周边的一系列地名:下马坊,孝陵卫等等),夫子庙旁的钞库街,那可是大明朝的“央行”所在地。像小营、后标营等等这些不一而足的地名,不列举了。明以前的六朝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的缘故,留下的痕迹不多,但一些地名仍保留下来,如:石头城。但现在位于清凉门旁的石头城似乎并不是古石头城的遗址,现在的石头城是杨吴时期留下来的。而孙权时代的石头城据考证应该是现在的挹江门旁的八字山一带(个人同意这种看法,因为那里更靠长江,而且诸葛亮说“石城虎踞”,那里比清凉山形状更像老虎)。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台城。台城本是六朝宫城的简称,在那时候又代指朝廷。南梁时期,著名的“侯景之乱”围困的就是这里。隋唐时,南京地位下降,台城被废弃。唐代著名诗人韦庄也因此留下了“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名句。也可能是他误导了后人,人们就以讹传讹的把玄武湖南的一段的明城墙叫做台城了。不过现在的台城风景倒是绝美。民国时期也给南京留下了一些地名,如中山陵、中山路,中央路,总统府等等。也有些解放后改名的:如国府路改名长江路,我倒觉得恢复旧名也无妨。南京不作为都城的时候,也留下一些地名,如一中门口的府西街,就是因为清朝的江宁府所在而得名。长毛之乱后,这里还一度成为两江总督的驻在,赫赫有名的“刺马”(也就是《投名状》)故事的原型)就是发生在这里。此外还有大行宫等等。南京地名特点之二:浓郁的文化气息,特别是文学特色。南京有一条很短,但是文化含金量特高的河流:秦淮河,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南京。和秦淮有关的地名,也是非常多的。如桃叶渡,淮清桥,东水关、镇淮桥等等。就算是全国闻名的夫子庙也是和秦淮河息息相关的。而这每一个地名几乎都能带来一串文化掌故。与此类似的还有长干里、长干桥等等。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说的就是这里。还有曾住过旧时王谢的“乌衣巷”。我上中学时,夫子庙和乌衣巷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俗气。我虽然熟读刘禹锡的这首诗,但也不知道乌衣巷的具体位置。有次骑车到夫子庙玩,回家时不知怎么稀里糊涂的转到了一条幽深僻静的小巷里,那天我记得刚下过雨,空气特别清新,巷子里都是些普通民宅,两边几个老大妈坐在那里边做家务边聊天,我刚准备去问路,无意间突然看到了蓝色的路名牌——乌衣巷,那种震惊和温暖的感觉我至今仍然记得,就像见到了一个从未谋面,但却神交已久的老朋友一般,原来乌衣巷就是这条不甚起眼的小巷!我也因此真正体会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境。可惜了现在夫子庙的乌衣巷,充满商业气息,完全已经没有那种味道了。还有一些地名反映的是南京的文化特色,如三元巷得名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大将尹凤,他参加武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皆名列第一,“连中三元”,故得名;这是武状元,还有文的,位于秦淮区夫子庙附近的“状元境”、“秦状元巷”、“状元里”等,就是因为清朝状元秦大士的故里得名(现在秦大士故居在整修,也不知修好了没有)。当然他还有个更著名的状元祖先——秦桧(也有说状元境得名于秦桧),不过这个名就不光彩了——“千夫所指的卖国贼”,在这里我无意替秦桧翻案,但是要没有宋高宗赵构的私心作怪,纵容甚至是授意,秦桧也翻不起这么大的风浪。南京的路名也有很强的历史文化特色,如南京人俗称为“城西干道”、“城东干道”的快速内环西、东线,他们的正式名称分别是极有气势,也极有来历的虎踞路和龙蟠路。城南的几条东
西向道路则分别以南京的旧称为名,如白下路——建邺路、建康路——升州路;集庆路、应天路等等,让人便于记忆,也有历史感。我很反感的就是把一条城市里的路名简单的用起点和终点各取一字来凑数了,很不幸,我们也有这样的路名。南京地名特点之三: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别是山水城林特色。南京身处江南,水网密布。和水有关的地名特多。除了长江、秦淮这两条母亲河以外,还有一些小河沟和湖面。如金川河、玉带河、十里长沟、清溪、进香河、明御河;再如玄武湖、莫愁湖、西家大塘、白鹭洲、月牙湖、花神湖、紫霞湖、前湖、琵琶湖等等。与此有关的当然还有桥:长江大桥(我个人坚决反对二桥、三桥之类的路名桥名,一点没有文化气息,和美国这种没有历史的地方差不多。希望二桥、三桥能改名,而在建的四桥会有一个正式的名称,不要再重蹈覆辙了)。再如,一些小桥,或者没有桥但仍然存在的地名:中山桥、惠民桥、迈皋桥、铁心桥、七桥翁、三山桥、石城桥、西桥、竺桥、珍珠桥、浮桥、莲花桥等等。最有意思的桥名当属位于虹桥附近的“三步两桥”,据说这里原有“三铺”,“两桥”,故得名,结果后来以讹传讹变成了“三步两桥”,不过现名可比原名有诗意得多。南京地处江南丘陵,山多;以山为名的地名也很多,除了钟山、栖霞山以外,雨花台也得自山名,再如幕府山、北固山、聚宝山、青龙山、方山、东山、云台山等等。城南的菊花台、石子岗也得自山名,石子岗南部的一座小山头叫乌龟山,金庸小说《碧血剑》里提到的“浡泥国王墓”——据说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外国国王墓葬就在此山脚下。很多年前,我曾同女友曾步行到这个当时还没有开发的地方去“发现浡泥国王墓”,现在那里已经变成文莱风情山庄了。除了以上的地名以外,南京还有一些有特点的地名,如:螺蛳转弯等等。再比如,由于工作关系,常要到宁海路去,宁海路靠北京西路有一条巷子叫“三省里”,取“吾日三省吾身”之意,而省检察院和反贪局就在这里,让那些被抓的贪官在这里“三省吾身”,倒是有趣得紧
第3篇:莫言语录
莫言语录(推荐11篇)由网友 “YU”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莫言语录,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莫言语录
莫言语录精选大全
1,我不在乎你对我的不在乎!——莫言
2,爱一个人自然没有错,但是打着“爱”的旗号一味退让,就是大错特错!——莫言
3,想你的时候有些幸福,幸福得有些难过!——莫言
4,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莫言
5,爱情是很重要,但尊严也很重要,怎么样让自己过得快乐也很重要!——莫言
6,等待你的关心,等到我关上了心!——莫言
7,我不喜欢那些下定语的称呼,被人称为美女,就不可以丑,被人称为才女,就不可以笨,这种生活太有局限性!不给自己设限,不接受他人的定论,这样可以活得更自如一些!——莫言
8,我在过马路,你人在哪里!——莫言
9,原来地久天长,只是误会一场!
10,
第4篇:莫言语录
莫言语录
“恋爱是心理享受,婚姻是刻板方程式。”,小编为大家带来莫言语录,一起来欣赏吧。
莫言经典语录
1. 我的《红高粱》系列就是扎根文学。我的根只能扎在高密东北乡的黑土里。我爱这块黑土就是爱祖国,爱这块黑土就是爱人民。
2. 只有经过了想象的东西才是非常灵动.非常活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否则就会僵化.老化.固定化.程式化。
3. 你要想到,越是那些所谓的散文.随笔大师的作品,越是他娘的胡扯大胆,天下的巧事儿怎么可能都让他碰到了呢?如果你经常地翻翻那本十分畅销的《读者文摘》,你就会明白,那些感人至深的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其实都是克隆文。
4. 文学应该百无禁忌(特定意义),应该大胆地凌云健笔,在荒诞中说出的道理也许不荒诞,犹如酒后吐真言。
5. 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
第5篇:张惠言水调歌头赏析
张惠言水调歌头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惠言水调歌头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惠言水调歌头赏析 篇1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唯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赏析
《水调歌头》这个牌调,大家想必非常熟悉,苏轼也曾用这个词牌名写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非常脍炙人口。本来小词是
第6篇:张煌言原文练习
张煌言原文练习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张煌言原文练习,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张煌言,浙江鄞人也。崇祯十五年举人。崇祯自缢煤山,奉鲁王以海,从鲁王监国。入典制诰,出领军旅。败,々奉王入金门,依郑成功。
两江总督郎廷佐书招煌言,煌言以书报,略曰:来书揣摩利钝,指画兴衰,庸夫听之,或为变色,贞士则不然。所争者天经地义,所图者国恤家仇,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贤学问,故每社雪自甘,胆薪深厉,而卒以成事。仆于将略原非所长,只以读书知大义。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令逾一紀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
永历十四年,成功大举,煌言与俱,次崇明
第7篇:上海路名的来龙去脉
上海路名的来龙去脉
解放日报记者 龚丹韵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薛理勇,以研究上海的路名而著称,相关著作不少,每本还不重复。总有各种论坛邀请他讲述上海路名的故事,而他不用讲稿,完全信口拈来。采访时,他说: “你现在能够在网上查到的上海路名故事,基本都是参考我的著作。”
上海马路的路名是怎么形成的?薛理勇分为了以下几种一一讲述。以建筑类型来取路名早期的道路,没有管理机构和命名法则,路名的取名多约定俗成。居民怎么叫呢?如附近有教堂就被叫作 “教堂街”(今江西中路),“佈道堂街”(今福州路),附近有庙就被叫作 “庙街”(今山东路),有的马路同时有几个不同的路名,这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不过,当这些建筑物消失后,那些至今还保留的路名,能够让人回忆起曾经的建筑、曾经的历史。
黄浦区老城厢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