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国故事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31 07:16: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国故事读后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国故事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国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提起《三国演义》,自然就会想起“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孙权。这三个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的刘备“忠厚老实”,“一心想修复汉室”,我可不这么觉得,你想,在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怎么会舍得摔孩子呢?还不是因为要收买赵云的心!刘备也还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远大志向,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学起种菜来,得以骗过曹操耳目。现在想想,要是刘备他提早展现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煮酒论英雄时,当曹操说出:“当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这样的话时,要不是他反应快,借雷声掩饰,曹操迟早会因为疑心将他给杀了。可光懂得收买人心和及时反应也是没办法的啊,关键要有军事才能,说句不客气的话,刘备的领地都是靠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打下来的,至于刘备,我可没看见他有什么计谋上的突出特点。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三国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出现的。特别是“曹操杀亲朋”这一段,在他人看来简直太残忍了。吕伯奢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买酒,他在屋里听得磨刀的“嚯嚯”声,误杀了他的家人后出门又设计杀了吕伯奢。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他人惊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若是他不那样做,吕伯奢必会带人追杀他,那他也别想活着出县了,可以说,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决不会负“奸雄”这个“美名”的。当老朋友许攸前来投靠问及粮草时,曹操先答粮草可够一年,后答半年、三个月、一月,后许攸揭发他:“休瞒我,粮已尽矣!”俗话说“兵不厌诈”嘛,曹操可是把它给运用得灵活自如。

孙权在书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这样谈:“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知道他有多贤明了,上下一心,老百姓拥护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来犯。“贤能为之用”,看吧,只要是贤能的人都被网罗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于无形中为国家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他在任期间也可算是一段“太平岁月”吧。

这三人各有各的特点,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一方霸主,刘备善于收买人心,手下的将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于用计谋,他的聪明使他多次度过难关;孙权能够做到“贤能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来犯。他们的特点使他们多次度过难关。

我们要学刘备的心思细腻;学曹操的果断、坚决;学孙权的人格魅力。我们不能学刘备老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学曹操的残忍、无情;不能学孙权的出尔反尔和朋友反目。

第2篇: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片)

芍陂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较早兴建的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安丰城南,又叫安丰塘,是公元前6世纪末楚国令尹孙叔敖领导修筑的。水库巧妙地利用了当地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的地势状况,利用天然湖泊在四周筑堤,引■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水经注?肥水注》说陂堤长二、三百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说明可能已有闸门设施。东汉时可灌田万顷。由于芍陂及附近其他陂塘的兴建,水稻种植得到很大发展,使这一带富庶起来。

(2)引漳十二渠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大力发展农业。魏国要地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邺镇)位于太行山东部冲积平原上。漳水从此地流过,雨季时河水宣泄不畅,常泛滥成灾。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时李悝等推行变法,在公元前422年任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沉重打击了当地劣绅和女巫勾结玩弄的借水灾向百姓勒索钱财、残杀少女的 河伯娶妇 迷信活动,领导百姓在漳河上修建了12道低滚水坝,开凿了12条大渠,引水灌溉漳河右岸土地。《水经注?浊漳水注》载: 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以水闸调节水量,变水害为水利。经过大约100年,魏襄王时任史起为邺令,又大兴引漳灌邺工程,将大片盐碱地变成水稻田,使魏国河内地区更加富庶。

(3)都江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是举世闻名的古老而宏伟的灌溉工程。堰古称 湔堋、湔堰、都安大堰 等,宋代才有人始称 都江堰,取名于成都江(即 都江),指过成都的府河及锦江。

都江堰是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1年)时蜀郡守李冰领导人民修筑的。渠首堰工在今灌县旁的岷江上,渠道遍布成都平原各县。从1949年以前的工程布局可看出,它是由分水工程(分水鱼嘴)、开凿工程(宝瓶口)、闸坝工程(人字堤、百丈堤、内外金刚堤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在灌县西北岷江江心洲筑成的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西面的外江为岷江正流,沿江筑有堤坊;东面的内江是引水于渠,由宝瓶口控制引水流量的大小,流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百丈堤起到导流和护岸的作用。

宝瓶口可能是在早于李冰二、三百年的蜀相开明所修工程的基础上,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①宝瓶口左岸是玉垒山,右岸为离堆。现宽20米,高40米,长80米,可使足够的内江水量由此流入灌渠体系。

闸坝工程包括调节内江水量的溢洪道 飞沙堰 和一整套闸坝设施。飞沙堰长约180米,堰身的高度可使汛期入内江的洪水和大量沙石由堰顶泄入外江,即所谓 低作堰 ;人字堤护岸兼溢流,可以补飞沙堰溢洪之不足。

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项主要工程联合运用,互相配合,一般可保证大水时二江分流比例为内四外六,洪水不致冲入内江成灾;枯水时二江分流比例为内六外四,足敷灌溉之用。

鱼嘴和堤防的修筑都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编成巨大的竹笼,装填卵石,沉积堆迭而成,施工简便,节省费用,工效显宏。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在分水鱼嘴附近曾立三石人于岷江、外江、内江水中,起着水尺的作用,以量水位的高低,从而测定内江的进水流量,及时进行调节,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1974年和1975年,在外江曾先后掘得石人二枚。另载李冰作石犀5枚,其二深埋于内江,以作为都江堰岁修 深淘滩 的控制高程,使河床有一定的深度和过水断面,以保证河床可以安全通过较大的洪水流量。

姚汉源对此说有疑,见姚著《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7年版第 47 页注

(一)。

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大约300万亩良田得到灌溉。《水经?江水注》称: 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活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4)郑国渠郑国渠是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在关中引泾水兴修的大型灌溉工程,是由原籍韩国的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工设计领导为秦国开凿的。渠首在仲山西麓瓠口(今陕西泾阳县西北50里的谷口),引泾水东流注入洛水,全长300多里,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完工,工程十分壮观。

郑国渠的设计体现了较高的水流水文学知识。谷口是泾水进入渭北平原的一个峡口,东面是广阔的平原,地形西北略高,东南稍低。渠首选在这里,使整个水利工程自然形成一个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引水口选在谷口泾河凹岸稍偏下游处,正是河流流速最大的地方,增大了渠道的进水量,并使水中大量富有肥效的细泥也进入渠道以进行 粪灌(淤灌)。引水口处上层由凸岸流向凹岸的水流和下层由凹岸流向凸岸的水流形成的横向环流,既在上层增大了引水口的进水量,又在下层使较重的粗沙冲向凸岸,避免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

据《史记?河渠书》称,郑国渠的修建,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泾水泥沙含量大,引用灌溉,其淤泥可作为肥料。秦亩1亩等于今0。288市亩,四万余顷秦亩合今115万市亩。渭北平原远古为通海湖泊,土带卤性,引渠水淤灌压碱可成为良田。1钟为秦六斛四斗,即640秦升,合今2。2石,即200多斤。这使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①

《史记?河渠书》。

2。运河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凿了很多运河。魏在黄河以南的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楚在汉水和云梦诸湖泊,吴在江淮太湖,齐在山东淄、济等地,都开有运河以通水运。其中最著名的是邗沟一荷水和鸿沟。

(1)邗沟-荷水邗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记载的大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首先要创造交通运输条件,便在邗地(今江苏扬州东南)筑城,南接长江,向北利用各湖泊河道疏通开凿,在今淮安东北入淮水。后来屡经改道整修,一直是沟通江淮的主要运河。

开邗沟后3年,吴又继续向北开凿,在 商鲁之间 开了一条运河,名荷水,使沂水(泗水支流)、古济水相连通。于是吴兵船只便可从长江出发,由邗沟北上经泗水,再由荷水通济水至黄河。

(2)鸿沟-战国中期,魏占据了今河南省东北大部。为称霸中原,魏惠王(公元前370-前319年在位)九年(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加强与宋(今河南商丘)、郑(今河南新郑)、陈(今河南淮阳)、蔡(今安徽凤台)等地的联系,于次年开凿鸿沟。从河南荥阳[xíng] 泽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中牟县西),再向东开至大梁城北。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再由大梁城北继续东开,并向南转。

鸿沟向东一支后称■(古作■)渠,下游至彭城(今徐州)入泗,由春秋郑地通曹、宋等地;■水之南为睢水,自浚仪县由鸿沟分出,东流入泗,经宋、楚地;鸿沟南支西汉时名狼汤渠,南至陈县以南入颖水,魏惠王时陈属楚。

当时鸿沟运渠最为重要,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沿运道有许多城市。大梁、荥阳等地,秦汉时为东西方向粮食水运输送的要地。

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包含了测量、选线、规划、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管子?度地》对水利工程技术经验作了概括。文称: 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而下向高,即流而不行。它还对水流受阻产生的水文现象和水力现象作了观察描述,为运用水流规律治理水害提供了理论根据。关于渠首工程位置的选择,文中提出了 高其上,领瓴之 的原则,就是要抬高上游水位,以便让水顺利流入于渠。它还具体说明: 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即在3里长距离内,渠底若能降落四十九寸,相当于1/1000的坡度,即可保证渠水畅流无阻。这是非常宝贵的修渠经验。

3。堤防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了防治洪水,在黄河边修建了不少堤防工程,这些工程还兼作御敌防犯或进攻邻国之用。

在堤防修筑的实践中,人们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知识。《韩非子?喻老》说: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指出了动物穿穴造成渗漏和大堤溃决的危害。

《考工记?匠人》和《管子?度地》还记载了堤防设计、施工、保护的技术问题。如关于堤防横断面的形状,《度地》篇指出要 大其下,小其上,这种形状既可保证不致产生滑坡,也符合水的侧压上小下大的规律。《匠人》篇更具体说: 凡为防,广与崇方,其■参分去一,大防外■。郑玄注曰: 崇,高也。方,犹等也。■者,薄其上。就是说堤防的顶宽为底宽的三分之二; 大防外■ 可使大防受力后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这与现代 重力坝 的原理是相符的。

关于堤防施工的时间,文中指出宜在 春三月,天地干燥,……山川涸落,……故事已,新事未起 之时进行。《管子》还提出,大堤上要 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4。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考工记》中对城市和宫室规划设计的准则作了初步的总结。在《考工记?匠人》中记述天子都城的制度是: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现已挖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遗址,如晋国侯马、古晋城、燕国下都、赵国邯郸的规划方式,基本相同,都采取方形城郭、正角交叉街道的方式。

《礼记》中记述周代的 五门(皋门、应门、路门、库门、雉门)和 三朝(大朝、外朝、内寝)的制度,在后世的宫殿、寺庙和住宅的规划中,都有很大的影响。

《考工记》和《礼记》中还有关于城市与宫殿建筑的记述。如关于粮仓和城的围墙,《考工记》指出: ■■仓城,逆墙六分.■(qūn)为圆形谷仓,■(liáo)为古代一种小屋。这里说在建筑仓、城时,围墙的截面应呈底宽于顶的形状,其高与外■的比例应为6∶1,以保证墙体能够抵抗住谷粒等储存物的侧压力。

1978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时代的中山国中山王■墓出土了一块金银错兆域图 铜版,是一幅为建筑中山王和王后陵墓群而作的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兆域图 长94厘米,宽48厘米,大约是按1/500的比例绘制的。

墓主人中山王■的埋葬时间在公元前310年左右。图版的中心部分东西方向排置三个各 方二百尺 的大 堂,中间为 王堂,西为 王后堂,东为 哀后堂.东端和西端各有一个 方百五十尺 的小 堂.大堂之间相隔百尺,小堂距大堂八十尺。丘足(即墓坡的坡足)与大堂之间的 丘平者五十尺,其坡五十尺.丘足之外的长方形 内宫垣 将各 堂 围起。内宫垣北外侧东西排置四个各 方百尺 的 宫,宫门南开朝向内宫的墓 堂.宫外的长方形中宫垣 将整个墓群围起。兆域图 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一幅建筑组群的设计规划图。

第3篇: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法制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53年)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 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始称春秋时期。

“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墨子《兼爱中》)“子弑父者有之,臣弑君者有之”.(《孟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①政治上,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已经动摇。权力下移,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礼乐征伐自大夫出”。②经济上,铁器应用,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私田出现。突出特点:1.王纲解纽,“礼崩乐坏”;2.大国争霸,各领风骚。

春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学案:涉及:1~2课内容)

【学习目标】:记住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一.原因

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

二.表现

【当堂练习】:

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3..春秋战国时期,下列学派或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存在对立的是①老子—韩非子;②墨子——孙武;③荀子——庄子;④孔子——墨子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4.韩非在批评某家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国故事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国故事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