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寓言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30 07:13: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僧人寓言故事

僧人寓言故事

一位僧人惊慌失措地从树林中跑出来,刚好碰到一对在林边散步的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们问僧人说:“你这样惊慌失措是为了什么?”

“太可怕了,我在树林中发现一堆黄金!”僧人说。

两个人想:这个傻瓜!发现黄金这么好的事居然说太可怕了,真是天大的傻瓜!

于是他们问道:“黄金在哪里?告诉我们吧!”

僧人说:“这么厉害的东西,你们不怕吗?它会吃人的!”

两个人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怕,你就告诉我们吧!”

僧人说:“就在树林西边的那棵树下面。”

两个人立刻找到了金子,他们议论说:“那个僧人真是太愚蠢了,人人都渴望的东西在他眼里居然成了吃人的东西!”

他们开始讨论怎么把这些黄金拿回去。

一个说:“白天带着黄金不太安全,还是晚上拿回去好一些。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些饭菜来,我们吃完晚饭,天黑之后再行动吧。”

另一个人就照他的话去做了。

留下的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多好啊!等他一回来,我就用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拿饭的人心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给他的饭里下毒,这些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送饭的人刚回树林,就被一棒打死。

他的朋友很抱歉地说:“老兄,是黄金逼我这样做的。”然后就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没过多久,他感到肚子就像火烧的一样疼痛。

知道自己中毒了,他懊悔地说:“僧人的话真是太对了!”

第2篇:僧人度牒是什么

僧人度牒是什么

度牒一百道,起码可以卖钱数万贯,苏轼用这些钱买米佣工,才使得“半年之间,目见西湖复唐之旧”,才有了之后位于“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最近,关于僧人身份、僧籍管理的话题不经意间成了舆论热点,是耶非耶,现在不是有定论的时候,但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度牒制度,或许会给今天带来一些启示。

《水浒传》第30回中写道:孙二娘为了帮助“血溅鸳鸯楼”的武松“逃灾避难”,提议他假扮头陀,“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前路去谁敢来盘问?”武松果然依计而行,从此成了行者武松。

梁山好汉中的另一位僧人鲁智深,是赵员外买下一道五花度牒,让闯了祸的鲁提辖落发做和尚。鲁智深非常重视这本度牒,他离开桃花山时,“便取出包裹打开,没紧要的都撇了,……;胸前度牒袋内,藏了真长老的书信”。

度牒是封建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与没有度牒的所谓“私度”相对应而言)、成为僧尼者所发放的证明文件。唐代度牒都是绫素锦素钿轴,北宋用纸,南宋改用绢,和政府官员所用的纶诰材质一样,上面详细记载了僧尼原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剃度师名及所属官署,在日本还保存有入唐求法的最澄大师所得的一轴唐朝度牒实物,属于日本国宝级的文化财。

持有度牒的僧尼,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凭证,还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获得免除租税徭役的特权。

度牒制度究竟始于何时,现在不能完全确定,目前关于度牒比较详实的记载出于唐代,在唐代度牒被称为“祠部牒”,因为自武则天统治年间起,僧尼隶属礼部四曹之一的祠部掌管,故有此称。

拥有度牒能免除租税徭役,从金融学的角度,它的现值就是未来免税的现金流量,不可避免会成为商品或者说准有价证券。在唐代,度牒的商品化总体上是偶一为之,但已经基本成型,宋代度牒买卖才全面盛行。

《醒世恒言》第十二卷《佛印师四调琴娘》写道:“原来故宋时最以剃度为重,每度牒一张,要费得千贯钱财方得到手。”为解决捉襟见肘的政府财政困难,北宋英宗治平年间,朝廷开始出卖度牒,以弥补财政亏空。从此以后,宋一代始终用卖度牒作为政府应付营造、赈灾、筹饷的办法。比如神宗年间,政府就曾以度牒充青苗法本钱和市易法本钱,凭借度牒筹款来推行王安石的新法。

在苏轼的文集中,就有好多篇涉及要求朝廷特批度牒的文书,北宋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苏轼在杭州太守任上,针对当时西湖淤塞过半、影响这一带的农业生产和杭州百姓生活的情况,苏轼特向朝廷奏报《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要求皇帝拨发度牒一百道,度牒一百道,起码可以卖钱数万贯,苏轼用这些钱买米佣工,才使得“半年之间,目见西湖复唐之旧”,才有了之后位于“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可以说,苏堤的建设经费靠的就是一百道度牒,再回过头去看《水浒传》,赵员外卖给鲁智深的这个人情还真不算小。

当然,度牒的商品化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还是以宋代为例,发度牒的初衷是为了摆脱财政困境,而滥发的结果却是挖肉补疮,只能应一时之急,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而且,拥有度牒者数目的激增,就意味着大量的纳税人丁的锐减,此消彼长,反而进一步导致朝廷财政状况恶化。

度牒的商品化对佛教本身也有巨大的消极影响。度牒价格的高开高走、一路长阳,让普通百姓身份的善男信女的出家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有钱购买空名度牒的富裕俗人因为度牒而合法地具有公度的僧侣身份,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名列僧籍,但却不住寺院,恣意放肆,或虽住寺院而不守清规戒律。他们真正的兴趣不在精神层面的宗教皈依,而在现世的酒色财货。这对严肃神圣的佛教教义和天竺中土历代大德高僧传承下来的寺院戒规,无疑是严重的破坏。

南宋理宗年间,中元禅师就曾经指出:随着度牒的买卖,佛教的各种弊端日益增多,住持之职因货贿而求取,“嚣顽无赖之徒”凭借金钱而得入寺,如此下去,“何以整齐风俗?”

之后历代都有度牒制度,直到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因为“摊丁入亩”政策的广泛推行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历时千年的度牒制度终于被废止。

当今,根据中国佛教协会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制定的《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但在实务操作中,现在只有统一编号的戒牒而并没有全面推行度牒,据不完全了解,只有在北京等地正在进行试点僧伽证制度,而全国范围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工作的推进,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实现度牒的主要功能。

(原文载上海观察

转载请注明)

第3篇:一千零一夜《瞎眼僧人》

一千零一夜《瞎眼僧人》

我生下来的时候,眼睛并不瞎。我这一生的经历稀奇古怪,如果把它写成一本书,足可以给后人一点教益。

我父亲是位国王,我是太子。我从小学习《古兰经》,懂得《古兰经》的七种读法。少年时我还跟许多有识之士学习,精通天文地理和诗歌散文,并且埋头钻研各种学问技艺,因此在当代学术界中,我的学识和成果出类拔萃,我的名声远播各地。

印度国王听到我如此博学,派使臣携带贵重礼物,不辞劳苦,跋涉千里,来到我国探访我,聘我去印度讲学。我父亲为我的远行安排了六艘大船,载上许多礼物和驼、马,于是我们启程,在大海中整整航行了一个月,然后在一处港口,牵出驼、马,卸下礼物,用了整整十只骆驼驮着,我在随从的侍奉下骑马向印度跋涉。

这次我们刚走了不多久,旷野中飓风骤起,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等到风暴平息后,旷野中突然出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僧人入定哲理故事

从前有一位僧人学习入定,可是每当入定不久,他就感到有只蜘蛛钻出来同他捣乱,令他不能专心修行。

他无可奈何,只得请教师父:“我一入定,就有大蜘蛛出来张牙舞爪,赶也赶不走它。怎么办?”

“下次入定时,你在手里拿支笔。如果它再同你过不去,你就在它肚皮上画个圈,看看是哪路妖怪?”师父如此说道。

那僧人半信半疑,心想:“就姑且照着试试看吧!”

想罢,那僧人真的准备一支笔。

他再次入定,果然那大蜘蛛又出现了。他迅速拿起笔,在大蜘蛛的肚子上画了个圆圈。果然,那圈刚一画好,大蜘蛛就销声匿迹了,从此僧人安然入定,再无困扰。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僧人才出定。他低头一看,原来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那个圈圈,竟赫然出现在自己的脐眼周围!

原来入定捣乱的那个大蜘蛛,布施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

禅思禅悟: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只有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僧人的日常生活有哪些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寺院僧人日常进行的几项活动:

一、朝暮课诵

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的总称。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早课

早殿时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在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有些寺院轮流念这两堂功课。

晚课

晚殿有三堂功课,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僧人寓言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僧人寓言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