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珍爱生命,远离艾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30 07:13: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演讲稿:珍爱生命,远离艾滋

演讲稿:珍爱生命,远离艾滋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珍爱生命,远离艾滋。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有100多个国家卫生部长参加的高级会议,把每年12月1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称之为“世界艾滋病日”,把每年的12月1日都被作为“世界艾滋病日”,以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战胜艾滋病。本周三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强调“权益、责任、落实”。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为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便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艾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症,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虽然如此,艾滋病仍是可以预防的。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100℃20分钟可将其完全灭活、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一旦皮肤被划破并有接触病毒的危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伤口表面的血液挤出来,然后用消毒剂清洗,如果没有消毒剂,用肥皂或大量的清水冲洗也可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艾滋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母婴转染的,因此,洁身自好,不与多个同性或异性发生性关系,不使用不经消毒的注射用具等预防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预防艾滋病的重点在于普及防护的基本知识,采取防护措施、控制流行、制止蔓延,这已是当务之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2篇:珍爱生命 远离艾滋

珍爱生命 远离艾滋

摘要:由于艾滋病的普遍性、长期性和毁灭性等特点,它已经成为如今最具威胁的人类传染病之一,使人谈及色变。但国内关于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程度仍旧不足,许多农民、工人甚至高学历人群不了解或不够了解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本文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研究及治疗现状和艾滋病的将来三方面探讨艾滋病知识,旨在帮助他人了解艾滋病。

关键词:艾滋病 治疗 传播 歧视

艾滋病(AIDS)又名获得性免疫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造成的免疫系统破坏,并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综合症,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由于艾滋病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毁灭性的等特点,凭借现今的医疗水平难于根治,所以一旦患上艾滋病,就基本上给患者判了“死刑”,还有患者将会受到的歧视及不 公正待遇。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美国的《发病与死亡周报》上首先报道5例确诊的艾滋病,而在2010年全世界艾滋病患者已经达到了3400万人,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感染,全世界均有流行。以上原因使得艾滋病获得了“世纪瘟疫”的名称。艾滋病如此可怕,而在国内由于相关宣传教育不足导致大部分人对于艾滋病及其防治的了解并不多,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艾滋病,希望读者了解艾滋病,珍爱生命,远离艾滋。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性传播途径: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全球3000多万的患者当中约有90%是通过性途径患病的。艾滋病毒会在患者的生殖器官内传播至发生性行为的人体内,进而传播艾滋病毒。非正常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因为非正常性行为的性伴多为初识或不认识的人,且艾滋病患者外表与常人无异,在不经意间就患上了艾滋病,后悔终生。非正常性行为发生的越多,越容易患病,卖淫和嫖娼就成为了传播艾滋的主要方式之一。2).血传播途径:经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当艾滋病患者的血液通过某种方式进入正常人体内时,他就成为了传染源。血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其一是患者于正常人使用共同的注射器,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于规范操作的医院与诊所内,主要是黑诊所为剩经费重复使用注射器以及吸食毒品人群共用注射器等原因;其二是输入被艾滋病毒感染的血液及血制品,其关键点就是输血等行为前是否经过艾滋病毒检测;其三是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的艾滋病毒感染器械。

3).母婴途径:不幸的是如此可怕的疾病有20%-50%的可能在患病母亲孕时,分娩时,哺乳期传播给孩子,许多新生儿在出生时就背负着艾滋病带来的痛苦与歧视。

二、艾滋病的研究及治疗情况:

中国性学研究第一人潘绥铭教授曾在《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中提出:艾滋病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流行的问题,而是具有中国独特性的社会问题。具有“相当鲜明的社会选择倾向”。在文中,潘教授认为母婴途径传播的患者主要是中下层人群,而性途径传播主要是上层人群,具有鲜明的选择倾向性。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的治疗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艾滋病的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而且需要终生服药。治疗目标: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①成人及青少年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下列情况之一建议治疗:艾滋病期患者;急性期;无症状期CD4+T淋巴细胞105cp/ml;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合并活动性HBV/HCV感染;HIV相关肾病;妊娠。开始HAART前,如果存在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或既往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应控制病情稳定后再治疗。②婴幼儿和儿童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以下情况之一建议治疗:小于12个月的婴儿;12至35个月的婴儿,CD4+T淋巴细胞比例

2.抗反转录病毒(ARV)药物:

①国际现有药物:六大类30多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酶抑制剂及CCR5抑制剂。②国内ARV药物:有前4类,12种。

艾滋病完全的、高效的治疗研究仍在继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相信在医疗方面的进展也会急速发展。而之前美国也曾报道首次“功能性治愈”艾滋病携带女婴的案例,给了无数相关研究人员及患者希望。

三、艾滋病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1)艾滋病的治疗研究在继续

艾滋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不会停止,相关科研人员会努力将艾滋病变为人类可控可根治的疾病,并且会继续研究提升治疗效率和简化治疗方法,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这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仍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研究试验,但是一个一个新的研究发现告诉我们并不是没有希望。

新例证:又一名艾滋病幼童或被“功能性治愈”

也许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去年3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首次通过鸡尾酒疗法“功能性治愈”一名艾滋病幼童。这个出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女婴在来到人世30小时后,便开始接受高剂量的组合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虽然18个月大时治疗意外中断,但后来对其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结果呈阴性。这意味着,病毒已几乎从她体内消失,无需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

时隔一年,这些研究人员3月5日在本年度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大会上表示,当年的“密西西比婴儿”已经3岁半,尽管停药多时,但病毒并未卷土重来。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另一名携带HIV的女婴身上进行了同样的尝试:出生4个小时即对其施以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现在快1岁的她体内已找不到艾滋病病毒。

这可能是第二名被“功能性治愈”的艾滋病幼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艾滋病专家德博拉·佩尔绍德措辞谨慎地称,这名女婴仍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因此还不能说她已经被“治愈”;在制定针对感染HIV新生儿的治疗标准之前,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

或许,将首例“功能性治愈”视为巧合的专家们应该打消部分疑虑,不妨乐观地相信,积极的早期介入治疗确实有效。而佩尔绍德的团队已经设计了临床试验,即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测试这种早期治疗技术的可行性。

新抗体:能够杀死多种HIV毒株

对于艾滋病患者而言,定期接受组合式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药物只能控制病毒复制,不能彻底清除病毒,而且价格昂贵,并有较严重的副作用,长期用药也会诱发耐药株的产生,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抗艾滋病疫苗成为科学家们的另一个攻关目标。目前相对成熟的疫苗,要么还处于漫长的人体试验期,比如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从2012年1月开始进入一期临床试验;要么效力不够,比如一种“联合疫苗”于2009年在泰国完成人体试验,其虽可使人体感染HIV的风险降低31%,但免疫效果仍未达到可以大规模进入临床应用的标准(感染风险降低至少50%)。现在,南非国立传染病研究所与美国同行开展的最新研究为开发新型艾滋病疫苗提供了又一条思路。他们成功确认并在实验室复制出了一种能够杀死不同HIV毒株的抗体,这是一种广泛中和抗体,其与生俱来的“长臂”能够透过HIV的糖衣外壳,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杀死病毒。

所有HIV感染者体内都会产生抗体,但只有极少数人的抗体能够杀死(中和)多种类型的HIV。研究人员在近期《自然》上报告说,他们从一名感染HIV的女性的血液分离出她所产生的抗体,并运用克隆技术,在实验室中成功复制出了这种抗体。目前他们已将这些抗体用于一系列实验,用来揭示免疫系统产生该种抗体的路径。科学家有望据此开发出新的艾滋病疫苗策略,利用疫苗刺激诱导体内产生该种抗体来对抗HIV。

新药物:一针或可预防3个月不染艾滋病

艾滋病疫苗的开发绝非坦途,用鸡尾酒疗法的开创者、著名美国华裔科学家何大一的话来说就是,艾滋病疫苗“依然非常、非常遥远”。不过,科学家们已经拿出了预防艾滋病的过渡方案——何大一的研究团队3月4日在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大会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名为GSK744LA的新型药物,将来人们只要打上一针,就有可能3个月不被HIV感染。就预防性药物而言,这并非创新。早在2012年7月,FDA就已经批准了首个预防HIV在高风险人群中感染和传播的口服型药物特鲁瓦达(Truvada)上市。但特鲁瓦达的短板在于,其作用时效短,必须日服一粒才能有效防御,难以在易感人群中大规模普及。

GSK744LA虽然还没有进行人体测试,但利用猕猴进行的实验表明,注射该药物后,猕猴可在接近3个月之内不被直肠内接种的HIV感染。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网站上发表文章称,由于猴子对该药物的代谢更快,它在人类中的有效时间应该更长。他们接下来将与葛兰素史克公司合作,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预计明年可获得这种长效药物的更多安全性数据。

这项成果被艾滋病治疗专家、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罗伯特·格兰特视为艾滋病预防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他直言:“在我所知道的艾滋病预防研究中,这是最令人兴奋的消息。”

新策略:改造患者自身免疫T细胞基因疗法完成一期人体试验

抗病毒药物目前仍是艾滋病患者控制病情的首选,但价格、副作用和耐药性的形成都使得药物的疗效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有专家提出了新的策略——通过对HIV感染者血液中的免疫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来控制HIV水平,最终达到“功能性治愈”的目的。

这种基于CCR5突变基因的疗法在过去几年中日益受到重视。CCR5是人体免疫T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一种蛋白质受体,HIV与它结合后,就获得了入侵免疫细胞的“通行证”。该疗法始于医学界公认的艾滋病“治愈”第一人——美国男子蒂莫西·布朗,他曾感染HIV并同时患有白血病,但在2007年接受了带有CCR5突变基因的骨髓移植后,其体内的HIV也随之意外消失。但布朗被“治愈”真的是一个难以复制的特例,因为只有大约1%的人拥有这种突变基因,而移植手术带来的排异风险显而易见。于是,编辑患者自身的免疫T细胞基因,就成为一种更切实际的做法。

近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这种基因疗法的首批成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和加州Sangamo生物医学公司的科学家们称,他们招募了12名艾滋病患者,完成了一期人体试验,结果显示普遍安全。

他们先从这些志愿者的血液中提取未被感染的T细胞,然后在实验室里将细胞中制造CCR5的基因剔除,再将其注回病人体内。4周后,一半的患者按要求暂停服药,以观察治疗的效果。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仅有一人的HIV检测结果呈阴性,但经过基因改造的T细胞似乎能够免受病毒感染,而且存活的可能性比未经处理的细胞更大,与此同时,HIV的DNA却在减少。

研究人员希望,基因修改过的细胞的数量能够占上风,从而在患者体内建立一个病毒无法感染的免疫系统,最终实现无需服药就能控制HIV水平的“功能性治愈”。2)比艾滋病更可怕的是心理

有人说,艾滋病只会摧毁两样东西:免疫系统和信心。那么33年的抗艾历程,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入,人们从无知、恐惧、偏见,到了解、尊重、接纳,便是这两道防线在不断构建并逐步巩固的过程。从今年起,3月1日被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定为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包括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全世界人们对于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将更加重视,更多尊重,更少歧视。

不知道多少艾滋病患者因为歧视及自卑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许多人甚至拒绝接触艾滋病患者,这些原因让艾滋病患者只能在社会中沉沦,而如今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及尊重更加被人重视,艾滋病不被完全治疗前,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就不会停止。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对于艾滋病领域的研究也将逐渐加深。艾滋病伤害生命,而人们对于艾滋病及患者的关心不会停止。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形式,我们更应该多了解,防治,甚至将来去战胜艾滋病,珍爱生命,远离艾滋,正是当前应有的观念。

第3篇:珍爱生命 远离艾滋(版)

第三周热爱生活

抗拒诱惑(两课时)

第二课时:珍爱生命 远离艾滋

教学目的:

1、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正确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

3、增强预防艾滋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领悟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例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艾滋病相关图片)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我们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数人是谈艾色变。不错,艾滋病确实很恐怖,它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珍爱生命远离艾滋征文

珍爱生命,远离艾滋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像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少、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珍爱生命 远离艾滋手抄报

珍爱生命 远离艾滋手抄报

我们始终相信最后是以你的灭亡而告终,但同时,我们也要呼吁所有人清醒地看待你,既不会堕落和疏忽,也不会被你所吓倒,即使你的名字叫艾滋病。来吧,让我们预防艾滋,珍爱生命,相信胜利的曙光来临已不再遥远。

目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处于世界第14位,在亚洲排名第二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年以40%的速度在递增.专家预测,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再过10 年,艾滋病将成为中国的“国家性灾难.爱滋病虽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时候是我们的冷漠和错位的观念,正如徐天民教授所说,歧视是防治艾滋病的最大敌人.

在一次对河北省5个区9所高校学生调查发现,40%的学生认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应该集中隔离管理,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做这样一个调查 的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从医学上讲,艾滋病只是一种病毒,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珍爱生命远离艾滋倡议书

珍爱生命远离艾滋倡议书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使用上倡议书的情况与日俱增,倡议书是一种号召性的专用书信,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恰当的倡议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珍爱生命远离艾滋倡议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珍爱生命远离艾滋倡议书1

亲爱的同学们:

艾滋病,于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20xx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显示:性传播已经成为中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同性性行为所引起的艾滋病传播已经占到传播总数的32.5%。为了使大家增加对艾滋病的了解,增强“防艾”的意识,正视艾滋病,远离艾滋病,我们在此发出以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提高防范意识。认真学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切实认清预防艾滋病的严峻形势,深刻认识艾滋病对人类健康和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严重危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三(6)珍爱生命远离艾滋演讲稿

珍爱生命,远离艾滋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珍爱生命,远离艾滋。

世界万物,唯有生命最为珍贵,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失去生命,就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权利。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12月1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称之为“世界艾滋病日”,把每年的12月1日都被作为“世界艾滋病日”,以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战胜艾滋病。本周五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演讲稿:珍爱生命,远离艾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演讲稿:珍爱生命,远离艾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