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29 07:13: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板书 张衡 学习“衡”字。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评价张衡,你会想到哪个词? 课文中是怎样评价张衡的呢?指名读。你知道“精通”的意思吗?

指导朗读。将“伟大、精通”两个词语抄写在69页张衡的图片旁。2.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板书,学习生字:“仪”。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跟着录音读课文一遍,把生字的字音读正确。再自由读课文一遍,边读边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完两遍后坐端正。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理解课文,随文识字 1.学习2—6自然段。

(1)幻灯片出示第2自然段的一句话:公元138年,京都洛阳传出了惊人的消息:“发生地震啦!京都西面发生地震啦!”

指名读。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方向?为什么说是惊人的消息? 观看一组汶川和玉秀的震后图片,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课文再读这句话。

(2)这个惊人的消息传遍了京都洛阳。看看“洛”字,你会记吗?(3)“惊人的消息”传出后,京都的人们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默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描写人们态度转变的词语。

“议论纷纷”——“震惊 佩服”。

猜猜人们都在议论什么?和同伴说说。理解“议论纷纷”。记住纷字。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从陇西来的人说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大地震,顿时,人们的态度转变为“震惊”、“佩服”。积累近义词:震惊——吃惊;佩服——敬佩。课文用了什么关联词语将这两个词连起来了?“既”读准字音并扩词。用“既„„又„„”造句。(4)发生地震的陇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读词“甘肃省”。你还知道哪些省的名称?省的部首是什么?解释:在古时候,省的字形像眼睛在观察草,本意是察看,所以是目部。

(5)陇西离洛阳有一千多里,张衡却知道那里发生了地震。你感到疑惑吗?指名读问句。

(6)张衡是怎么知道陇西发生地震的呢?请你接着往下读课文,寻找答案。

3、学习第7自然段。

(1)幻灯片出示“地动仪”的图片,让同学们欣赏。(2)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地动仪是用来干什么的?(3)把“多年”、“摸索”去掉行吗?为什么? 汇报生字:“摸”的音、形、义。

(4)填空:他于()年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了()年。(5)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吗?感情朗读:张衡是我国东汉伟大的科学家。

四、巩固生字。

1、领读、指读、齐读学过的生字。

张衡 地动仪 洛阳 议论纷纷 测定 既然

东汉 伟大 精通 甘肃省 摸索

2、学习写字。

(1)笔顺最容易错的字。仰 灵

观看“仰”笔顺,交流易错地方,练习写两个。(2)如何写好“省”?描红,找出关键笔画,交流。

五、作业。查“既”的部首。

把张衡和他的地动仪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2篇:《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学设计范文

《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学设计范文

《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动仪的构造,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5、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张衡设计制造的地动仪。

重点难点:

1、理解地动仪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家地震局都能准确及时地进行地震预报;将地震灭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可是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地震预报的呢?通过学习课文,你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看图、说图意,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重点分析生字。

3、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词语。

四、学习感悟,精读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自由读第2~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2)学习汇报读懂的内容。

2、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

(1)默读第5~10自然段,弄清下面的的问题。

张衡是怎么会知道陕西会发生地震的呢?他所设计的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A、因为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频繁,有好几次就发生在洛阳附近,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B、张衡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制成了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所以最先知道陕西发生的地震。

C、地震仪是用铜做的,直径八尺,样子像个大酒坛,在外壁上倒挂着八条龙。八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每个龙头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哈蟆仰着头,张大嘴巴,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对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在铜哈蟆嘴里。

D、陕西地震那天,地动仪朝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下来了,所以张衡知道京都西面发生了地震。

3、图文对照,加深理解。

(1)先看图,想想图上所画的内容。

(2)再读课文第8、9自然段,看看与图上内容是否相符。

(3)闭上眼睛,想想一下地动仪是什么样的。

4、激情朗读。

5、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老师引导,这样造型美观、精巧、灵敏的仪器,你想不想介绍给别人呢?

三、讲解地动仪。

1、自由写、说(围绕课文8、9自然段)

2、上台讲解。

3、评比、指导,(注意条理性、语言通顺,内容充实)

四、延伸小结。

张衡通过多年的摸索,研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能学科学、用科学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17 张衡和他的地震仪

伟大的科学家 精通天文历法

地动仪:测定地震、精巧、灵敏、准确、造型美观

第3篇:张衡和他的地动仪练习题

张衡和他的地动仪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tōng líng dōng hàn wěi dà

( ) ( )敏 ( ) ( )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迎( ) 精( ) 既( )

仰( ) 睛( ) 即( )

像( ) 直( ) 铜( )

象( ) 值( ) 洞( )

三、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 )仪器 一( )蛤蟆 一( )铜球

一( )龙 一( )水珠 一( )帽子

四、你知道吗?

1.张衡发明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中国的四大发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

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案设计

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动仪的构造,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5、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张衡设计制造的地动仪。

重点难点:

1、理解地动仪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家地震局都能准确及时地进行地震预报;将地震灭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可是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地震预报的呢?通过学习课文,你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看图、说图意,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案(版)

《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是(语文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和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以及地动仪在公元138年准确测报了陇西大地震的故事。

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1——6自然段是讲地动仪准确测报陇西大地震的故事,语言生动活泼比较适合指导朗读;7——10自然段是介绍张衡研制的地动仪的科学原理,及对张衡的赞颂。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认知经验有限,对于张衡和他的地动仪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这篇课文的语言比较生动、有趣,很容易抓住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悟出道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设计理念:学生对于地震了解比较少,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与地震有关的资料,为学课文做好铺垫。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通过读书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张衡发明地动仪读后感

张衡发明地动仪读后感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张衡发明地动仪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1张衡发明地动仪读后感

张衡是一位用他的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公元78年,他出生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石桥镇。

公元119年2月京师洛阳突然发生地震,张衡亲眼看到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决心要制造出一种能够观测地震的仪器。经过六年的刻苦专研终于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地震监测仪器――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形状像个酒坛子,表面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篆文,周围铸有八条龙,对准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巴都衔着一颗小钢球。每条龙的下方个蹲着一个铜蛤蟆,个个昂着头,张着大嘴巴,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吐出铜球,落在蛤蟆的嘴里,并发出声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地动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练习默读课文,了解地动仪的样子及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感受文章清楚有条理地介绍地动仪的方式及作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地动仪。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地动仪是什么样的。

3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了地动仪后能告诉老师地动仪是谁发明的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地动仪》。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文中戴小红帽的生字娃娃,多叫几遍它们的名字。

3检查识字情况。(指读带生字的词语,多媒体展示或使用词语卡片。)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研读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张衡的地动仪真有效吗

张衡的地动仪真有效吗?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大的地质灾害。在我国的东汉时期,就有一个叫张衡的学者,发明了一款叫做“地动仪”的仪器——此仪器据说能判定地震发生的方位(因为古代没有电话与遥感卫星,所以看起来这个仪器对于及时救灾还是很实用),那么,张衡的地动仪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我们可以从力学的角度上来分析这个事情。

我们知道,张衡时代的仪器是机械仪器,那时候还没有电子设备,什么传感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都是没有的,唯一有的就是青铜器。那么张衡在公元134年前做的地动仪的核心部件就是一个青铜的圆柱子——根据《后汉书》的语焉不详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判断,该圆柱子可以存在3种不同的可能性,分别是:

a:上端自由,下端固定 b:下端自由,上端固定

c:上端与下端都是自由的,都不固定

三种不同的圆柱子摆

放方式 地震发生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衡和他的地动仪》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