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四年级下册《谁爬得快》教学设计范文
四年级下册《谁爬得快》教学设计范文
四年级下册《谁爬得快》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中的《谁爬得快》(认识循环小数)。教科书第72~73页。
教学目标:
⒈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⒉会表示循环小数。
教材分析:
《谁爬得快》(循环小数的认识)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中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有关小动物的一些资料的情境,通过让学生提问题后计算引出循环小数,使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喜欢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他们最大的兴趣,所以本课我创设了去《谁爬得快》过六一的生活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并掌握了知识。
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循环小数的特征,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理解“循环”概念。
1、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庆祝儿童节的到来,各地儿童载歌载舞欢庆六一,你们高兴吗?想不想唱起来?(学生欢唱,一边唱一边打节奏。)
2、师:同学们唱的可真不错,整齐统一,为什么会唱的这么齐?(因为跟着统一的节奏,所以很统一)
3、跟着老师一起拍打节奏× ××‖× ××‖……
(拍打节奏后总结全班拍齐的原因,从而引出“不断循环”概念。)
4、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象这样循环往复的?
(水→汽→云→水→汽→云)
二、认识循环小数并了解其简便写法
1、师:我还听说许多同学想让爸爸,妈妈领着去上动物园,是吗?看样子同学们很喜欢小动物,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两种小动物的资料,你们感兴趣吗?
2、介绍资料:蜘蛛3分钟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3、根据这份资料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提问,师要引导学生提问:蜘蛛每分钟怕多少米,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4、独立解决问题:(蜘蛛、蜗牛每分钟各爬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
5、师:为什么不往下除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两个小数的特征)
师小结:有一些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一些数字按一定顺序不断重复出现,就象我们刚刚拍打的节奏一样,不断循环重复,这样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6、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问:你们知道循环小数还可以怎样表示吗?你想怎么简便地把它表示出来?(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想怎么表示就怎么表示。)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有创意,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7、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0.666… 4.2525… 1.48383… 0.1875875…
三、激趣、练习、巩固 1、同学们又这么快掌握了新知识,蜘蛛和蜗牛说:"你们这么聪明,就奖励你们几道题,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你们想接受这个挑战吗?
(师出示题,学生分男女生竞赛。)
要求:计算下面各题,哪些是循环小数?将循环小数
表示出来。
男 女
3÷8 4÷3
14.2÷11 0.4÷9
10÷9 2÷4
1÷7 5÷6
(做完后教师给予点评。)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蜘蛛和蜗牛的爬行速度很慢,有一种动物它奔跑起来的时速能达到象火车一样快,你知道是什么吗?
(独立做后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保留三位小数的?)
四、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2、布置作业:认真观察循环小数特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利于对数学的意义的理解。因此,循环小数这一课的数学,我首先根据“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学生期盼“六一”到来的心情创设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引入本课新知,使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就克服了“要学习新知识”的畏难情绪,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之中,这种做法对学习稍差一些的学生效果尤为突出。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根据创设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例如:不断重复拍打同一节奏,使学生体会“循环”这一概念;根据提供的资料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问题,小组探究、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简便地表示出循小数等。使学生在游戏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获得结论。
点评: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教者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再设计,合理使用了一些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
第2篇:谁爬得快教学设计
《谁爬得快》教学设计
罗显提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会表示和读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教学重点:循环小数的认识,准确地判断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表示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认识循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和尚和庙》的故事。
2、师:哪个同学会接着往下讲?(让2个学生讲一讲)
3、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故事一直在重复,永远都讲不完。)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刚才的故事是周而复始,没有结局的。像这样永远讲不完的现象就叫循环现象。其实在数学中也有永远也写不完的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学习新课
1、循环小数的认识
(1)课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板书:谁爬得快)。
(2)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小蜘蛛和小蜗牛进行了爬杆比赛,我们去为它们做裁判,看谁爬得快。师:比谁爬得快,一般要比什么。
(要知道两只动物每分爬几米?知道两只动物的速度。课件出示:蜘蛛平均每分爬多少米? 蜗牛平均每分爬多少米?)
(3)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 师板书:73÷3 9.4÷11)(4)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
(5)师:同学们,你们在计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或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除法算是都除不尽)
(6)一起解决困难:师生一起列竖式计算„„(7)师:确实除不完,为什么会这样呢?(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
(8)小结:师:像24.333„、0.85454„ 等都是循环小数。
师: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
(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永远都写不完)
2、循环小数的写法和读法
(1)学习“数学万花筒”(课件出示“数学万花筒”)。
(2)循环小数的读法:24.333„读作:二十四点三、三的循环
0.85454„读作:零点八五四、五四的循环
3、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24.3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3„≈24.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得出蜘蛛和蜗牛谁爬得快吗? 24.33>0.85 所以蜘蛛爬得快。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75页第1、2题
2、其他题目,课件出示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你对循环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同学们想要了解更多循环现象的知识?课后可以进一步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循环小数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略)
第3篇:《谁爬得快》教学设计模板
《谁爬得快》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中的《谁爬得快》(认识循环小数)。教科书第72~73页。
教学目标:
⒈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⒉会表示循环小数。
教材分析:
《谁爬得快》(循环小数的认识)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中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有关小动物的一些资料的情境,通过让学生提问题后计算引出循环小数,使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喜欢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他们最大的兴趣,所以本课我创设了去《谁爬得快》过六一的生活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并掌握了知识。
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
第4篇:四年级数学教案:谁爬得快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英语助手”为你整理了“四年级数学教案:谁爬得快”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第5篇:谁爬得快 教学教案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江山市解放路小学 王强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谁爬得快》
知识目标:
1、通过计算蜗牛和蜘蛛每分钟爬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3、会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
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初步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
1、认识循环小数
2、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
3、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数。
教学过程:
课前聊天:
今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你最喜欢星期几?为什么?
像这样星期一、星期二一直到星期日,然后又是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