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金色花》(苏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奉献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悟仙人掌的品质,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中,繁花似锦,百花飘香。广玉兰洁白,月季火红,梅花高洁,梨花淡雅,牡丹华贵,对于花,各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情结,你喜欢什么花?简洁的说说原因。
听一散文诗的片段,想想它是写的什么花草,
仙人掌(流沙河)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它的成员至少在两千种以上,它的故乡在美洲和非洲,其中尤以墨西哥分布的种类最多。仙人掌是墨西哥的国花,有“沙漠英雄花”的美誉。高原上千姿百态的仙人掌在恶劣环境中,任凭土壤多么贫瘠,天气多么干旱,它却总是生机勃勃,凌空直上,构成墨西哥独特的风貌,什么病虫害都别想侵害它。它全身带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性格,有水、无水、天热、天冷都不在乎,在翡翠状的掌状茎上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朵,这就是坚强、勇敢、不屈、无畏的墨西哥人民的象征。明朝末年,仙人掌被引入我国,如今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它们的踪影。
蓝兮的《金色花》写的正是仙人掌,她对仙人掌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文中表明作者对仙人掌态度和情感的语句。
学生交流明确:不欢欣--不关心--笑--觉得丑--惭愧--肃然起敬
2.这些词语体现的感情前后不一致,试想促使作者情感变化的最直接因素是什么?明确:金色花的美丽
三、品句赏花
1.金色花怎样个美法,能促使作者一下子改变对仙人掌的态度,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金色花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读课文的9、10、11段)
明确: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从颜色、质地、光芒、甚至神态等角度写它的花瓣、花穗、花粉。(学生齐读)
四、对比悟花
1.金色花与仙人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既赞花,亦该赞仙人掌才是,作者为什么不但不赞,反而对其存在不欢欣、不关心、甚至嘲笑、贬低?
明确:仙人掌不但外形丑陋,而且还拼命地生长似乎要达到丑陋至极才罢休。这有背于作者养花的初衷,也自然不受作者的欢欣。
2.开端对仙人掌的极端厌恶显然有背于全文要赞美它的目的,为什么还要写?
明确:这是采用了对比及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对于欲扬先抑的写法我们并不陌生吧?你读过的文章里有吗?
矛盾的《白杨礼赞》“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以好女子与伟丈夫对比,突出白杨树与众不同。
杨朔《荔枝蜜》开头说“总不大喜欢”,小时候,有一次上树掐海棠花,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差点儿从树上跌下来。后来虽然原谅了蜜蜂,但“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样一“抑”,又为后来的“扬”造成了起势,使文章有放有收,颇有波澜。喝了甜香的荔枝蜜,“不觉动了情”,产生了看看蜜蜂的念头,参观“蜜蜂大厦”,走进了蜜蜂世界,心灵“不禁一颤”--被蜜蜂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而透过荔枝树林,望见了正在插秧的农民,才是言归正传,然而点到为止,留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最后是夜有所梦,自己竟变作了一只小蜜蜂--对蜜蜂的景仰达到了出神的地步,即愿做劳动人民队伍中的一员,感情上可谓180度的变化。本来以蜜蜂采花酿蜜来托物寓意,情节很简单,道理也很平直,容易写成一马平川似的感想式的文章。但由于作者抑扬得当,作品就呈现出摇曳多姿的风致。
《阿长与<山海经>》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着力刻画了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文章用戏谑的口吻写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长妈妈对“我”管得很严,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都说顽皮,动辄就要告诉“我”母亲;夏天睡觉,长妈妈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长妈妈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饭粒落在地上最好是捡起来吃下去……至于“长毛”的故事,更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甚或愚昧。这些真切生动的细节描写,活画出了这个人物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这些都可以算“抑”的一面,可以说是在为写《山海经》一事作铺垫。后文,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买《山海经》一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的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这时候长妈妈看出来了,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说了也无益,但还是告诉了她。没想到她告假回来一见面就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消息啊!她根本不识字,连名字都说不准,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这就是长妈妈,虽然有些多事,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可她毕竟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幼小的“我”此刻的心情是何等激动而又敬佩,心底自然而然地萌生了“新的敬意”,感情就此开始变得深沉而庄重了--为着自己“最为心爱地宝书”,在长妈妈去世大约30年以后,还撰写文章纪念这位普通的人,“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
4.欲扬先抑的写法在本文中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小组讨论)
明确:“只有仙人掌活了下来。”“总是绿色挺拔”我并不欢欣,并不关心。“皱皱巴巴,密布细纹,像一张老人的脸,”我忍不住大笑,“越看越觉得丑”对仙人掌一抑再抑,为后文赏心悦目的美逆转蓄势。尤其是对丑陋的仙人掌历经适者生存的洗礼,依然顽强地存活,顽强地开花,造成更大的意外反弹力,使得这种精神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5.你最想借文中的哪一句话来表达对金色花的赞美之情?为什么?
(作者情感集中在末句,因此,末句也是最能表达对金色花赞美之情的,在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6、用“没有…没有…但是…”写一句话,表达对仙人掌的赞美之情。
没有细腻的皮肤,没有动人的身姿,但是它抗拒了沙漠的压榨,在其它娇美的花儿无法生存的情况下,顽强的绽放出美丽辉煌的花朵,令人肃然起敬!
6.花和人有相通的地方,人们也在有意识无意识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顽强的真谛。你都想到了哪些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张海迪,5岁的时候,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地震中最坚强的四川汉子陈坚身背三块预制板,被埋在北川地震废墟中70多个小时,眼神没有丝毫绝望,眼中也没有泪水,目光依旧坚强,他的言词充满着爱恋,满载着希望,“我觉得我命还是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五、借诗传情。
在《金色花》中寻章摘句改写成一首诗。
无论阴晴雨雪,
无论干旱枯涸,
你总是挺拔着绿色,
把阳光和空气食啄。
你像一张老人的脸,
皱皱巴巴,密布细纹,
安详的眼神,
隐藏着智者的光辉。
你默默地开了,
闪现着金色的妩媚,
永不枯萎。
六、赏析散文。
如此顽强的仙人掌,如此优美的散文,不想推荐给错过了欣赏的其他人看看吗?选取文章中你认为最精彩的一面,如:写法、情感、语言等写一封美文推荐信。
板书
金色花
蓝兮
欲抑先扬
皱皱巴巴、细纹密布金黄色
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
像一张老人的脸流苏般柔软的花穗
雪乳般滋润的花粉
顽强的美
美文示例:
丑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技法讲解: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欲扬先抑是在作文开头时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让读者产生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却又是在情理之中的感受。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用“欲扬先抑”开头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选准人物或事物不协调的两个对立面,渗透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感。抑就要抑得充分,抑得到位,不惜笔墨;扬就要扬得突如其来,酣畅淋漓,让人出乎意料,感叹不已。
拟写方法:
1.对比烘衬: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人的缺点。如外貌的丑陋等等,或者写出“物”的不让人喜爱之处,或直接抒发对人或物的不满,从感情上贬低所要写的主要事物,这样才能在后文的情感变化中更好地抒发喜爱,尊重等情感,更好地突出主题。总之要从贬低的角度描写,这样才能和后文的“扬”形成对比。
2.逆向起笔:即欲正故反,逆锋起笔。或简单介绍一下写作的主体,当然是不被认可的事,让读者大概了解人或物,给人第一印象不好。这样在后文的写作中才能有波澜,吸引人。如:如果不是发生了某些事情,也许这一天也就和其他三百六十四天没什么区别,如流水般淡淡流去,慢慢消逝在记忆和历史之中。可是,历史选择了这一天。
3.比兴映衬:即欲言此意,先言他物。如:小草吸取雨露的甘甜,向辽远的平野吐露一片苍翠:花蕾接收阳光的温暖,为广阔的川原绽开一片绚烂:飞鸟沐浴东风的和悦,在高旷的天空唱响一片欢歌。大自然因拥有生机而气象万千,人类社会因充满爱心而美好温馨。
活学活用:
以“苦难”为主题,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段文字。
第2篇:苏教选修11.1.3量词教案
课题:§1.3.1
量词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2.能准确地利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叙述数学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下列语句是命题吗?
⑴x3;
⑵2x1是整数;
⑶对所有的xR,x3;
⑷对任意一个xZ,2x1是整数。⑴与⑶、⑵与⑷之间有什么关系?
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例如:
⑴对任意nN,2n1是奇数; ⑵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矩形。
常见的全称量词还有: “一切”、“每一个”、“任给”、“所有的”等。
通常,将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全称命题“对M中任意一个x,有px成立”。简记为:xM,px 读作:任意x属于M,有px成立。例1: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⑴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
⑵xR,x211;
⑶对每一个无理数x,x2也是无理数。下列语句是命题吗?
⑴2x13;
⑵x能被2和3整除;
⑶存在一个xR,使2x13;
⑷至少有一个xZ,x能被2和3整除。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一个”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例如:
⑴有一个素数不是奇数; ⑵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常见的存在量词还有“有些”、“有一个”、“对某个”、“有的”等。
通常,将含有变量x的语句用px、qx、rx表示,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M表示。1
存在性命题“存在M中的一个x,使px成立”。简记为:xM,px
读作:存在一个x属于M,使px成立。例1:判断下列存在性命题的真假: ⑴有一个实数x,使x2x30成立; ⑵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同一条直线; 2⑶有些整数只有两个正因数。练习:课本P14
练习1、2
第3篇:仿佛(沪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受小诗中诗人丰厚的念母、爱母、颂母的情怀。
2、学会一种“美读”(从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的方法。
说明:
《仿佛》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众多歌颂母爱的诗歌中的一首,于1926年写成,最早由我国著名文学家谢冰心翻译给中国读者。
这首诗语言极为质朴,如话家常,所以,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不巧妙引导,是很难一下子于平淡中感受到母爱的深厚的。况且,这首诗仅有12行、文字极为简略、用词极为朴实,会让学生感到寡淡无味。所以,老师要在引导品读上下功夫,通过反复诵读、仔细体味来感悟、体会、理解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外,作者写这首诗时已经65岁,诗中反复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的情形是:诗人是家中第14个孩子,而母亲每天要操持近100口人的家庭的
第4篇:《金色花》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方法
美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具体过程
一、课前活动组织与计划:
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以营造学习氛围。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你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
第5篇:《金色花》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执教:东城区岭南学校 尹甫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1、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我们课前听的这首歌是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多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很动人,也许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
第6篇:采莲曲(沪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这首诗歌独特的形式之美与音乐之美。
2、体会诗人在种种意象之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所寄托的理想。
说明:
采莲曲最早见于汉乐府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新月派诗人朱湘自觉发掘古典词曲和民歌形式结构之美,《采莲曲》是其代表作,他特别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音乐性的精致呈现,因而这里既有强烈鲜明的音乐美,也有优美舒缓的场景意象以及其中所蕴涵的美好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对人生的全面追求。读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鉴于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学法指导,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比较等方法去感知、理解、体悟这首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把握诗人寄予在诗歌意象中的情感与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7篇:苏教语文教案散步(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刘霞
一、导入新课
你家有散步的习惯吗?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一定会很温馨,很甜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做一次心灵的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巧换题目
请同学们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并思考这个问题: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为文章另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三、品赏亲情美
同学们的题目各式各样,可是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请同学们再细读这篇散文,谈谈你眼中的这一家是这样的?品赏亲请美。
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出这样加的依据。
(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儿子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不管是
第8篇:背影(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文的类型: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教学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五、课前的准备:
1.制作课件;2.准备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1
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