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原阳一中
学习目标: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第2篇: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jtdzm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六.教学后记:
附:板书设计
第3篇: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靖远县第五届“青年教学标兵”评选参赛教案
石钟山记
授课人:靖远一中许可新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
三、.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四、.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安排:
1、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让学生课前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内容。
2、 本文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具有驳论文的特点,二者的有机结合及其叙议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3、 对语句方面的学习重在课前自读自研,课堂检查落实,以便为课文分析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
4、 可进行比较阅读,课外拓展,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5、 在学生课前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教学可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简介相关资料(石钟山及作者
第4篇: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