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塬上行经典散文
塬上行经典散文
人世间仓仓皇皇走到如今,总有多少悲与喜难以言说,无论心间有多少悲凉,可总有些人时时浮上心头,为孤苦的人生添了暖意。
那日,本想去拜访杜道长,不料曹豫龙来电,相约金台观下,五时左右,夕阳西下,街市依然车水马龙,陵塬横亘眼前,有些占地方,并不讨厌,反而因了金台观更加可爱,金台观因了张三丰沾了仙气,隔河而望鸡峰,城就在脚下,大量的绿色植物如同一片绿云,太阳腐腐蚀蚀,山川一片肥胖,拾级而上,绿柳缠绕着,如今金台观修的宫殿一般,三六九样,殿、廊、亭、台、牌楼,坐坐,摸摸石狮就满足了,那石狮似我,呆头呆脑,不懂人间烟火,枉在仙地。与曹老师攀谈多时,无有逛景之意,人生不就是和知己聊聊,试问懂你的有几人?景在人不在,冷了萧郎心,拍遍十二栏,也是枉然。
偏偏在这河川道里,渭河缩小成一线瘦脊,鸡峰也不能成倒影,桥北处起造了市政府大楼,再往北旱塬中轴线上悠悠地建造成代家湾生态公园。高大的石牌楼与塬顶上牌楼遥相呼应,十几米宽千米长石板铺成的路面上,在三面高楼合围下,如天梯般从塬坡垂下,那气势够宏伟。沿路过桥洞子,上有火车道轰隆隆,过涵洞,阳光从楼间穿过,炽热的洒向大地,灰石栏白地板显得更白,而两旁山坳里,一排排数万棵青松如绿幔子兜头拦罩黄土崖。此时,午后三点,有雾气川道铺延,南山不能望见,太阳金光腐蚀,高处黄土的黄,万木绿的绿,蔓延的白石大道,白绿黄三色统治着这里,相得益彰,格外醒目。
行人不是很多,拾级而上,踩着石阶犹如登仙道,看满眼的绿,舒目;听两旁松针间风响,悦耳。耳目都受了,心间就升腾起阵阵豪情,大口大口吸一下,香甜就融进腹腔,脚下就劲儿充沛,迎面高台处有几个保洁员坐着,原来是一处做生意的在卖水,那太阳毒毒的照着,脊背就涔涔冒汗,看塬越来越高,刚才给了个眼欢喜,拉直线早到了。可单单凹了下去,上了几十台阶后,才发现有公路,有引渭渠水,一池悠悠,要是住在此间,绿水青山,幽极僻极,山下是繁华的城市,多美。喝瓶水后,见后面的人早超越了自己,拼着一股劲又往上爬,爬山往往就这样,一个人时就可以打退堂鼓,人多就激励着自己,别人能上去,为啥自己要当逃兵,别人会耻笑的。
就这样一直鼓劲,就会坚持上去的。上山又特别费膝盖和脚板,好多年不爬山,首先是腿不答应,然后气力跟不上,就喘,汗就溻湿了衣服,往上看,高不可攀,往下看,人如蚂蚁,高楼也矮了,一切都匍匐脚下,忽然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坐在石椅上,任凉风徐徐吹来,敞开衣服扣子,绿色环抱,自己不似仙都是仙了,有飘然之感。看中心大道冬青围成的周秦铁架,古朴厚重。看鸟儿上空头顶盘旋,要是有一曲陕北民歌唱来,那要是有多惬意。石阶还是比较乏人,少了山花草间野趣和生气,却多了庄重。歇足了,凭石栏处朝下望,真是一层和一层的感觉不一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眼见得高处石牌下人已不少,更刺激着自己一股豪情,顾不得热累,一口气噔噔噔往上攀。
哟,终于登上了塬顶,那两旁的青松左右摇摆,似乎点头祝福;那山顶的轻风徐徐吹来,人好像从地窖里爬出来,太阳斜着直接照来,经过花圃,无心仔细端详石牌楼,视野是极其的开阔,巨大的广场上有买各种饮食饮料的,有买纸风筝烤肉的,有各种小孩骑的开的车子,但明显比陵塬上的人少多了,各种供游玩的车辆也少,此时,大家都累的找凳子或就地在石台阶上休息,等一身身汗被风吹干。
看远处的视野极好,天上的白云感觉触手可得,而远处的油菜花和四周的绿树环抱围绕着,就无数的幸福涌来,尤其在办公室待惯的人,比这美丽的风景触摸着,眼里心里全是美好,被春景腐蚀的,像金色的阳光撑得塬更富态和情调了。转过石阶,细看这高大突兀的一个建筑物,格外醒目,和山下的遥相站立,更加雄壮,如一个不可一世的男子。左右正背面各写着:七千年历史开卷凤舞陈仓真宝地,八百里秦川入怀龙腾华夏仰鸡峰,横批:周秦风物。另一副:凭栏望秦岭千山竞秀,回首忆周原菫荼如饴。好联,道尽了华夏始祖炎帝出生在秦岭南脉,带领先民刀耕火种,开创华夏文化,而后,周文华发展在渭河北岸绵绵延延亘古不断的山脉上,从杨凌扶风一直到甘陇,周秦汉时在这里不知演出过多少故事。凛凛冽冽城头上常换大王旗,凤凰山到蟠龙塬一直人才辈出,日头融融,看天空似穹庐,大块的绿色织染着,行人如风景点缀成一幅画。
阔大的塬上,弥弥漫漫,近处广场上,男女老幼,坐卧不定,如夏季黄昏打麦场上,各说各的话,乐乐呵呵,谁也不知说了些啥,只知愉悦了心解了乏,留了个甜蜜。风润润吹着,满目大块的绿舒了眼目,台阶上不停地有人爬上,那边停车场一溜的小车。身上汗住了,腿脚也不累了,就起身朝广场里走去,原以为又是一个普普通通消闲的去处。
经过东边像篱笆一片的树林拐回来,就被一个塑像吸引了过去,前面一个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后面一个大大的城门或是关口,结果仔细看文字,竟然是我崇拜的吴玠,十二年前我曾以吴玠吴磷兄弟为原型写过一部小说,可惜怕U盘容易丢,结果电脑被贼偷走,连带小说剧本都丢失了,如今竟然这样不期而遇,是这样的`午后,这样的塬边,他是甘肃静宁人,以军功著世,残阳如血,照在将军身上,更显威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啊,因为有了将军,金兵才不得入川。
久久的沉思,来回的摩挲,他是和岳飞一样,打的金兀术害怕啊!民族需要的英雄,热血浇铸的长河,是挺起的脊梁。愈搜集他的资料,愈还原了一个清晰的他。再往前走,又看见一个石雕的他,大儒张载,开创了关学,真是大大的先生,西府天地里曾经有这样的先人,让后人脸上怎不荣光,几年前曾去过凤翔张载祠,屋子是那样的狭小,屈尊了他,让后学怎不汗颜,他的四为一直烛照千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响当当的话语耳畔厮磨,横渠先生张夫子啊,此地应该有你一席之地,德配,智配,在周礼的大地上,继续聆听着您老先生的教诲。慢慢地走啊,千年的时光打磨,只要一个转身就好,这夕阳多好,在这西秦这坚硬的土地上,我慢慢倾听风的回答。
有多少个午后能供人消磨?就在塬顶上,似乎天可举手唾得,油菜花的黄和柳树的绿一直包裹着,风吹来非常舒服,而牌楼的影子一直在延伸。在这一座座雕像前默哀,或叹息或敬仰,为他们或为自己,丰碑上镌刻着一行行小字。阁老党崇雅杜鹃失啼,很小就听老人讲党阁老的后人,把先人的福拿脚尖尖踢走了。党阁老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被清定为贰臣之列,也要是没有1644之变,恐怕他会流芳百世,人生没有假设,历史更不需要假设,要不是那场叛乱,他就一直大明的清官,忠心耿耿,世事难料,先叛大明,再叛大顺,降归大清,受易服之辱,其间屈辱无法言说,常听人说他免了萝卜贡的故事,百姓也念过他的好。又说桥镇蟠龙一带是龙脉,本来要出真龙天子的,可惜千阳桥镇之间岭挖断了,所以只出了个阁老,脉气全拔了。
又一个雕像让我久久地瞻仰,不能离开,他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丞相,也算一个悲剧人物吧,虽然生前非常荣耀,他一心扶持蜀汉,却到头来回天无力,卒于军中五丈原,又是宝鸡的天空下倒下的一个伟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操劳过度,六出祁山,亲力亲为,运命在天,非干人力,这样的安排,在同一个角落,都是默默的,也曾是参天大树,群木相较,才能成长巨木。
第2篇:汶上行散文
汶上行散文
汶上,山东省境内隶属于济宁市管辖的一座普通县城。没去汶上之前,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它曾经拥有怎样悠久和厚重的历史,当然对它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兴趣。这次同事的女儿在婚礼后专程安排我们由济宁去游览汶上,才让我对这座看似普通的小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汶上境内大约在15000年之前,就是我们华夏祖先繁衍生息之地。这里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址,其中在汶上发掘的北辛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群遗址,据今都有约一万至一万五千年久远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汶上在殷商时称厥国,周时称中都邑,金泰和八年(1208年),因地处汶水之北(上)才改名作汶上。置身于汶上你可能会发现,汶上有些单位直到今天还沿用着“中都”的名称,譬如“中都博物馆”、“中都网”、“中都广场”、“中都社区”、“中都大街”、“中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等。
汶上的文化很有特色,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于公元前501年初宰中都,在这里施政、设讲堂,治理地方。这里至今仍留有孔庙、孔子讲堂、孔子沟、夫子履、中都故邑碑,故而汶上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称号。
汶上境内分布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址均属于东夷文化范畴。上古时传说的与黄帝大战于阪泉、涿鹿之野,后被擒杀、身首异处的蚩尤就是东夷部落的首领。
现汶上南旺镇西南十余里,还可见高大的“蚩尤冢”和立于冢前的“蚩尤祠”碑。
开凿于隋,盛于元明清,连接我国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汶上,其中南旺段为大运河的水脊咽喉。这里有始建于明初、后又不断扩展重修的“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南旺分水龙王庙及对面运河大堤土山上的望湖亭、蜀山寺建筑与周围的荷花、芦苇等湖光山色构成了汶上独特的运河文化。
佛教文化自西汉传入中国后,到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汶上。唐朝时,汶上已经成为北方的佛教圣地,县境内有寺院数十处。汶上县内至今还有十余个以佛寺命名的村庄。始建于盛唐,原称昭空寺的宝相寺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寺院,寺院内有远近闻名的太子灵踪塔,塔宫内藏有佛祖释迦摩尼佛牙舍利。宝相寺毁于抗战战火中,唯太子灵踪塔幸存。1994年,宝相寺又重建。苗姐的女儿英子这次安排我们游览汶上,主要也是奔宝相寺和太子灵踪塔而来的。
说到汶上文化,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据史料考证,李白曾经在济宁(原称任城)太白楼居住过23年——当然济宁现在的太白楼早已经不是那时的太白楼。在济宁居住时,李白曾与当时的孔巢父、韩淮、裴政、张书明、陶沔并称“竹溪六逸”,在徂徕山竹溪隐居;后来又从济宁奉诏入京为供奉翰林。李白还曾经与杜甫一起在济宁交游,使二人的友谊达到顶峰。
李白在济宁生活期间,曾经漫游过中都,也就是现在的汶上,并留下了《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鲁中都东楼醉起作》、《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别中都明府兄》、《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等诗五首。其中《别中都明府兄》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这样写道:“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城隅渌水明秋月,海上青山隔暮云。取醉不辞留夜月,燕行中断惜离群。”既赞美了明府兄如陶渊明一样诗酒治理县政的业绩,也极写了他们之间的惜别之情。
乘坐主人安排的轿车,我们一行8人早饭后出济宁市区,上105国道后北行,直奔汶上。车向前行驶了一会儿,听说前方正在修路,无法通过,司机只又好调转车头南行,然后向西再折向北绕行。原来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因为绕行耽误了时间,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才来到汶上环城南路与中都大街交叉路口。
司机在路口不远处停下车来。下车后,首先映入我们眼底的是中都大街路口东侧的佛文化景观墙。景观墙是一个巨大的圆柱体与略带弧状的长方形墙体相接的建筑。圆柱体正中是一尊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铜佛像,佛像两侧有几副佛教对联和佛语,长方形墙体上镌刻着佛经。
景观墙前是休闲广场,如茵的绿草间,有步道穿行于其中。广场东南方向,在一个清澈无痕的水池中有一个巨大的乳白色莲花石雕,莲花雕刻得非常精美,颇得莲的意韵。莲花雕刻向东是一个放生池,此时池水中于绿色的荷叶衬托下,有几朵睡莲正在绽放,花朵呈粉白相间颜色,淡雅而不俗。
与中都大街路口东侧的佛文化景观墙相对,路西是儒文化景观墙。景观墙由数块立式长方体石板构成,每个长方体间的缝隙都很窄,从远处望去,酷似古时的书简。最东侧的长方体石板上刻着“人杰地灵”四个金色楷书大字,第二块石板上是一个孔子双手交叉于胸前的立式铜像。后面几块长方形板面上有孔子生平及初宰中都(汶上)的介绍,亦有孔子及其弟子撰写的《论语》内容片断。
中都大街路口两侧的佛文化景观墙和儒文化景观墙,向人们充分展示了汶上文化的特点,现在已经成为汶上特色文化旅游的窗口和宣传汶上文化旅游的城市名片。也是游人和汶上居民观光、娱乐、休闲、怡情的场所。
在文化景观墙前逗留了一会儿,我们一行人又上车沿中都大街向北,至圣泽大街路口处折向西行,来到宝相寺路口。宝相寺路是一条步行街,起点处两侧是建筑精美的古典楼宇,中间有一片荷池。池上有石拱桥名曰“忍辱桥”,池边垂柳丝绦倒挂,水草、修竹簇拥。由于已是秋日,池间已不见了荷花,只有零星一些或绿或黄的荷叶残片。
沿池西的人行步道一路北行,前面是一个水面宽阔的人工湖。湖南岸有雕刻着荷花图案的汉白玉围栏;东岸绿树掩映中是长长的人行道,中间隐约可见一高高拱起的单孔石桥;湖西曲折汉白玉回廊的尽处水面上有一古朴的木制凉亭。
古典风格的楼宇,荷池、垂柳、水草、修竹、石拱桥,雕花围栏、汉白玉回廊、宽阔的人工湖面,宝相寺步行路起点至人工湖一段可谓是风光秀美而清幽。但美中不足的是无论是荷池还是宽阔的人工湖面,都与济宁所见的运河有几分相似:那就是水面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臭味。我想这很可能是水体不流动或流动过缓的缘故,古人常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沿西侧曲折回廊行至凉亭后向西上岸,在湖边奇石、岸雕、修剪成不同形状的`花草树木间迤逦穿行,我们来到了人工湖北、宝相寺前宽阔的阶梯平台式广场上。广场两侧各有三间对称的斗拱飞檐流利瓦式古典楼宇建筑,玉柱半环的广场正中是一尊银白色的高大的立式观音雕像。
对称式楼宇中间稍高大,两侧较矮小。墙体妆成白色,门窗和梁柱饰成朱红色网格状。楼宇建筑在高出广场地面的平台上,四周玉石围栏环绕,二楼亦装饰有雕花栏杆。半环广场的八根玉柱雕刻精美,东西各四根,玉柱上端雕有金色的四首狮兽。高大的观音雕像立于莲花宝座之上,衣摆呈风动状,左手托一宝瓶,右手拇指和食指间捏一绿树枝,头映金色光环,神态慈祥自若。
观音雕像后,广场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座雕花石牌坊,石坊的每根立柱上都有佛联。东、西两侧的石坊为三门四柱式,北侧通往宝相寺的石坊是五门六柱式,正中有“天开圣境”四个金色行书大字。门柱均为下方上圆,梁上刻有祥云和龙凤图案。
宝相寺步行路整体布局凸显了汶上佛教文化的特点:荷池、忍辱桥、雕有荷花图案的围栏、人工湖、广场上四首狮兽石柱、观音雕像、刻有佛联的石牌坊、还有两侧古典楼宇式建筑,都与宝相寺的寺院文化氛围十分契合。
从“天开圣境”石坊向北,走过一段草木葱翠、花吐芬芳、两侧汉白玉雕栏夹道的石板路,宝相寺恢宏的门楼建筑赫然矗立在面前。红门、红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两层飞檐间挂一金色雕边匾额,上书“大宝相寺”四个大字。中间两个门柱上是一副对联:“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极写了大宝相寺声名远播,名动四方。
走进大宝相寺院内,迎面一座高大的建筑即是供奉弥勒佛的“天王殿”,天王殿匾额亦高悬于两层飞檐间,殿门两侧对联为“常愿谁修增胜景,庶朝饶益富黎民”。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二层塔楼建筑,东侧是钟楼,西侧是鼓楼。
天王殿后是宝相寺最宏伟的建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建筑亦属双层飞檐式佛殿建筑,座落在十数级阶梯之上。大殿四周环以汉白玉雕栏,雕栏向内是朱红立柱支撑的环廊和大殿主体建筑。殿前正中六根立柱上写有三副佛联,其中殿门两侧的佛联是“大德慈悲觉路弘开三千世界,金刚灵慧法轮广泽八百梵音”。大殿正中供奉着佛祖释迦摩尼金身塑像,殿内左右各有一排形态各异的金身佛像雕塑,殿后有观音菩萨塑像。
出大雄宝殿,我们来到了殿后偏西的太子灵踪塔前。太子灵踪塔始建于宋代,塔高41.74米,是青砖砌八角形十三层塔建筑。塔外观呈葫芦状,每层都砌有八面莲花座,底层东、西、南三面砌有佛龛。1994年在修复受毁的塔基时,于地宫内出土了一批珍贵的佛教圣物,这其中包括佛祖释迦摩尼的佛牙舍利、捧真身菩萨、银菩萨等141件稀世文物。现佛牙舍利仍保存在地宫中,其他珍贵佛教圣物则珍藏在院内“中都博物馆”中。
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摩尼的佛牙舍利共有四颗:天上一颗、海里一颗、斯里兰卡一颗、中国一颗。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的这颗佛牙舍利,即是中国唯一的那颗释迦摩尼佛牙舍利。出于对佛教圣物的尊重和好奇,我们一行八人也跟游人一起走进塔下的地宫去参观。
佛牙舍利被保存在地宫内一封闭的玻璃体中,借助微弱的红色光亮,我们看清了那颗如人的牙齿一样形状的佛教圣物。游人被告知,为了防止圣物被强光损坏,地宫内禁止拍照。据说汶上相关部门正在对这颗佛牙舍利进行仿制,不久后,真正的佛牙舍利就会在地宫中被密封在避光的地方,届时游人看到的将是仿品。
说起这颗佛牙舍利的来历及流转,还颇有些传奇色彩:据考证,唐天宝十年车奉朝(后取法名法界)随团出使罽宾国,瞻礼佛牙后,于唐贞元六年携佛牙舍利归长安进献皇帝。唐贞元十年在皇帝的主持下,佛牙舍利被供奉在大庄严寺。唐广明元年庄严寺佛牙入蜀,后唐天成二年益州孟知祥献佛牙至洛为明宗资寿。后晋天福三年可肇等送佛牙至汴,宋皇佑元年曹后将佛牙舍利奉安咸平洪福寺塔。宋熙宁五年执政官将佛牙取入东府,后诏留大相国寺西塔。从此后,史书上不见了有关这颗佛祖佛牙舍利的记载。
直到1994年,佛牙舍利在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被发掘,观塔宫中的《瘗葬佛牙舍利记》镌刻文字记载,佛牙舍利流转的历史才又衔接起来:宋熙宁六年,宗室赵世昌求佛牙舍利至中都(汶上),并建太子灵踪塔,将佛牙舍利供奉于汶上宝相寺中。宋元丰四年宝相寺镌刻《瘗葬佛牙舍利记》,宋政和二年宝相寺瘗葬佛牙舍利,直至1994年佛牙舍利被在太子灵踪塔地宫中发现。
太子灵踪塔旁树木葱郁茂盛,靠近塔身的树木枝叶上系满了祈求佛祖保佑的红布条儿。求平安的,求生意兴隆、发财的,求婚姻幸福、美满的,很多游人和善男信女们都坚信佛祖能显灵,有求必应。
同事的女儿英子对佛很虔诚,对宝相寺的灵验更是深信不疑。据她自己说,她有一次从汶上开车回济宁,路况很好,车速也不快,连自己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会突然在公路上开翻了车。翻车后自己竟然丝毫也没受伤,车辆也只是稍擦出些痕迹。找人把车翻过来后,她没有回济宁,而是又折回汶上,到宝相寺上香,感谢佛祖暗中保佑。
离开太子灵踪塔我们一行人向东,来到了院内不远处的“中都博物馆”。中都博物馆是两层双飞檐琉璃瓦式古典建筑,风格与“大雄宝殿”近似,汉白玉围栏向内有朱红立柱支撑的环廊。博物馆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出的主要是汶上历代珍贵文物和太子灵踪塔塔宫出土的佛教圣物。
其中历代珍贵文物主要有1988年在汶上发掘的一万年前“中石器时代”的各种细石器,汶上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和文殊碑刻。太子灵踪塔塔宫出土的佛教圣物主要包括装佛牙舍利用的金棺银椁,捧真身菩萨、弥勒造像石和石匣,还有《瘗葬佛牙舍利记》镌刻等。其中装佛牙舍利用的金棺银椁都不大,金棺是放在银椁中的,更小一些,外观与棺椁的形状相同。
出东门和大宝相寺石坊,我们结束了在宝相寺的参观游览。此时时间已经接近正午十二点钟,我们一行人开始步行返回宝相寺路起点位置。苗姐的小女儿红岩和两位司机开始张落寻找饭店,安排我们一行人用午餐。
午餐过后,稍事休息,按原来的出行计划,我们一行人又上车,准备到邻近的梁山县去登梁山。伴着轿车飞速向前行驶,我们又开始了下午的行程。
第3篇:塬上散文
塬上散文
我说我要回塬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塬上?是原上吧。我说不,是塬上。然后就有疑疑惑惑的眼神在我的脸上漫游,似乎在说,塬上是个什么东西呢?这样次数多了,就有人去百度,有人去查字典,查完资料之后他们依然眉头紧皱,不明白塬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们仅仅从文字上弄清楚了,所谓塬上,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的一种地貌,四边陡峭顶上平坦。他们说这不就是一个黄土的台子吗?我说是啊,是文字上或者照片上的一个土台子,要是你身临其境了,大概就不会说“不就是一个黄土的台子吗”这样的话了。要是你在那里生活过几年,或者说你就出生在那里,你的感觉就又不一样了。他们说也许吧!
我对塬上是有感情的,这感情与生俱来。去乡愈远,年岁愈长,这感情愈浓厚。衣锦还乡是人生快事,“不敢问来人”的“近乡”者同样也怀着一腔思乡之情。写《情人》的
第4篇:黄柏塬游记散文
黄柏塬游记散文
友家居黄柏塬,盛邀游览黄柏塬达五年之久,因诸事缠身未能成行。近日偶至眉县办事,随想起友之邀随即联系,友激动,一再催促早点过去。
在眉县办完事已是晚上八点多,友急不可待地催促几遍,言游人甚多,住宿紧张,已托关系在太白县城将食宿安排妥当。不好驳友之热情,我们一行六人,沿尚在维修的姜眉公路驾车前往。出眉县县城南行5公里左右,车子进入了茫茫的秦岭山脉。在灯光的照射下,只能看见路面在不停地上山下坡,连连急弯,坑洼颠簸。老陈晕车,将丰盛的午餐吐了个精光,最后呕吐出来的全是清水。
行至姜眉公路56公里处,前方山体滑坡,公路被阻,筑路工人抢修。同行的老孟下车问道,言不远即到太白县城。老孟心急,率众徒步,先行至县城占领床位,留我待路通后驾车追上。一个多小时后,路通。在离县城还有十公里处我看到了雄赳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