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素质教育在家庭》有感作文1000字
读《素质教育在家庭》有感作文1000字
每一个家长都想自己的小孩成才,不断地想方设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然而,是不是每一个家长的教育方法都是正确的呢?《素质教育在家庭》这一本书就详细剖析了这个问题。
我读完这本书后受到了不少的启发,特别是“怎样的沟通才是理想的沟通”,这一节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提到:“沟通要双方互相了解和理解对方。了解和理解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要知道,而是要对方了解你的内心。一些家长以为自己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们只了解到孩子们一半的内心;反而家长们以为孩子们不了解自己,其实孩子们对家长们的理解程度远远超出了家长们的想象。在事实上,父母不客观地了解孩子,原因有两种,第一,容易带有主观色彩,被主观的偏见蒙蔽。只看到孩子的长处,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孩子的短处。第二,自以为了解孩子,反而容易被空间的近距离拉远了心理的距离”。就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家长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记得有一回,我放学回家,刚进家门就看见爸爸正在拖地,我没有换鞋就走进屋里,把爸爸刚拖干净的地面印上了一大串鞋印,爸爸一看见就怒不可歇的大声吼道:“彬彬,你干嘛不换了鞋才进屋,一点儿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我当时想,不就是来不及换鞋,爸爸用不着这样生气,就大声反驳道:“换就换,你用不着这么大声!“这时爸爸更火了,骂道:“看你越来越放肆了,还敢顶嘴,还不马上给我滚进房里面去做你的作业!”我只好拿起书包,憋着一肚子气,到自己的房里去做作业。做着做着,怎么也无法集中精神做作业,脑子还不停的在想刚才的'事情,为什么爸爸这么生气呢?正在纳闷的时候,妈妈走了进来问:“彬彬,干嘛还不做作业,坐在这里发什么呆,是不是为了刚才的事?”我说:“是啊,爸爸今天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妈妈就回答说:“你爸爸最近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心情不好,所以就容易发脾气。
妈妈希望你能理解他,不要怪爸爸。”我说:“噢!原来是这样。”妈妈又说:“今天你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还有,你已经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要学会去关心别人,多了解对方,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我觉得妈妈说得非常有道理,就连忙笑着点头,还冲着妈妈做了个鬼脸说:“我是不是应该去跟爸爸道个歉。”正在这个时候爸爸已经向我递上冰淇淋,还主动向我道歉说:“彬彬,对不起,爸爸不应该向你发那么大的脾气,请你愿谅我吧!。”我连忙接过冰淇淋,我的脸不知道为什么嗖地红了起来,连忙说:“不,不,不,爸爸应该是要我向你道歉。”爸爸就说:“哪,我们就一起向对方道歉。”爸爸话音刚落,我们一家三人都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们三个人都开开心心地去做各自的事。
所以,只要你能用心去了解对方,真心地去理解对方,就会形成一条畅通无阻的沟通纽带。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开开心心,每个家庭都会是幸福无比,那么我们的国家自然也会强大起来。
第2篇: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素质教育”这个词,在如今的重庆可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最近我读了黄金愈先生所写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触颇深。虽然在美国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种种媒体上,在教育机构的有关网站和文件上,在学校的介绍和报告中,几乎看不到、听不到“素质教育”这个词或与之意思相同、相近的词,但是通过读黄先生的这本书,我总感到美国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首先,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孩子三方面素质的培养:
一是个性独立与自信的培养。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品格。家境好的,当然不必说,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房间,孩子很小时就让他们睡自己的房间;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也想方设法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一个有8个儿子、2个女儿的大家庭。夫妻俩长年在非洲加纳帮助语言教学,两年前才回到美国。因为买不起更大的房子,两个女儿只好共享一个小房间,在放了两张床之后,只剩下两个墙角,聪明的父亲为她们设计了两个小小的独立空间,使她们有各自摆弄自己物品的天地。美国人认为,从小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空间,对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民主意识与自由的培养。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非常宽松的。父母一般不大打断孩子的说话;决定家庭事务,无论大小,一般都要征求每个家庭成员的意见。每个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反对父母的意见。孩子在家里玩耍,只要不会发生伤害事故,父母一般不会干预。
三是举止文明与平等的培养。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对中国夫妇到一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的小儿子非常喜欢吃一种小甜饼,在PASS一桌后他马上问父亲说:“我可以再要一块吗?”父亲即刻回答:“当然可以,请!”在整个晚餐过程中,任何人需要帮助或者帮助别人都会得到非常有礼貌的回应:“请……”、“谢谢你……”这种平等的家庭氛围,注重对孩子文明礼节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富于同情心和乐于助人。如果你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后,你会为美国人的反应速度感到惊奇:在你感谢美国人时,你会即刻得到“You are welcome.”反应之快速、之自然,没有长年累月与浓厚氛围的熏陶是绝对做不到的。
其次,美国学校同样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是探索与创造教育。美国的中小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工具去探索新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创造条件,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展。看看他们的一堂天文课:在天象实验室里,有一套可以模拟天体运行的设备,学生坐在椅子上,就象在太空飞船里遨游宇宙,主要天体、星座位置、天象观测方法一目了然。不仅有真切感,而且能激起学生对宇宙探索的欲望。
我还曾经在网上读到一份材料:很多美国小学生二年级时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开始研究诸如动物或昆虫等课题;四年级时能用地图、照片、图表来理解世界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五年级时能列、读表格,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构的报告;六年级时能使用百科全书以及其他
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而我国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不能做到。
二是满足与欣赏教育。在全美ACT考试得满分、江泽民97年访美去夏威夷时担任翻译的17岁男孩章培志就曾说过:老师的鼓励与支持很重要,这一点从小我们就很注意,老师很夸张,会叫我们“天才、神童”,各种各样的表扬会让你永远觉得自己了不起,很有成就感。我想我能在辩论中取得好成绩,心理因素很重要。在我所了解的每一所学校,特别是小学,无论在走廊还是教室里,常常看到精心布置的学生“作品展”,实际上是学生手工制作、绘画、陶艺等课的课堂作业。尽管一部分习作的水平很一般,但老师非常重视,我们走进教室时特意让我们看,许多学生指给我们看他们自己的作品,甚至拿起来让我们仔细欣赏。满足与成就感溢于言表。美国家庭也自小就开始培养孩子欣赏自己的每一点进步。
美国一般中小学都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电脑、驾驶、机器操作、建筑设计、摄影、绘画、乐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要求不同于职业学校,只讲授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习基础技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主要是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无论在宾州教育部,还是在Lempeter-strausburg学区参观,主人都谈到有两样东西是美国任何学校都有(当然除了网络和家庭学校)而且引以为豪的:一是乐队,二是球队。学校系统的乐队和球队比赛在全美都是很有声望的活动。这些课外活动组织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哪一个兴趣小组。教师绝不会因为某个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天赋而将之拒之于门外。
三是社会与责任教育。美国有一个全国高中学生考试叫作SAT(Scholastic Aement Test)。我从当地的HAMPFIELD高级中学了解到:美国大学一般不看重这个分数。我们团指导老师有个来自中国的朋友,他的儿子SAT成绩达到99.5%,但怎么也没有等到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原因很简单,美国大学不喜欢“书虫”。美国大学考察一个高中毕业生是否是优秀,还有两个重要指标:①社会活动能力;②所有学课的平均成绩。而且大学对所有报考的学生都进行面试。这与我们一张试卷定终生的做法相去甚远。企业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新人时,非常看重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独创能力和个人特长等素质。有时候,面试就是企业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同数名应聘者在一起喝咖啡,一两个小时天南地北地“闲聊”,足以让应聘者显山露水,反映出个人综合素质的差异。美国高校,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在录取新生时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品格。一个学生如果曾经担任过学生参议院主席或议员,担任过校报编辑,同样分数下,他要比没有什么社会活动背景的学生被录取的几率大得多。
Hempfield学区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一个学生兴趣广泛、社会活动能力强,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不会差。假如这样的学生成绩不好,我们倒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有没有问题了。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如果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可以不看他的SAT成绩。在一所私立学校(Menonite School)参观时,校学生参议院主席告诉我们:学生参议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帮助组织开展有关活动,联系有关社区和组织提供学生参加志愿者劳动,为社会尽义务。参加义务劳动的有关情况都会记录在案,学生报考大学时,学校会负责地将有关情况(做义工、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向学生所报考的大学转达。
当然,美国社会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同样非常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在系列之一中已经提到。国内许多教育专家、学者似乎有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甚至有人提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我认为这种观点妄自尊大,有些失之偏颇。试想:没有美国基础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本素质,诸如创造欲望、探索能力、广泛兴趣和
社会责任感等等,美国高等教育有何优势可言?!美国高校一流的设施和师资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很明显,但缺点也同样很突出。我们的教育家们能否为我们的下一代找一条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新路?
第3篇: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完这本书,我满满的是感慨和忧虑,作为一名中国的学生,感触更是深。
教育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不是陌生的话题,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数落过,希望过,无奈过,从《师说》到钱学森之问,不说我们是否从洋媚外,我们看看别人的教育和我们的教育的确是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书名叫素质教育在美国,而不说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又为什么是素质教育而不说应试教育?下面说说我的触动和理解。
书的第一章就说到“分数不是教育的中心”,而在中国往往不是这样。我们绝大部分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我们该理解“应试教育”为贬义词。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应试教育与
第4篇:1字作文
1字作文(精选22篇)由网友 “omi”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母亲节作文1字
古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一名叫安娜的女子和她的一个朋友发起,因为安娜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于是她们通过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她们的呼吁很快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第一个母亲节于195月10 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中为献给
第5篇:读和美家庭有感
读和美家庭有感
(一)作者:周娴禄小
《和美家庭》这本书中讲到孝亲爱老,这是一个良好的家风,要求着子女孝敬父母,不要认为给父母大把的钞票,让他们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就是尽孝心。我们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父母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补贴,而是子女的关心,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一下,让父母知道我们在关心他们,打电话时其实也不需要说什么慰问的话,只要陪父母聊聊天,说说每天发生的事情,这样就足够了。
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我们慢慢地在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新的家庭,而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细细算来,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太少了,当我们想玩什么好玩的、吃什么好吃的,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时,不要忘记自己年迈的父母,多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陪他们好好吃顿饭。
这本书还提到阅读对
第6篇:读《家庭女教师》有感
读《家庭女教师》有感
“谜一般的心理事物对我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这是斯茨威格的一句名言,同时也是《家庭女教师》的真谛。
在这部小说集中,茨威格涉足儿童的内心世界,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灵去窥探神秘莫测的成人世界,向我们展现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阶段的心里冲突与变化。
在《家庭女教师》中,姐妹俩因她们的好奇心而涉足窥视成人世界,并从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突出“向内心世界崛起”的中心。
家庭女教师并没有顾忌社会的道德枷锁,喜欢上奥托,却因奥托的离开,主人的驱逐而离开了家庭,虽然并没有写到她的结局,也留下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说的中心以姐妹俩开始窥视女教师的行为开始写出了她们对成人世界充满着好奇。而好奇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常常为我们带来了新奇吗?生活中的好奇心是我们
第7篇:读《家庭的力量》有感
读《家庭的力量》有感
读《家庭的力量》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家庭的力量》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家庭的力量》有感1
日本池田大作曾说过:家庭是心灵唯一的绿洲和安憩之地。
家庭是一个人的心灵栖息地,如果没有家庭,一切都是虚无缥渺。
《家庭的力量》这本书是写给家长与孩子看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彦儒一家,一个考上香港中文系大学,另一个考上北京大学,这令人羡慕的背后其实是他们父母不懈地付出,从小他们的父母就给孩子极力营造一种”书香门第“的氛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兄弟两人的家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这有没有让那些整日沉迷在麻将桌上的家长幡然醒悟呢?或那些经常盘恒在网吧的学生痛悔呢?
有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