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思维训练散文
思维训练散文
我坐在会议室里。三四百平方米的会议室里,可容纳百十个人的室里,只坐着十来个人,比人更多的是空余的桌子和椅子,还有微不可察流动着的空气和微不可察的呼吸声。空余,空旷,空荡荡的。讲话人的声音四处游荡,似在寻找支撑物,因为没有响应,而显得苍白。有人大概抱着跟我同样的心思,脸上略带惊慌地茫然四顾。很快他就低下头去,害怕被别的人发现眼神里逃逸的心思。窗外的暮色开始窥探,从玻璃和窗帘间步步紧逼,但因为灯光的阻挠,一时半会难以如愿以偿。如愿以偿也是一种愿想。我对着摊开的笔记本,写着字词句,它们跟会议毫不相干。我只想赶快结束这场会议,却跟暮色一样止步于潜在的规则。我坐在会议室里,有些声音和空气包围着,人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场所,可有些东西悄悄地潜逃,比如呼出去的气,比如视线,比如思维。有片沙漠在眼前呈现,金黄的沙,干燥的风,依稀可以辨认的一队骆驼,它们在向远处的沙漠迈步,准备去发现那深处的秘密。秘密是那摇晃的草茎,巨大而苍白的骨架。也许是偶尔从罅隙里渗透出来的地底水流,那是藏匿的泉眼,无数个岁月过去,它们还在沉默,可能从没想过,与远在南方的海水会有遇见的机会。冒出地面的细流,被风吹拂,被阳光晒过,飘逸进茫茫天空,颠沛流离,背离故土,掉进一眼井里。人喝牛饮,猪羊鸡鸭也各各有份,一些树木花草也蒙受泽被。这眼井的存在已经有一些时间了,到底是谁最先发现的,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寂寞的乡村里,不可能有文字来记载。对于乡村,文字的记载是奢侈的甚至是荒谬的,小小的村名在官方的记载里,几乎都找不到只言片语,何况一眼毫不起眼的井。关于它的事迹,只存在于人们的口舌相传中,说着,传着,早就背离了最初的形象,如同远离沙漠融入南方的那些水,在一路奔跑的漫长日子里,一些东西被抛弃,一些物质被融入,就连过程都无法预料,更不用说结果。
有一天,一只苍老的母鸡慢慢走进田野,消失在深处。那个时候,水稻正在分蘖抽穗,麻雀已经约好了,冷漠地站在歪斜的电线杆上窥视,而看门的.黑狗,扯着脖子长长地吠叫,只引来几声迟滞的咒骂。乡村里空荡荡的,老人挤进向南的阳光里,孩童们全在小学校里,共同制造热闹的景象。老母鸡的出逃还没有被人发现,要等到暮色挤走最后一缕挣扎的阳光,老奶奶用浑浊的眼光瞪向昏暗的鸡窝时,才能够发现老母鸡不见了。夜色阻拦寻找的行为,失去支撑的眼光难以企远。就好像一种物象总会掩盖另一种存在一样,雨声遮蔽嘈杂的声响,距离消除粗鄙的外表,而时间掩埋起所有的真相和秘密。老母鸡的消失,有几个结论:被人偷了。自己藏起来了。迷路了。黄鼠狼叨走了。掉进某个深坑丧失了性命。对彼时的生存状况不满意,要逃到更自由更广阔的地方。没有一个结论指向良好。如果往后的某个日子,她携带一群小鸡仔回归,所有的断言都将不攻自破。可就算这样,在被人忽略的那段时间,已经没有人知道,在她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我最愿意接受的,是她的出逃。天为幕地为席,流水叮咚,浮云作衬,伴着几声鸟鸣,多么惬意。我也要跟她一样,从拥挤的教室逃进田野里,闻闻草香,看看翻飞的蝴蝶,把几只离群的蚂蚁搬到泥疙瘩上,让它们在高高的陌生的地方惊慌四窜。读书声那么遥远,粉笔灰那么遥远,刺眼的成绩那么遥远。只有身边的水稻、河鸟、小草,它们知道我来了。我几乎都要这么干了,可毕业的时间突然就站在面前,我发现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做,美美的睡上一觉,写毕业留言,约平常看着顺眼的女同学去郊游,骑上单车赶到十里外的村庄看露天电影。可恶的老师再次拦住我,笑眯眯地瞥一眼我的自行车,递过来几张纸币,“到粮站帮我驮几斤米回来。”他经常在教学楼的楼梯拐角他的那间宿舍门口,拦住放学的我,要我帮他买东西,有时是几根韭菜或者芹菜,半斤油炸豆腐,有时切一块肉,几粒花生米。我无法拒绝也不敢拒绝,蔫头耷脑地骗腿上车,在七月暴烈的阳光里流下委屈的汗水。我把米交给他,掉头回家。后来,我发现新买的草帽丢了,大概是忘在了粮站里,往后每一想起,总有一顶金灿灿亮闪闪的草帽浮出记忆。那顶草帽和那只苍老的母鸡一样下落不明。
更多下落不明的,是那些话和表情。包括会议主持人的那些话和表情。不仅仅是会议主持人,还有我们这些参加会议的人。大家全都一脸正经的,说着冠冕堂皇的话。那家伙又开始讲话了,语调铿锵,神情肃然,一张一闭的嘴巴很协调地配合着他的讲话内容,没有丝毫泄漏出脑里的其他想法。他说起在异国参观的经历,是不是脑中闪过灯红酒绿,高挑白晢金发碧眼的妖娆美女,或者一掷千金的赌场。但我肯定他的脑中不会闪过我的怀疑和恶作剧的想法,因为我的思维和他的思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充盈的氢气球,只能触碰面无法彼此进入。他说过什么呢,他说什么的时候带着什么表情?转眼间已经下落不明,强留的记忆是不准确的,我对表情的描述也将是不准确的。笑眯眯地,若无其事地,故意板着脸的,皮笑肉不笑的,看似生动,其实危险,容易把人蒙骗。只有一句话是真实的,散会!就好像用一个布袋子,把一大堆的语言、表情、思考塞塞填填,再捆捆扎扎地扔进时光的马车里,然后它们一起下落不明。我们一起随随便便地把共同拥有过的时光抛掉。这不是打水漂的姿态,也不是扔小石子砸树枝上的水果的姿态,只是一种把东西扔出去的简单动作,连划过的抛物线是否好看也顾不上。
在一面正对着石桥的墙上,还留有“备战备……”的字样,看起来如同记忆一样苍老。桥也苍老墙也苍老字也苍老。有关它的来历,我问过许多人,谁也说不准确,“大概是那个时候……”“可能是那个人写的……”“总有三四十年了吧……”看似意思鲜明,墨迹尚在,可真相下落不明了。墙后面是废弃的辗米厂,许多年以前,里面蹲踞着好几部庞大的机器,它们一起吼出巨大的声响,把谷壳和米粒分离,把花生碾成油和渣。多么威猛的机器啊,吞噬,破坏,制造,转换,带着一种时光流转的隐喻。祖母说:“来,跟我抬这一袋谷子去碾米。”我答应着,扶起扁担扛上户,摇摇晃晃地迈入轰隆隆的声响里。一个人从角落里冒出来,握着一把大扫帚,全身披挂暗黄色的灰尘,仿佛穿着一件铠甲,只露出眼睛、嘴巴和鼻孔。他正在扫地,“可为什么就不能先把自己打扫一番?”他咧嘴一笑,把扫过的垃圾拢成一堆,堆在角落里。最后一批尘埃落定,跟随碾米厂关闭了。如果有一天,大门再次开启,无用的尘埃仍在,而饱满的米粒早就消失了无数个年头,它们分站在岁月的两端,一定会告诉我某些道理。巨大的声响也不会毫无益处,它排斥了人们的窃窃私语。在村子里,人群聚集的地方总有某种神秘的氛围,闲言碎语便是一匹匹脱缰的野马,或者一只只调皮的兔子,争先恐后要冲破顾忌的栅栏。我喜欢碾米厂的声音,它把那些别有用心的问话从我身边全部推开。在这里,无法听到那些有意思的传闻,比如,他们都说,老Z的老婆又跑了,过几天后被一群人从县城的车站抓回来,你看她鼻青脸肿,步履踉跄的,是被狠狠收拾了一顿。有关老Z老婆的事,我在村子里别的地方听说过,她说着跟我们毫不一样的话,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我问祖母:“他们都说老Z老婆是买来的,人怎么能卖来卖去?”祖母眼一瞪:“怎么不能?我是你爷爷用九担谷换过来的。”是不是九担,是不是谷子,我想不起来了,能想起来的,是很久以后偶然在村子里遇到老Z老婆跟人聊天,那语调和神情,就好像她前世今生都是在村子里,从来没有远离过一样。女儿脆生生的叫唤从阴暗的堂屋里飘出,唤她回家吃饭,她懒懒地一笑,“一眨眼,女儿都十四五岁了。”
一眨眼,女儿被她推向前排成为证据,证明一段时间倏忽一下过去了。其它的都下落不明了。老Z已挥不动巴掌,老Z老婆用地道的本地话主宰了全家的生活。过去吧,过去吧,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蛊惑,从生活中把一些东西带走,消瘦了记忆,整合着秩序。我离开会议室后,一路慢慢地走,经过一个公交车站,车到站了,一眨眼,车厢里就空了。再一眨眼,车上又坐满了人,车子又要离站了。我扭头四顾,发现一个读报栏,贴着几天前的新闻。它们进入过别人的眼睛,然后又将化为一团废纸进入时光的苍茫,我从过去的新闻里读到了隔断的趣味,得到了一种在陌生人群中怀揣巨款的想象,激动又恐惧。对我来说,这地方是陌生的,我也很快就要坐车离开,仿佛我来这里,就是为了离开一样。那么,我又将在车厢里再一次获得放纵思维的机会了?
第2篇:思维训练
让情感和智慧的火花竞相绽放
„那年高考作文题是《毁树容易种树难》,傅云龙在论述了“毁树容易”和“种树难”之后,又简要论述了“毁树未必容易”和“种树未必难”,这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他的作文被判为满分。田老介绍,他的作文无非是运用了辩证思维。我听了深受鼓舞,(我还曾经)立刻写信给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彭漪涟教授请教(辩证逻辑),彭教授与我素不相识,却很快回信,鼓励有加,并以自己的著作《辩证逻辑概要》、《哲学大辞典》相赠。
前辈的指点令我感奋,前辈的智慧在我脑中融会贯通,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其写作过程,大体可以归结为提炼论点,将论点分解为分论点,论证论点,修改等几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其实都离不开各种思维方法的运用。而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一些常见的毛病,如不善于提炼论点,不善于展开说理论证,拿到题目后感到无话可说或者议论起来套话连篇,容易模式化,绝对化等,症结还是在于不能掌握、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而且应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于是,对于高一论说文写作教学,形成了初步的方案:首先,在传授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单项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论点、展开论点.如何使论点准确、鲜明、深刻、新颖,如何对论据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取舍、阐释、论证、评价等)。抓住了这条训练的主线,就抓住了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主要矛盾,就能够形成训练的序列,从而解决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方案已定,成竹在胸,我心里似乎时刻涌动着创作的冲动,时刻都在急切地期盼着开学、上课,把我的设想付诸实施,与同学们分享。终于开学了,我想以一堂课作为整个思维系列训练课的开场白、总动员,让学生对训练的总体设想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按照阅读课堂教学 “预习——讨论——归纳——迁移”的基本模式,我课前布置学生以“谈成材”为题,写一篇作文,作为预习。作文收上来,大多是两个论点:或者说“逆境可以成材”或者说“顺境可以成材”,少数同学说“顺境逆境都可以成材,关键看自己”。论证自然也无法深入。
于是我问同学:为什么我们只想到“逆境可以成材”或者“顺境可以成材”呢?因为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谈到的就是这些观点,但是耳熟能详的观点决不是富有新意的观点,也未必是我们能够充分展开论证的观点。富有新意的、能够充分展开论证的观点,一般是经过了自己的分析、思考,最后综合概括出来的观点。“谈成材”这个话题并没有限定我们非得谈论“在什么环境下才能成材”,我们为什么作茧自缚,思路为什么不能放开一点呢?一来是我们习惯于偷懒,习惯于借用现成的观点;二来我们不了解从哪些方面展开分析思考。我们今天就教同学们几“招”。说白了,这几招没有什么深文大意:无非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无意识地采用的一些分析、思考的方法。比如,到了新的班级,我们多少总得想想:这个班级的特点如何?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条件是什么?这些特点会引发、产生哪些结果、影响?这个班级和我们原来的班级有哪些不同点相同点?等等。这
就分别是在作特性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当然,我们还会经常运用概念分析、数量分析、辩证分析等。经常地练习分析思考,我们的分析思考能力就会提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综合、概括能力也会提高,提炼论点、展开论点、论证论点自然也就形成了。那么对于“成材”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如何作上述分析呢? 学生们一下子来劲了,七嘴八舌道:可以对“成材”作特性分析,我们要“成”什么样的“材”;可以把成材和发财、和“考上大学”作比较;可以分析怎样才能够“成材”。关键时刻,我稍加点拨:这里说“怎样才能成材”,其实涉及外因、内因,同学们作文里谈的顺境、逆境其实都是外因,但是可惜的是对于“外因”,我们把它看成了囫囵的整体,其实“外因”包括很多方面,“顺境”、“逆境”也是具体的,各不相同的呀。于是话匣子打开了,外因可以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别的不说,班级环境中的某科老师,他的道德、文章、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对同学的成材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啊!这时我简单做了一个小结:学习、练习分析思考,我们在“初级阶段”的要求是做到“目无全牛”。熟能生巧,到那时候,一个概念,一个判断在我们眼中,都是“无限可分”的,这样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就会觉得“思如泉涌”。
当时同学们欢欣雀跃,我乘热打铁,又布置一道话题作文帮助学生巩固所形成的认识,题目是“说谦虚”,要求同学提炼论点、编写提纲。当场收上来,看到学生的提纲中,涉及各种分析方法。我真的想喊出声来:好聪明的孩子!同学们的提纲整理如下(第七组提纲是我加上的):
一、谦虚是一种美德。
1、谦虚就是在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
2、谦虚就是在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时虚心接受;
二、人所以能够谦虚的原因
1、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教育、环境的影响;
2、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认识到谦虚的好处;
3、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己;
4、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胸怀远大志向。
三、谦虚的好处——谦虚使人进步
1、谦虚让你永不自满,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2、谦虚让你了解自己的欠缺,以便改进;
3、谦虚让你与同学同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谦虚和骄傲的对比
1、表现的不同;
2、本质的不同;
3、结果的不同。
五、谦虚和自卑、虚伪不是一回事
(提纲与“三”大致相同。)
六、如何成为一个谦谦君子——胸怀大志方能虚怀若谷(提纲与“二”大致相同,最后指出,胸怀大志是各个原因中的重要原因。)
七、谦虚未必使人进步
1、简述“谦虚能够使人进步”;
2、指出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取得进步还需要决心、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其进步的环境,等等。
这七组提纲,分别采用了概念分析、原因分析、结果分析、对比分析、比较分析、决策分析、辩证分析。我打了个比方,同学们作分析,相当于做“白案师傅”,把各种原料切碎了;接下来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顾客的胃口,把几种原料合在一起,当一把“红案师傅”,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烧成口味各异、风格不同的美味佳肴啦!同学们哄堂大笑。
这是一堂平常的课,但是它体现了我多年的心愿和思考,也凝聚了许多前辈的智慧和他们对晚辈的期盼帮助。这堂课是成功的,但是只是开场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教给学生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的民主氛围。当时无锡市实施的“班级集体建设研究”给了我启发:我决定在班上实行“操行等第自我评价”,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各个小组讨论制订操行等第评分标准,每个月一次民主生活,对照标准,对自己的操行等第自我评价,每个学期结束再进行总体评价,这样,“操行等第自我评价”就成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同时在班上设立“班级日记”,每天一位同学负责记录班级日记,但是其他同学可以在上面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为学生、老师的多方面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同学的民主意识和班级的民主氛围。这个“班级日记”的内容日益丰富,从学习到生活,从班级到学校到社会,各类热门话题都成为谈论、交流、争辩的内容;“班级日记”也就成了“课外练笔”发表的园地。三年下来,同学们各自的“课外练笔”和“班级日记”放满了一箱子,重达四十余公斤,学生们全部作为礼物送给了我,成为我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88年,项飞同学以原因分析、结果分析为主体,撰写《危机,存在于中国农村的土地——给农业部长的一封信》获得89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博得广泛赞誉;我们班同学在各类作文刊物中发表的文章五十余篇;高考中本科到线率比同等条件班级高出31%。1989年7月30日,同学们“挤挤一堂”,挥汗如雨,聚集在我二十平米的小屋里,直至半夜三更,不时提到的就是我们的思维训练、班级日记;直到现在,学生每年看望我时,还会提到我们班的思维训练和班级日记。
1989年,学生毕业后两个月,我把思维训练的总结报告寄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朱智贤教授,朱教授卧病在床,请他的学生林崇德教授给我回信,总结以《给学生以解剖刀》为题,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发表;1991年,经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会长顾黄初教授推介,《高中论说文写作和思维训练》在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写作学会裴显生教授撰写书评,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教育报》1994年7月以半版篇幅、以《教海扬帆一轻舟》为题,报道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和审美教育的经验;多年来,我在江苏教育电视台为高三学生开讲座,在江苏教育学院为全省骨干教师开讲座,在扬州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讲座,1999年以后连续五年,我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开设讲座-----我都会想起我上过的那堂思维训练的起始课。因为那堂课我包含了前辈们对我的期望和帮助,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智慧,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三年来,我们教学相长,情感和智慧的火花竞相绽放,那是我“实现自我”的起始。我跟年轻的同行、朋友们也经常讲起那堂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未必有当老师的极好的天赋,但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仍然可以成为有成就、有特色的语文老师。
第3篇:训练思维的独特性-300字散文
训练思维的独特性-300字散文
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
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磨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与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
第4篇:思维训练计划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标签: 杂谈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不同年龄不同学校都对这方面进行了加强和渗透。如:简单速算、珠算、口算、估算等。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一是在考试中这部分内容尚未很好体现,因此不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着重点都在“重、难点”的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反映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上的矛盾。纵观各班级学生的现状,健康小学教导处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课题。
二、课题所达目标
本课题旨在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
第5篇: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
什么是创新思维 1 下面关于创新的描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C)A、创新就是发明一个全新的事物
B、创新必须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C、将两件平常的事物进行重组也可能是一种创新 D、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有实用价值才算真正的创新有人按照衣夹的样子,用金属材料制作了一个巨大的“衣夹”,竖立在一座大厦的前面,你认为这是不是一种创新?(D)
A、不是,衣夹是晒衣时用的,放在大厦前面算怎么回事? B、不是,它仅仅是将衣夹放大了很多倍,算不上创新 C、是的,因为它是艺术家做的,就是创新
D、是的,因为它与众不同,而且颇具视觉冲击力,有欣赏价值人人都有创造力,只不过有些人没有表现出来,有些人表现出来了而已。()正确答案:√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无需培养创新思维,只有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才需要进
第6篇: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培训教案
黄永东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江泽民爷爷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朋友,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一定要努力培养创新思维。所以,今天老师给你们进行一次创新思维训练。
二、讲述故事:《猴子与帽子》。
1、师讲述故事,生听故事。
2、生交流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守着老经验不放,会连猴子也不如,一定要不断去创新。
三、出示几个算式,让孩子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等式成立。“1+1=12+1=15+7=14+9=1”
1、生独立思考。
2、讨论交流。
3、师启发、点拨。
(“1里+1里=1公里。那2+1=1怎么会等于1呢?对了,2+1=3,3和1又有什么联系呢?我听见有人嘴里不停地说着月份,却又想不出来是什么关系。“2个月+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