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桥团碑的由来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25 07:15: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玉成桥团碑的由来散文

玉成桥团碑的由来散文

团碑,古镇玉成桥附近的一个老地名,北拒贾家场,西接三岔坝,是玉成桥通向老东大路的门户,在民间“团碑夕照”与“四桥印月”是比肩齐名的。清人李华芝曾以“留得碑影落霞飞”的诗句,盛赞“团碑夕照”的盛景。

上世纪70年代,在团碑代销店附近的田埂之上,曾立有一块长条形石碑,高约1.8米,宽1.2米,由于风化严重,碑上镌刻的文字几乎无法辨认,万幸的是,玉成初中一位教师从掉落的拓片中认出了“光绪”两个字,从而一举确定了立碑的大致年代,如果仅仅从形制上看,此碑与普通石碑没有什么两样,然而,一代一代的玉成人缘何称此碑为“团碑”,竟然成了一个迷团。

石碑一侧,放有一凹型的浅石槽,人们俗称饮马槽。

为何要在碑的附近弄一个饮马槽,年长的老人们回忆,团碑,以前被称为团碑店,是清代供人们赶路打尖时稍作休息的幺店子,往往结构简单、设施简陋,可以喝茶、饮酒、打牌。可能是为了方便过往客商拴系马匹,店家便在碑前摆放了一块石槽。可见,石槽与团碑之间原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背倚绛溪水,坐望金家店,团碑附近地势平坦,距离金坛罐之称的坛罐,不过一射之地。于夕阳余晖中,可以看到铺满青石板的东大路蜿蜒东去,隐于田园之中。

70年代末,政府动员群众修筑三岔至贾家的乡道,村民们嫌伫立于田埂上的石碑碍事,随即将这一块历经风雨侵噬,见证岁月沧桑的石碑,连根拨起,打成两截,一截被村民抬回家做了猪圈,一截被村民抬去砌保坎成了路基,自此,文人骚客口中的团碑夕照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道风景。

有人说团碑是无字碑,2009年,坛罐人冷林熙编撰《赋韵天府》一书时,曾明确提到团碑是有字碑,并非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是无字碑。为了证实此碑的真实性,冷林熙曾三次到团碑寻访此碑,然而,随着老人们的`不断凋零,后生晚辈们谁也讲不清楚团碑的前世今生。

2017年3月,玉成乡党委书记方龙刚召开了一次收集整理玉成乡人文历史的专题会议,他指出随着机场建设的开工,空港新城建设的启动,未来几年玉成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要做的就是记录好玉成的人文历史,给子孙后代一个交待。在方书记列出的一连串名单中,团碑赫然在例。

从龙泉山上眺望玉成乡,丘陵此起彼伏,绛溪河曲折盘旋,虽不是穷山恶水,却也与其他地方也不无致。沿河两岸分布有各种形制的墓碑,无论规格与形制均与团碑无法相比,可以肯定的是团碑绝非是墓碑。

团碑究竟是缘何得名的,今人已无法说得清楚。

2017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日子,阅读了一篇名为《玉成桥小记》的散文,文中作者对团碑一名的来历做了猜想,作者认为“团”字在四川话里就是圆的意思,团碑其实说的就是一座圆形碑,并指出“玉成桥的羊肉汤赛团转”中的“团”字,其实就是泛指方圆。

如果仅是从文字上去戏说或者是推敲,“团”字的解读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也不失为对解读的一种丰富。

无论是圆形碑还是长形碑,没有实物,都是天马行空的一种猜想

但凡中国的地名,均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或现状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比如,成都,有一个地方以前是百姓卖海椒的市场,现在就直接以海椒市命名;再比如资阳有一个地方,黄泥巴很多,在命名时,就直接称为黄泥巴山了,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如果循此思路,笔者大胆认为“团碑”这一地名的来历肯定与石碑有着莫大的关联。

团碑横亘于三岔坝与贾家场之间,既然文人们笔下有团碑夕照的景致,想必那碑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吧,可惜《三岔区志》、《简阳县志》对此均无记载。

三岔坝出了名扬天下的三军九旅十八团,而贾家场的“二杆子”近代也在成都混出了名堂,或许是受到两地文化的影响,团碑一带民风及其彪悍,民国时期,著名的玉成桥刀客冷二娃就是团碑的人。

2017年11月,在赵家山村(团碑所在村)副主任刘光文的陪同下,我走访了刘家大瓦房。在一户人家的鸡窝里,发现了一块书写着“极度胜光”的牌匾,落款时间为“光绪十二年仲春月”,赠匾的原因大致是“大翁刘老爷晋六旬晋一及荣升志庆”,而赠匾人则是“弥盗团亲友仝赠”。

刘光文回忆,刘家解放前是当地的大户,从湖广填四川开始出过不少文官、武将和秀才,很是了得。

在刘家祠堂的门楣上,曾经悬挂有三块金匾,其中两块牌匾为简州县太爷赠送,至于具体内容和时间,由于当时刘家后人读过书的少,已经不详,。

80年代初,收荒匠以300元的价格,买下两块金匾,抖落金粉,变卖成了钱。

幸运的是,余下的一块牌匾因金粉少,因不被人看好,而被另外一位刘氏后人以150元买下。由于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买家,这块匾被当成废品保存了下来。

后来这家人新修楼房,搬家时,牌匾太大无处堆放,只得存放于臭烘烘的鸡窝之中。

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后刘家家道中落,子孙自谋前程,代代相传的族谱也因管理不善遗失。现在,刘家已经没有人能讲得清楚家族的事情了。

据刘光文回忆,祠堂内以前供奉有金刀和银枪,是朝庭奖励刘家弥盗有功而赐予的,在上个世纪70年代,竟然不知所踪了。

弥盗团是清代维持治安的地方组织,类似现在的村级联防队。当时,为了消除义和团和太平天国的影响,收拢人心、打击偷盗、抢劫确保一方平安,在这种大背景下,朝廷同意由各地乡绅牵头成立的一个联防组织。

“弥盗有功”,刘家获得朝廷赏赐的金刀银枪。无意中,刘光文还说起,县太爷为表彰弥盗团的功绩,动用国库,在刘家大瓦房西边,立一座石碑,以昭告后人,这在简阳历史上几乎是没有过的。

弥,消除;盗,盗匪;团,组织!

“极度胜光”牌匾,是弭盗团为庆祝刘老太爷61岁生日及荣升送的恭贺匾,至于刘老太爷荣升为什么职衔,由于没有相关佐证已无从知晓。

从〞极度胜光〝四个字不难看出,刘老太爷荣升的职位一定比较显赫,取得的荣誉前所未有。那么,这样的殊荣很可能是朝廷因弭盗有功而特意为弭盗团树碑里传。

从〞弥盗团亲友仝赠〝,几个字可以看出,弥盗团是以刘氏家族为主组建的一支地方联防队,联想到刘老太爷的荣升,可以明确的是刘老太爷就是弥盗团的首领,而弥盗团在维护一方平安中做出了贡献,刘老太爷因此获得了荣升。

遗憾的是刘家的祠堂已毁于风雨之中,两块极具价值的金匾也灰飞烟灭,如果刘光文所说的均为事实,那么就表明弥盗团在刘老太爷的带领下,功勋卓著,并获得朝庭的奖赏,金刀,银枪、弭盗团碑则是刘氏家族获得荣誉的见证。

二十年前,笔者曾进入刘氏宗祠玩耍,在大堂的门楣之上刻有〞刘氏一脉出自XX王室〝的小揩,由于岁月久远,自己记不清了。询问刘氏后人,有的只知道有字却不识字,有的根本没有见过,如此云遮雾绕,反而又成为了一个迷团,就连与我年岁相仿的刘光文也说不清楚。

陈水章先生看了“极度胜光”牌匾之后,认为有保存的必要,他说牌匾右下方字迹脱落,如果能拓印出来,肯定有助于研究此匾的前世今生。

如此,前后印证,团碑一名的迷团自然一下就解开了,团碑不是圆形碑,而是弥盗团获得奖赏后,记载刘氏家族荣耀所立的弭盗团碑。

历史未曾走远,躲在角落处无声说话。我与刘光文将沉重的“极度胜光”匾,从鸡窝里抬出来,端端正正放于堂屋中央,一一擦拭干净。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会忘却,总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印证。

第2篇:玉成桥散记的散文

玉成桥散记的散文

玉成,有琢玉成器的美誉,传说中与一个掷玉成桥的故事纠缠不清,尽管偏安一隅,却是一个不显山露水的美食之乡,几乎汇聚了成都附近的人间美食。

山不高,水不深,却是蜀中文人骚客、文官武将云集之地。“圣经有月,曲水为桥”,早在北宋年间状元许奕就游历至此,挥毫吟诗,赞美了九里埂花生是杯中美味,以至引得成都府食客趋之若鹜、纷至沓来。

坛罐人冷林熙曾盛赞玉成为美食之乡,堪比美食天堂。据乡人回忆,清代四川总督锡良曾携家眷夜宿玉成桥品羊肉汤,民国时,玉成羊肉汤已经“赛团转”,就连刘存厚、陈书农等风云人物专门请玉成桥的师傅赴成都为大官显贵熬汤。建国后,简阳修建三岔水库,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省委领导李大章路过玉成时,偶然品尝了羊肉汤,大赞美味,大呼过瘾,玉成羊肉汤也由此享誉成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今的玉成乡融入了成都正在建设的空港新城。每逢节假日,络绎不绝的外地人开车到玉成桥,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满满当当的,不为黄角树,不为绛溪河,只为品尝老街上应老四家的一锅羊肉汤,熟悉的味道。

散步在玉成残破的老街,岁月不经意地划过四十年,从青石板与木楼的细缝间隐隐传来“玉成本是简州管”的歌谣,这样静好无暇的.日子,适合点燃一支叶子烟,然后深吸一口,用川剧的方式唤醒似曾相熟的从前。

岸,离水而去,眉州婆娘的烟馆,湮灭在河水流淌的氤氲里;眉州婆娘的姿色,却留在石匠声嘶力竭的呐喊里,与回忆撞了个满怀,荡漾在水巷子尽头。

玉成,还是玉城?关于成与城的纠葛,让我纠结了好多年。方思达茶旅的金钱板是城,黄玉仙的图书室是城,街沿两边卖鸡蛋的长队是城,红锅里锅瓢碗盏的碰撞也是城。曾经喧嚣过的地方,流淌着岁月的铅华。一片枯黄的黄角树叶,在并不广阔的天空飞舞着,不知道将要落向何处?没有了戏台,真不知道哪一处才是刘禅拴过战马的地方?

行走在老街,不是为了回忆,却总是躲不过回忆。一股股飘出的香味,钩着脆弱的魂魄,从落魂桥到九眼桥一刻也不曾停歇。

问起红锅,问起应家羊肉汤,路过的孩子摇头无语,让人想起那句感概无限的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

赵家山是玉成境内的第一高山,西望成都平原,东倚滚滚绛溪,山顶有一块平台,据传就是当年赵云厉兵秣马的地方,每当打鼓山传来咚咚战鼓,数千蜀汉士兵就开始了操练,操练完毕,士兵们夹起一块铁锅,把宰杀好的牛羊扔进锅里炖煮,这就是羊肉汤最初的雏形。

说是宰杀牛羊,其实杀得最多的还是羊群,在农耕时代,牛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即使有吃牛的那一定也是上层阶级,高消费。蜀汉未定,赵云的兵即使要一顿羊肉,也是件奢侈的事情。为了每一个士兵能吃上羊肉,随军大厨将羊肉煮熟后切成片,再撒进锅里,这样每一个士兵即有肉吃也有汤喝,谁能想到这样的权宜之计,竟然造就了名扬天下的玉成羊肉汤。

尽管这样的桥段,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然而赵家山附近留下的百亩良田、几棵黄角树和一群不知道品种的山羊,似乎又在印证着这个看起来不太靠谱的传说。

赵家山是玉成龙脉的风水宝地,是玉成街上的“龙眼”,从这片并不广阔的土地上走出了苏家九子十翰林,走出了许奕的娘舅董三友,走出了方超等名人。古往今来,三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为赵家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玉成境内有二十几个姓氏,唯独没有赵姓,那么赵家山为什么又姓“赵”呢?历史为玉成乡又留下了一个谜团。

在赵家山的刘家大院,光绪年间的刘老太爷曾留一巨匾,上书“弥盗团”,从一个侧面印证玉成乡人的民风强悍,每逢3月、6月、9月玉成乡人会带着煮好的羊肉汤登上赵家山,远望百里之外的成都,焚香祝愿,祈祷吉祥,吃斋饭。问起这个延续百年的传统的由来,刘家八旬老爷子应了一句“祭灶”。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祭灶难道不是祭赵的字误么?

玉成,玉城?

祭灶,祭赵?

谈笑间,我茅塞顿开。

第3篇:玉成桥的羊肉汤赛团转散文随笔

玉成桥的羊肉汤赛团转散文随笔

〞简阳包子,石桥面,要吃麻花草池沿,玉成桥的羊肉汤赛团转〝

耳熟能详的简州旧歌谣,为我们画出了一幅简阳的美食地图,做为简阳羊肉汤的成名地和发祥地,玉成桥羊肉汤又当之无愧的成了简阳羊肉汤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岁月悠悠,美味留韵,从付国光老先生开始,玉成桥羊肉汤给了我们太多舌尖上的诱惑以及对未来的猜想,可以这么说,没有付国光老先生就沒有如今的玉成桥羊肉汤,玉成桥羊肉汤改写了简阳羊肉汤的历史。

从地图上看,玉成桥位于简阳以西,蜿蜒美丽的绛溪河水穿境而过,由北至南环绕场镇,河上落魂桥、二洞三步桥、曲水桥、圣经桥成就了著名的玉成八景之〞四桥印月〝,人们沿河而居,逐水放牧,水美,草丰,成就了名动一方的玉成桥羊肉汤。

玉汤佳肴醉八仙,九里长埂逸仙泉。

遥想几十年前,〞烟市巷吃九里埂花生下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游记随笔:玉成桥记

游记随笔:玉成桥记

坐看山川八百里,谁人不识玉成桥,玉成桥橫卧于绛水之上,是连接草池,三岔坝,巫庙沟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玉成锁钥,纵横雄州的'美称。

玉成桥又名王成桥,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八年(即公元1513年),相传时任知州朱佑平征调数千民夫采丹景山之石,伐垮龙山之木,历时三年终于筑成了一座可并排行进三乘马车的石混拱桥,桥两侧有二十四尊伏水兽镇水,离桥二十步,建有石牌坊一座,上书君恩二字,昭示皇恩浩荡。

桥建成后,乡人沿河遍植黄桷树,感其恩,将此桥命名为王成桥。历经明清战火,王成桥早已残破不堪,二十四兽和石碑坊荡然无存,只有当初的种植的黄桷树成了玉成桥著名的风景。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吊脚楼人(今玉成落魂桥一带)苏玉成,出任四川督军刘存厚副官。刘念其是同乡,从军饷中拨出300大洋,在王成桥旧址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无形碑散文

无形碑散文

曾经听朋友说:车子闲着能放坏,在连续忙碌了数日后,终于得闲暇驱车到社区南辽阔的田野兜兜风,驶过铁路桥下一路向南,举目远望,一片片绿色眏入眼帘,那是刚拱出土的麦苗,这些嫩嫩的绿色生命给凄凉的晚秋增加了些许生机,我神情振奋脚下一踩,车子向着远方的绿色冲去。

驶近一片坟地,心情忽然黯淡下来,这片贫瘠的黄土埋葬着我日思夜想的父亲,感情脆弱的我望着那长满荒草的土丘,失控的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再也没有踏青的闲情逸致了。我慢慢的走到坟前,俯身清理枯萎的荒草,缓缓的、轻轻的,没有一点声息,生怕惊醒劳累了一生的老人。

忠厚老实的父亲啊!你生前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人都说阴阳相反,到了那边你的助听器还用吗?你可知道我们这里如今也时兴坟前立碑了,刻上碑文,歌功颂德,以求流芳百世。我那位除了没有挖过绝户坟,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写碑之心散文

写碑之心散文

爹很少在家了,自从他出了一趟远门。回家就像一个很隆重的仪式。譬如中秋,八月十五。除夕。他准回来,和他的祖父,祖母,老爹,老娘等一并回来,聚坐在一起,一边喝我娘亲手做的黄米酒,一边夹着香喷喷的菜,当然,一边说着贴心的话。他们在饭桌前吃着,我和娘坐厅里,看着一对大红蜡烛的火苗一下一下的往上窜,娘欲言又止,欲言又止的只好沉默。

为操持一顿丰盛的晚餐,娘前几天就着手准备了。譬如红烧扣肉,炸鱼。而到了那一个节日,娘一大早上集市买菜。一回来,顾不上歇会儿,煮开水,杀鸡。然后切好各种配料,已是中午,草草地扒几口饭,才得上床躺躺。下午,娘在厨房把客家的九大碗一一做出来,准备上桌,娘让我在爹的遗像前点蜡烛,上香。然后,把菜上桌,摆好碗筷,一边斟洒一边喊故人。每次,一喊到爹,我的眼角就噙着泪,忍着,不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玉成桥团碑的由来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玉成桥团碑的由来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