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的阅读题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25 07:14:5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的阅读题及答案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的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到平津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天人新论》,意为“将欲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维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

1943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日本投降日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岱年一生中最难忘的“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是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直到晚年,他回忆起这个“第一次”,仍会生起欣慰之感。

B.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进行学术研究,出发点是为了救国。终其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始终没有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脱离过。

C.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

D.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尽管生活艰辛,但毫不颓唐丧气,反倒更加勤力攻读,专心撰述,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

E.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张岱年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

(2)张岱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文章结尾引用了张岱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张岱年的什么思想?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靠的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试题答案:

12.【答案】(1)BD

(2)①学术救国。张岱年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②铭记胜利历史。张岱年欢欣鼓舞于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并把“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第一次”。③不与敌伪合作。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他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3)思想:诗歌表达了张岱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到底、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作用:①直接引用张岱年创作的诗歌,能够更加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他学术救国的思想出发点;②照应文章开头,点明张岱年把“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第一次”的'内在原因。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4)①张岱年认为,“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生。②同意。理由:中华文化中有“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日寇大举入侵,国难深重的关头,中国人民能够怀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艰苦卓绝,坚持抗战,最终赢得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已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中华灿烂的文化是人类的光荣,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也必然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生。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一生中最难忘”的说法有失严谨,由原文“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可知,抗战胜利是他难忘的“第一次”之一,但是否是“最难忘的”文中没有提及。C“有了……,就能够……”表述过于绝对。由原文“中华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可知,“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对拯救中华民族而言,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E“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表述错误,原文说张岱年的哲学理论专著的撰写始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所以答案是BD。

(2)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审题中抓住“爱国主义情感”,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原文来分析。文章开头就交代他把“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第一次”,可以概括出铭记胜利历史。全文都在讲他用学术寻求救国之道。倒数第二段讲述他不与敌伪合作。

(3)本题考查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思想可以从诗句的内容主旨入手,表达了张岱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到底、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作用可以从结构的作用、内容的作用及对人物情感的作用,以此来突出张岱年的爱国情怀。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先从文中找到指定信息,然后表明观点,再结合课文说明理由。可以在第四段中找到他的观点,“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结合全文再做具体的说明。

第2篇:《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倡导勇猛宏毅的哲学

上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世界思潮》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了平津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保持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建构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选自《张岱年:士林楷模》)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世界文化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89岁高龄的时候,张岱年依然认为当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是他一生中最大最快乐的第一次,这表现了他深厚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B.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张岱年之所以能够把爱国之情转化成求真之志,主要原因是他深知自己没有从事政治活动实践的能力。

C.张岱年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坚守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不相信创造了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会灭亡,他对民族文化有坚定的自信。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岱年认为日本正在加速灭亡,而中国的抗战胜利在望。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势的估计不足,一直到抗战胜利,他的哲学专著没有能按计划的完成。

E.文本从学术建树、民族精神等多个角度全面地介绍了张岱年先生,通过人物言行、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刻画,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

(2)在张岱年的一生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张岱年能够创立“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有哪些主要原因?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岱年先生认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知识分子应该把爱国之情转化成求真之志。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2.(25分)

(1)(5分)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B.“主要原因”错,只是原因之一,无主次之分。D.“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式的估计不足”错,见“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一句;E.“全方位”错,主要是事业建树和民族情怀两个方面。)

(2)(6分)①在战乱年代,仍勤奋治学。30年代,在国难当头的历史时期,张岱年克服苦难,矢志求学,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论外界的实在》一文赢得高度评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岱年开始动笔撰写哲学理论专著(2分);②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坚信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消灭,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消失,我们的民族不会灭亡。保持民族节气,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2分);③坚守民族文化,但放眼世界,心中想着为世界文化做贡献(2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他有从深厚的爱国情怀转化而来的强烈的求真之志(2分);②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生命力的高度自信(2分);③他相信勇猛弘毅的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应对民族危机(2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张岱年先生的这一观点指出了知识分子投身民族救亡的正确途径(2分);②当民族面对危亡的时候,救亡图存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2分);③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才能使自己的民族责任发挥最大作用(2分);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真理和知识技能对民族救亡起到鼓舞、指导和引领的作用(2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3篇: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

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志》。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为了祖国的成长,多少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

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怀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

怀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

‚新疆精神‛是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它综合凝聚了新疆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各族人民的素质等诸多因素,是‚现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是引领新疆发展的精神动力。下面我谈谈对‚爱国‛的认识:

爱国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川土地和传统文化的眷恋,对国家的荣辱兴衰和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和信心,以及作为祖国一员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一定视角看,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一定政权独立行使主权的范围。但这只是国家的外部直观形态,并不是国家共同体的本质。真正的国家共同体,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形成的‚凝聚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树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

树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

教学目标:

1、以交流展示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通过学生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的过程去践行阅读方法,学会筛选整理资料。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准备相关资料,节目。课件。交流展示过程:

一、背诵经典《满江红》开课

主持人甲: 今天我们课前不唱歌了,请班上的经典诵读“小能手”们背一篇诗词,大伙儿说好吗?

——-那我们来给大家朗诵《满江红》吧!

主持人甲:大家说说他们刚才背的是一首 什么内容的诗词呢?(爱国诗词)

主持人甲:爱国——今天我们课外阅读交流展示的主题就是“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手势指黑板打课件)二:知“七子”知识竞赛

1、知识竞赛

主持人乙:是啊《满江红》这首诗词是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爱国诗篇。主持人乙:知道作者是谁吗?齐:岳飞。

主持人乙:岳飞在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

俗话说得好 “有志者,事竞成”,立志是成功的动力, 任何人都是先立志后成才的。毛泽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旗帜。他从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宏伟大志。他用那宽阔的大手引导着中国人民前进。从南湖的一条小渔船到排山倒海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汇聚在那面绣了镰刀锤头的旗帜下,劈开混沌,拨云见日,中国人民打破了手上的铁铐,用双手铸造成新的万里长城。邓小平绘出了改革开放的蓝图,向中国人民讲述着“春天的故事”,敲响了新时代的锣鼓。神州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正走向繁荣富强。他们都是是中国人民的光辉旗帜,是我们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榜样。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肩上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担。为此,我们更应立好志,每个人都有一份属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的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的阅读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