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失落的昆曲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23 07:15: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美文失落的昆曲

美文失落的昆曲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痴男怨女们无疾而终的爱情最后都只剩下一声叹息,汤义仍的《牡丹亭》如是,洪昉思的《长生殿》亦如是,那是江南如水的温柔和寂寞。

昆曲是个出生在娄城南河的小姑娘,那是曾孕育了江南丝竹的小城。后来,她在姑苏城里长大,有一口温婉软糯的水磨腔,像春日刚抽条的柳枝似的细腰柔软娇嫩,浓墨重彩的面妆下是清澈的情意。再后来,她遇见了几个落魄的文人,在那最好的年华里,她有了潸然的故事。

我很久以前是学古筝的',但后来不知怎地又非要学琵琶,许是被江州司马的《琵琶行》打动了。老师年过半百,早先唱过越剧和沪剧,兴起时还会唱那么一两折昆曲。很可惜,这么几年也没完整地听过一出《游园》。

可我看见了长生殿里贵妃那场惊天动地的儿女情长,最后还是葬送在了帝国的万里河山之下,魂销马嵬坡。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太白醉酒,孤影成双,落拓的诗人有着世外的轻狂。玉芝兰树的潘郞风华绝代,朱笔亲点的状元意气风发。窦娥清瘦可怜。

前几年在苏州念的时候,昆曲学校来了人说要选几个学生去学习,很可惜,颗粒无收。京剧一些北曲作为守护者甚至是崛起者这么多年来独挑大梁。南曲之中似乎只剩下沪剧越剧撑着门面。自古以来,江南就一味温婉,缺少帝王之气,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除了那东南形胜,自古繁华的钱塘。吴语又作为小部分地区的语言而通行着,又更何况昆曲的语言那本就是吴地之中又一小部分的存在。

时光倒退几百年,也许人们会对杜丽娘,崔莺莺的故事颇有感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闺的女子,永远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会觉得张生寡情,红娘不安好心,悠长时光之中,一切都在改变。可那对话仔细瞧瞧又着实有趣。例如,曹芹溪的《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宝玉一句:“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貎”。虽显轻佻,可又贴切得紧。什么“良辰美景奈何人,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院》中的句子似乎句句都美得不像话,而长生殿是贵妃的每一次回眸都殊色惊人。

可时至今日,这些都已经不适合了,咿咿呀呀的曲调似乎更像靡靡之音,昆曲讲的是小儿女的情人,那恰恰是英雄的气短。温柔乡即英雄坟,于是昆曲披上了失落的阴影。

但她不该绝,旧戏折子过时了,新本子仍然可以写。可昆曲的落寞恰恰应证了没有好的本子的短板。因为方言正在失落,普通话、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以至于方言成了外婆积灰的梳妆盒,于是人们只会说“她”,不会说“伊”,会说“你”而不知“侬”。为你寝食难安远不及为伊憔悴来得有味道。

失落的昆曲背后是姑苏失落的乡音和旧梦。许多年之后,你是否还会记着即登台时的衣带翩跹,开口时的水磨婉转,这不是什么历史名人、明清古迹所带来的印象,而是似水柔情,吴侬软语的姑苏记忆。

第2篇:美文欣赏香薰的昆曲

美文欣赏香薰的昆曲

又到了母亲的祭日,该烧第三炉香了。

烧七,香薰的仪式,宛如高亢的昆曲,华丽却蛀满了苍凉。

对七的敏感很早就有,直至母亲去世,每到烧七,总也逃不开它,这时候,才觉得出它的神秘:竟然连接了生命两端-----生与死。天地之初,它的诞生已经带上了无可躲避的隐秘的生命意义:旧约告诉我们,上帝完成他理想的人类世界的秩序用了七天,佛教记载,释迦牟尼经历七七四十九天完成生命的转化,我们的先民提醒我们,女娲补天造人,也是用了七天的时间。 可见它是连着我们的生命,更连着我们对自身最深入的窥探,也连着人类对宇宙的最高意识,跨越民族,肤色,地域和文化,凛凛然的存在着的。并且承担起了轮回的责任,让今世彼世的灵魂带上了它的印记。

记得以前看过藏地关于高僧为亡灵引渡的故事,约略知道了汉族传统的烧七的仪式大体的意义。原来,亡灵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波折才能超生,七天一段,节节重生。在世的人,对亡灵要经受的痛苦无能为力,只有借助烧七,帮她减轻一些磨难,是否如此,不必知道,但只要关乎至亲的人,一定认认真真的去做,仪式不管如何繁琐。所以烧七,成了极为隆重的事。

三七,这两个数字,因着时间的苍茫、空间的渺远,中间加入的人事活动,而显得格外珍贵。今天是母亲烧三七的日子,父亲骨子里本是一个最强烈的、最直接的无神论者。但今天起的比往常早一些,和乡邻早早准备着祭祀用的各种物件。于是,相干的,不相干的人们在黑白黄中轮转。袅袅婷婷,粗粗壮壮,轻言细语,闷声大嗓,闪来闪去,不见得悲哀,但一定是严肃的。虽然可能其中某些人还心怀乐事。

一场仪式在慢慢地开启,极富经验的乡亲常常会因为一件极细小的东西的摆放而起争执,但好像都乐此不疲。一些年轻的新人,也在此中慢慢浸染着,原本新潮的思想,毫无招架之力的弥散在黑白的空间了,我讶异那些年轻的少妇,竟然人人都深知其中的套路,说起来如数家珍,做起来滴水不漏,无需他人一言,已把相关细节处理得井然有序。原来千百年里,层层叠叠的曲裾、粉色的底子里装的是一种黑色镶金的灵魂。

关于细节的争论永远在产生着,礼数确是在最后的调和中变得极为周全,不得不感叹,我们的文化怎么如此博大而从容?

仪式顺畅的`进行着。年轻的,年老的,男人,女人,在此一番周转中看起来都有了很深的关于礼数的成长,我们终于在最后回到自己亲手建立起的古老旧宅。

仪式的高潮,周围全是寂静,唯一的声音是“痛,痛”的炮竹声,烟花本是极喜庆、热闹之物,用在这里,大概是要从它感受到生命乐极生悲,归于寂灭的苍凉吧,那么,烟火的最初诞生,到底是为着喜庆还是为着悲怆?在我,每每看到烟火,心里悲凉却不免加深,听着炮竹,戚戚然地,总想起昆曲里杳然渺茫的一声长腔。绚烂里的落寞,生的背后的苍凉,在烟火燃放中取一点热闹来聊以慰藉,岂不知越发沉沦。燃放了千年的炮竹里,勾勒着隐隐暗暗,莽莽苍苍中钟馗娶妻的画面,那是在另一个世界。

对亡灵的种种忆念的方式,到底是一种企图,想通过它来窥探生命中不可知的隐秘,还是一种补足,想借助它来满足现实中的种种缺憾,或者兼而有之?无论哪种,总之是,祭奠的元素在异常活跃的存在着,并且常常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任性的篡改着,篡改到后来,又把改的面目全非的东西保存下来,极为庄严的延续下去,于是,我们对先人的尊重就这样的自以为是的风雅着。

香薰的仪式,宛如高亢的昆曲,华丽却蛀满了苍凉。

母亲,在昆曲的仪式里,祝你安居上帝之旁。

第3篇:昆曲

牡丹亭上我眷恋日日年年未停歇

——关于昆曲

朱瑾

人们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然而相较于至于两百多年历史的京剧,已经存在六百多年的昆曲,却由于自身的艺术特色逐渐被人们遗忘。在这次的暑期实践中,调查苏州地方方言的时候,我再次对这个美丽的剧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去追溯了昆曲的前世今生,内容虽不甚深刻,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保护她,也能带动对于吴方言的重视和保护。昆曲简介: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于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拥有一个婉转的空间?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从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到街头寻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时尚,那么大清王朝的时尚就是昆曲。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又听到了这一段介绍,我们又来到了观前街的沁兰厅,来欣赏昆曲表演。

第一段依旧是《十五贯——访测》。《十五贯》是昆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主要讲述了娄阿鼠因盗十五贯而杀死肉店主人尤葫芦,知县主观臆断熊友兰、苏戍娟为凶手,监斩官况钟觉得内中有冤,力争缓斩。他详细调查,发现娄阿鼠破绽,继而又乔装算命先生。套出娄阿鼠杀人的口供,最后将娄带回县衙,升堂问罪,澄清了黑白是非,使杀人者伏法,蒙冤者昭雪。通过这几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吏治的黑暗腐朽,发人深省。不仅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美文失落的昆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文失落的昆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