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及课后练习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23 07:15: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课后练习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及课后练习

自读要求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两篇课文语言平实,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点拨

1.关于地壳运动。地壳是由

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2关于板块运动。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

1961年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再进一步提出了海底扩张说。由于大陆漂移学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的是洋底。如何从包括大陆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以后,首创了板块学说。它是ZO世纪6O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它认为,地球岩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如海岭、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它们浮在炽热的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

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

3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至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4.关于课文。

(l)思路剖析。《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解说: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2)关于说明方法。要理解这

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分述。

(3)关于一些句子。

①青蛙和蜘蛛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是对现代两栖动物的解释与举例,强调人人皆知,以人们常见的青蛙和错殊

为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②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是说明科学家之所以研究恐龙灭绝原因的理由,旨在提醒人们注意。

自读思考

1.以《恐龙无处不有》为例,分析作者说明事理的思路。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O

(1)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

(2)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3以你身边的生活为例,写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

(好说:思考题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学会理清作者的思路,为今后学写说明文打下基础,为学习课文和学习写作之间架起桥梁;二是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l.略2.(1)列数字(2)举例子(3)作比较3略

第2篇:《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

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

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

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

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

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

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

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

遍这篇短文。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o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

什么?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

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

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

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

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

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佐证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两篇文章的说明内容,学习快速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

2、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3、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默读,圈点勾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两篇文章各自的说明内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质疑、思考、实证的科学态度,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在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两篇文章却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介绍相关知识的创作思路。

2、提取关键信息并按要求表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不建议做过多的形式上的花哨处理,建议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和科学精神。另外,这两篇短文在原文中编排在一起,内容上也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参照阅读。建议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通过圈点勾画静心读文,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关键处和难点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结束本课的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适度给一些与此有关的现今的研究成果等,进行适度的扩展,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实证的力量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恐龙的突然灭绝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体现的就是与此有关的两则短文,下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设计意图】提出这两篇课文共同关注的问题──恐龙灭绝,聚焦在这个视野后,可以自然地引出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

2、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1、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恐龙灭绝”,速读两文,请谈谈你得到哪些与此有关的知识?

恐龙大概在公元6500万年以前灭绝;

恐龙灭绝前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击地球的结果;

…………

2、这两篇文章虽然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是它们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完全不同。请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两篇文章主要说明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第一篇:通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大陆漂移学说”,进而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篇: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击地球的结果。

【设计意图】对两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解作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课的目的。它们不仅都是阿西莫夫的作品,而且探究的内容都和恐龙灭绝有关系,但同时两篇文章说明的内容却又截然不同。

(三)分篇学习,深入分析解读文本

1、恐龙无处不在。

(1)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个例子是如何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论的?

明确: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不可能在南极地区生存,也不可能越过大洋到另一块大陆上,所以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恐龙无处不在”正说明2。25亿年前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形成时,早期恐龙已经开始出现并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逐渐分裂,此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经过了大约1亿年的变迁,南极的气候逐渐变冷,慢慢不适宜生物生存,动植物种类数量大量减少,恐龙最终灭绝了。

南极洲发现化石是生物领域的新发现,但最终却不仅证实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无处不在,更可以说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地质活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提取主要信息,进一步弄清文章说明的内容,同时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2)科学家经过思考、分析得出跨领域的新知,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设计意图】体会科学研究的精神及方法。

2、被压扁的沙子。

(1)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有两种对立的理论,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种对立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即“因为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和“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

【设计意图】训练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

(2)为什么“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请用不超过20个字来表述)

明确:这不仅是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更是因为人类将来再遇到大灾难时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其影响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设计意图】训练提取并概括信息的能力,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要难一些,不能像上一问题仅靠简单的摘抄即可,还需要自己删减、压缩或调整原文语句表述的次序。

(3)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指什么?文章为什么以此为题?

明确:“被压扁的沙子”指“斯石英”。以此为题,首先,因为“斯石英”是本文说明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据此,因为年龄为6500万年(也就是大致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所以才得出本文的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其次,“被压扁的沙子”这种表述比较生动、有趣,作为题目更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四)小结

学过这两篇文章后请你从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语文能力这几方面总结一下学习本文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回顾,以后每篇说明文可以按这个方法自己进行总结反思。“语文能力”教师可以解释一下,本文主要侧重在“提取、概括信息方法”的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请组织好语言,以第二篇文章中“斯石英”为例,对第一篇文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论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来说明恐龙的死因,其实也可以用此来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论。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会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清楚、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体会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其目的是可以把要说明的知识介绍得清楚明白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文章内容并不深奥。授课过程中,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弄清“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

⑵收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通过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能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⑶揣摩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情感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20xx年11月份,我国多家媒体曾转载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当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xx.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板书文题)

设计(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阅读,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发言,以历时最短、概括较准确的小组为优胜组。

明确:

1、nánɡ pēi tāi chán chú jǐ zhuī qī

2、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3、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5、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学生精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

多媒体显示: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处,另选几位同学作补充或纠正。

明确:

1、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生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生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生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生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

选两位同学谈体会。

五、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文章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完善自己的观点看法。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2、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第3篇: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4.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一、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hái) 蟾蜍( chán chú) 褶皱(zhě)鸟臀目(tún)

两栖(xī) 天衣无缝(fèng)

2、解释下列词语:

遗骸:遗体、遗骨。

漂移:漂浮的物体向某个方向移动。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迹象: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及其意义。

2.了解“板块结构”“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发性和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语言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四中学 郭 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两篇文章的说明内容,学习快速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

2.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3.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过程与方法:

默读,圈点勾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两篇文章各自的说明内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质疑、思考、实证的科学态度,了解一些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及课后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及课后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