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网友来稿)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摘要: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的阅读感悟是有个性差异的。这些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这些感悟的“真”是我们教师更需珍视的。
关键词语:珍视 学生 独特的感悟
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但同样是面对天上的一轮明月,张九龄感受到的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望月怀远;张若虚感受到的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超越个体生命的通达;同样是面对霜后的满山红叶,杜牧感受到的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兴高采烈,王实甫感受到的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伤愁苦……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感受是有个性差异的。
同理,读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有个性差异的。有幸曾听到过本校一位老教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我的感受尤为深刻。
《最大的麦穗》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块麦地,让“他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挑挑栋栋,最后两手空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就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弟子们听了教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下面将《最大的麦穗》一课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师:你们潜心读书,一定会有许多美的收获,张老师愿意分享这阅读的喜悦,请你们自抒已见!
生1:苏格拉底是让弟子们采摘麦穗亲身体验,悟出一个人生道理,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我认为这样做非常好。
师:直接告诉多么简单,一句话就行了。
生:我觉得自己探索,更加有意义,别人告诉的印象不深刻。
师: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犹如长在自己心田中的参天大树,愈长愈高。如果一味地记忆别人告诉的知识,就像戴的假发、假牙一样,没有生命力!(热烈鼓掌)
生2:我想和一位同学共同表达我们看法好吗?
师:当然可以!有请!
(学生2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1”和“0”,然后,学生3在“1”和“0”之间画上一个大于号)生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太听教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但他们不知道“1”大于“0”啊!
生3:如果我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我就会把摘到手的作一个比较,从中挑选一个最大的,这样就不致于最后落得两手空空了。
师:是的!“1”,永远大于“0”。一次深入的思考,一个独到的见解,一种大胆的表述,一次难忘的合作……让我们从无数个“1”开始吧!
生4: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直接告诉弟子道理,而让他们实践、体会。
师:(相机搬过一个凳子,顺势把她抱上去)请你居高临下,再说一遍!我将仔细聆听!
(生4又说一遍。这一遍,她更加激情满怀。)
师: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我也应该向你学习,因为你小小年纪就拥有了非常前卫的教学观念!如果将来你能够做老师;一定会成为一名好教师,甚至超过苏格拉底!(热烈鼓掌)
……
面对同一篇文章,学生的阅读感悟存在着何其大的个性差异呀!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这些感悟的“真”,是我们教师更需珍视的!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堂,自由阅读汲取,自由思考探究,自由表达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自然而然的获得思想的启迪、个性的释放、人格的完善!
第2篇:珍视独特感悟
珍视独特感悟
江西省德兴市铜都中学 余佃春
2011-3-3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如是说,的确,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本文想和同仁共同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口传媒介时代只有少数人能分享统治者垄断的“贵族文化”。在印刷媒介时代,读书人“腹有五车书”,可以“售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在几千年间曾经是“精英文化”的标志和亮点。现代科技发展到播放媒介时代,亿万人坐在电视机前共同分享着“大众文化”。而进入数字媒介时代,人人可以在互联网上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独自享用“个人文化”。这就使当代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近期对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表明,不同学生群体的阅读兴趣差异很大,个体读书爱好往往大相异趣。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丰厚遗产不仅仅是接受和继承,更要选择、扬弃、建构、创新,读者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则成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从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看,20世纪初,从学科课程走向经验课程;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从经验主义课程回归学科课程;7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的中心概念是“人性”“个性”“自我实现”“完整的人”等等。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倾向,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参见钟启泉总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总序,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从我国教育状况看,长期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结果我国的中小学生“双基”比较扎实、牢固,在数、理、化等国际奥赛中喜获大批金、银牌。但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内地还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许多学者通过中外教育比较,发现中国文化总是强调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美国文化往往更强调正视自己的长处。美国的老师想方设法去提供一个更宽松、更和谐、更有创造性的平台和空间给孩子,中国老师却常常把孩子禁锢在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内,因此中国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差,创造精神不足。反思20世纪我国教育的成功与不足,课程改革必须创造一个适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学习共同体”,鼓励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课中的阅读)正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阅读应该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写出的文本具有未定性,还是未完成的作品;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因而,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读者群体,会作出不同的解读。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伟大作品,更是人见人殊,常读常新。莎士比亚、曹雪芹、鲁迅,莫不如此。
如果把电视屏幕的视听读,也纳入广义“阅读”的范围,那么对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解读就大相径庭。在文化综合素质测试中许多青年歌手茫然若失,答非所问,驴唇不对马嘴。不少观众为自己家的歌手叫屈,认为文化精英如大赛的评委也有知识盲区。有人认为需赶紧各自弥补知识缺陷,尽快修复民族文化断层。也有人认为首先需要检测一下考题是否合格。(见本期“自测练习”李中国《扁鹊是一种鸟?》和顾土《考考考题》)。
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而不能再以“标准化”的解读去代替学生的思考,去禁锢学生的头脑。
二、学生能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吗?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其必要性比较容易为大家认可。其可行性如何?即学生能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出阅读个性吗?
如果我们对成长中的学生不作苛求,不拿作家或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话,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在这里我不想讲过多的道理,只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2000年河南省实验中学孟邻老师指导所教高三两个班同学开展“苏轼研究”,他在我主持的“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总课题结题会上执教公开课,学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辩论的睿智和精彩,受到听课老师的赞赏,纷纷索要学生自己打印的论文集。学生的体会是:“也许我们在读苏轼时,少做了几道练习题。但所学会的研究方法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有更深远的意义。”教师的体会是:“学生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有极大兴趣的,而且是有能力的。”(详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11期孟邻《走进苏轼》《我读苏轼》和其学生宗韦的《明月与大江》)。
案例二:2001年10月16日,河南省新乡市十中刘萍萍老师教学叶至善《卧看牵牛织女星》,充分利用39名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的教学资源,事前让学生分头搜集牛郎星、织女星以及光年、恒星等相关天文知识。上课时,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按鼠标把搜集到的文字、图片材料发送到大屏幕,与同学交流,并互相提问,共同寻求答案。刘老师还播放了《宇宙与人》影片的片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们今天不觉得生命短暂和藐小,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的学生说:人类发展到今天,不仅是人的努力,也是大自然的赐予,人类要保护大自然。有的学生说:自然给了我们这么发达的大脑,要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类服务中去。短短两节课,学生既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语言有了较深的领悟,更激起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增强了科学意识和学习能力。
案例三:2002年3月30日,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在新乡市举办“语文新课标阅读作文报告演示会”。安阳市八中鲍志慧教学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作者把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听音乐的感受联系起来,说“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怎样使十一二岁阅历尚浅的初中生理解老作家的人生感慨呢?鲍老师先让学生欣赏《春节序曲》的片断,唤起阅读兴趣;再引导学生研读: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有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体会。有学生质疑: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是不是自相矛盾?老师不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纷纷自己寻求答案:这是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感受;反映了作者思想发展的不同侧面;从文章结构看,说“属于强者”那一段起过渡的作用„„教师肯定了学生的体验,强调学须有疑,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播放自己喜爱的音乐片断。有的学生展示了“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画像,与同学一起欣赏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有的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介绍他逝世时有十万人送行,说他的音乐活在我心中。有的播放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欣赏高雅的音乐是美的享受。这节课说明城区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比较喜爱,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悟。
案例四:2002年3月31日,新乡十中周丽君教学《鲁迅自传》,在教师范读、学生默读之后,周老师出示了一张《鲁迅1881-1930年简历表》,让学生把写有时间、地点、活动等的词语卡片粘贴到图中相应的空格。学生合作填表,很快为20多张卡片找到了位置。然后学生朗读喜欢的段落,互谈体验,有三个学生都喜欢鲁迅在仙台弃医从文一段,但感受各不相同,互相补充则相当全面。周老师再启发学生归纳“小传”这种体裁的特点,她的教案中事先准备了“时间顺序、详略结合、重点突出、语言鲜明”四项。有个学生发言中提到小传内容必须“真实”。周老师立即修正自己的答案,采纳学生的意见,板书改为“时间顺序,详略结合,真实准确”三项。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还发现了“学者„„说我不好”和“我„„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中,两个“不好”的含义不同。
这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反映了新的教学理念:一是说明学生的集体智慧有可能超出教师的个人水平。二是说明教师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就可能通过合作学习找到答案。
上面几节课都由优秀青年教师执教。实践证明,中学生能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更小的孩子如何呢?且看一
篇《红兔子》的小故事:
六岁的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画家爷爷说:“你画的小兔子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爷爷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爷爷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爷爷说:“那就不是兔子了。”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爷爷没话说了。后来婷婷画的蛋比鸡还大的画拿去参加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得了一等奖。
这个故事不算教学案例,但也绝非作者凭空杜撰。它生动地说明,孩子眼里的世界自有神奇的形象和色彩,教师要善于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色彩”!
三、怎样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首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母语,孩子自幼就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探究、创造的潜能,自我完善的潜能。中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是从零起步,完全可以拿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到文本的“银行”中去“汇兑”语义(详见本期湘琴《“经验汇兑”读书法》)。“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那种诱导学生猜测预设答案,“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应该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
其次,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给你们两分钟”。且不说这两分钟能不能找到答案,常发现老师的许诺并不兑现,不到一分钟就把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课堂上不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学生只能揣摩老师的意图去猜测答案,哪里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呢?如果学生的答案超出了老师预定的范围,正确的应该肯定并吸纳;即使不那么准确,也要有容人的雅量,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补充、修正,使之臻于完善。
第三,要有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又是学习中、发展中、成长中的主体。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而揠苗助长,有的老师嫌学生耽误时间而越俎代庖。其实,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反规律的教学行为都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比喻教师只能为幼苗除草、松土、浇水、施肥,而不能代替幼苗生长,代替桃李开花、结实。当然,等待并不是袖手旁观,耐心并不是不管不问。
第四,要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悟的环境。本文开头引用课标的要求,强调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这种尊重和珍视,正是学生发挥个人才能、展示阅读个性的必要环境。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尊重”和“珍视”,学生终会有超过教师、超越文本的一天!
第3篇: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语文阅读课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岑溪市筋竹中心小学 冯静妮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是承认和认可。不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的,这都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在阅读中自己的思索所得,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首先要做到“珍视”,然后再加以评价和引导。哪怕他们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我们也不要忘了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比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我为课文做总结的时候,问同学们:“你们在读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一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