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22 07:15: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说课稿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个探究活动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②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③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三堂化学课,此时的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很足,他们希望教师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针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浓这点,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敢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但是此时的学生很多化学知识有限,由于受知识和能力所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部分同学胆子小,怕回答问题犯错误,干脆不去思考、不动手,学习的主动性差。因此我认为可以抓住观察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让学生自主盲目的观察,充分的暴露他们在观察中的不足,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内容,真切的感受这个实验的知识。另外在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探究中享受乐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体验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运用学案,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猜想、讨论、抢答,老师进行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交流。

3、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回答问题竞赛。

四、学法分析:

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在本节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要求让学生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并写出对现象的描述,学会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实验的具体内容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硬度、熔点等。

本节实验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H2O这些产物的生成,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至于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不过对于这一现象学生通常不会有过于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是蜡蒸汽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五、教学过程

(1)采用多媒体资料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时先用一些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化学实验以及由化学实验得出的重要成果(如古代的巫师,炼丹师这些人都是早期的化学研究人士),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激发他们做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

(2)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回忆与描述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蜡烛燃烧的现象,学生回答得不完整、不系统,认真倾听,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给学生讲明白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学生分组实验,主动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过程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对照学案中的表格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触摸感觉密度。

观察记录比水

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在学生顺利完成后高调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然后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学生探究蜡烛燃烧时,用一根火柴在其火焰上方燃烧让学生自主的分析蜡烛火焰的的`分层以及各层的温度情况;在学生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两种物质的一些性质(如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日常生活中CO2的用途等),让学生去分析反应后这两种物质的存在,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对于结果,多鼓励学生猜想,最后老师来总结,并强调烟在化学中的意思。

(4)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讨论、交流、评价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投影: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

3、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5)归纳总结、知识升华、课外延展

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在试验后自我评价的习惯,如这次试验设计合理吗?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余地,我的操作中有哪些不足。

六、教学后的反思:

(1)CO2、H2O、蜡蒸汽等知识点的探究,对于刚做实验的学生是否有点太难,另外在探究产物生成的过程当中,这个实验还是有改进余地的。

(2)这是一堂实验课,在探究过程当中,学生的热情和组织纪律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如何更好的组织学生探究也是在今后的课中值得改进的。

第2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力求使学生对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有个完整的体会: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2.基本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4.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3.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以及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于化学的认识朦胧、肤浅,对于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通过前面的学习,虽然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对于怎么研究物质、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教师要力求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对于第一次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使之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归纳结论是需要老师认真考虑的。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程序是这样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学生不会想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能和化学挂起钩来,更想不到炼丹和炼金竟然还孕育了化学这门科学,所以,我先抓住学生这个认识上的盲区,制造一种充满悬念的情境。首先设问: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在通过投影展示相关的图片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在学生错愕的神情中,我趁热打铁的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通过以上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强烈的好奇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学习化学来说,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继续设问: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质,正是因为对这些物质的研究,才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化学的身影,比如蜡烛,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们对于蜡烛都很熟悉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已经知道了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一)蜡烛点燃前

在学生的回答告一段落之后,我用愉快的语气告诉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来体验一下化学探究的乐趣。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着学案上的表1,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的表格中。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颜色

气味

状态

触摸感觉

密度

观察记录

比水

在学生顺利完成后,我又用夸张的语气告诉学生:恭喜你们!刚才你们探究蜡烛物理性质的这个过程就是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看来同学们对于设计实验还是很有天分的么!通过欢快的语气、高调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二)蜡烛燃着时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同学们还知道蜡烛燃烧时会放热,现在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情况。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其中可能涉及到放热、有火焰,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及蜡烛变短等,这时可以投影一幅较清晰的蜡烛火焰分层的图片,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然后,我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可能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测。这样做的目的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的过程。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判断,确定实验步骤,我示范讲解并指导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充分肯定学生表现的同时,继续提出问题: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再取一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讨论总结发现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

上面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结论,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深化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化学思想。(三)蜡烛熄灭后

给学生先变一个魔术:把蜡烛吹灭后,快速用一跟燃着的火柴去接近蜡烛灯芯,学生奇怪的发现,火柴还没有接触到蜡烛灯芯呢,蜡烛竟然就被点着了。学生对此感到新奇而又疑惑,我因势利导,请学生自己试一试。学生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蜡烛在刚熄灭时会有一股白烟,燃着的火柴只要接触到白烟就能把火柴点燃。然后再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白烟是什么?学生猜想白烟可能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石蜡蒸气,小组讨论后否定了前两个猜想,然后我提出探究任务:你们能通过实验来证明白烟是什么物质吗? 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对于点不着的同学,仍然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解决问题。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投影: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3.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教学后的延伸: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虽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但还是肤浅的,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如蜡烛为什么流泪?蜡烛的眼泪为什么逐渐变硬?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物质变化的可疑现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探究去寻找答案。(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

第3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