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将进酒》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将进酒》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然而,现代中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诗歌难以产生亲近之感,这不得不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
那么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李白的《将进酒》写于天宝三年,是唐朝最黑暗腐朽的时期,李白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蓄积已久,却又无力排解,只能借酒以倾吐胸中的不平之气整首诗读来荡气回肠、潇洒飘逸所以历来为朗诵名家所钟爱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朗诵者通过朗读传达出的又是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灵机一动:为何不从比较朗读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悟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对诗歌的理解。
于是,我从众多的朗读录音中选择了濮存晰和焦晃的朗诵。
在讲授前两句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揣摩其中的情感并在诗中标注重音、停顿、升降调等符号接着学生们自由朗读,之后再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结果学生们发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后三字要重读,声音要洪亮,气势要充沛,后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后三字要收束有力,这样才能表达出黄河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直走东海的气势。
随后,在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焦晃读得激情澎湃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认为濮存晰读得悲伤凄凉,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学生们听后大受鼓舞,用洪亮的.声音再次齐声朗读,那感觉与前面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连我都被感染了。
接下来,在讲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我请学生们自读,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感觉,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不少学生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讲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时,学生们却怎么也读不出愁的滋味,于是我就让他们听听两位名家的录音,一经对比,学生们发现濮存晰读的愁绪更浓,愁中又带有悲壮之意,而焦晃则读得斩钉截铁几乎不用我提问,大家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读我顺势让学生们从全诗入手,体会一下“愁”的内涵,为何用“万古”来形容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逐渐发现李白的万古愁,愁的是怀才不遇,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封建时代多数才子的共同命运,再加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这愁就显得更加深沉学生们顿时醒悟,就开始模仿濮存晰的朗读,一遍又一遍,终于读出了愁之深,愁之广。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比较好的方面体现于开头的导入部分,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简洁明了的引入课文上课的板书设计好,驾驭课堂的能力好不足的方面则体现于我把教学重难点把握在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 体味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分析诗歌时把情感分析过细,过于透,从而削弱了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
第2篇:《将进酒》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将进酒》教学实录 郑春茂 盐城中学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诗歌的历史很长,而酒的历史更长。酒在中国文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诗酒风流,从远古一直流淌到现在,成就了中国文学的博大、豪迈与精深,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真性情的文人墨客„„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李白。杜甫的名作《饮中八仙歌》是这样描写李白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好一个“酒中仙”!他的酒量奇大,诗才亦无人能比,一生留下了170多首咏酒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代表作——《将进酒》。
二、初读入诗。
师:清朝的桐城派文学家姚鼐曾说:“大抵学古诗者,必要放声疾又缓读,久而自悟,若但能默,即终生做外行也。”学诗是要注重读的。那么,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全诗,大家说请谁读呢?推荐一下。
师:好,这位同学读,同桌点评。生:学生读诗
师: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没有不足呢? 生:老师,“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还”应该读“hái”吧?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应该读“huán”,这比较符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在古文里,这个字大多都念 huán。
生:我觉得两个都行,因为意思差不多
师:好的,大家都是有心人。如果你要读出古文的味,可以按照huán读;如果你想按照今人的习惯,可以读作“hái”。
师:总的来说,这位同学读得很准确,但是,朗读是不是只有准确一个要求呢? 生:不是,还要注意音调、音量。生:速度上要注意快慢。生:还要注意有感情。
师:那么刚才这位同学有没有读出感情来? 生:没有。师:那么这首诗的感情是什么呢?有没有直接点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注意把握思想感情。
生:自由朗读
三、悟读入情
生:有“悲”。
师:(在黑板上板书“悲”)继续提问,悲什么? 生:“悲”的是人生短暂,青春易逝。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那么,你来读一读,把“悲”表达出来。生:朗读
师:嗯,读得不错。这里边是不是只有悲?这种“悲”和李清照《声声慢》里“凄凄惨惨戚戚”一句表达的悲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李清照想要表达的是凄切哀悼,而这一句还有一种“壮”的味道„„ 师:有谁能补充一下
生:“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很有气势,所以有“壮”的意味
生:上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黄河之水,很有气势,也为下句表现“悲”做了铺垫。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势,你来读一读。生: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声音低缓)
师: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从天上来的吗?(示范朗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高亢)。
生:(鼓掌)。
师:这才是从天上来啊,是吧?好,重新读。生:重新读(声音力度略有提高)。师:有没有谁再读一读(一同学举手)生:再读(声音富有气势)
师:这位同学把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海”的落差体现出来了,极有气势。我们朗读时,要用生命去读,要把自己看成李白,李白就是你,你就是李白。师:李白之悲的抒发是以黄河从发源到入海这个上天下地无限广阔的空间作为背景的,它给我们的艺术感受首先是豪迈奔放的气势。是悲而不伤,悲中有壮。
师:对于这人生之悲,作者是如何对待的?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要尽“欢”,要“为乐”,师:对,“人生得意须尽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你来读一读,把“欢乐”的情绪体现出来。
生:朗读三四五行。
师:你觉得朗读时要突出哪些字来表现“欢乐” 生:有“须”“莫”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有“空”“必”“还” 生:还有“会须”
师:好,让我们齐读这三行,体会作者之“乐”。生:齐读。(教师板书“乐”)
师:接下来,我想问问同学们。这种“欢”是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乐? 生:不是,师:怎么理解?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说明有些时候是不得意的。
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好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如果“我材”“有用”,就不需要说了。师:好!(鼓掌)继续!
生:由“且”可以看出来,“且为乐”,是“暂且作乐,忘记不愉快的事情”,由此可见,李白还有“愁”。
师:那么李白有哪些不愉快的事情呢?我们看一下诗歌创作的背景。生:李白早年就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但是一直不受重用 师:“一直”?
生:天宝元年,李白曾得到唐玄宗的召见,自以为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没想到只做了闲职——翰林供奉,三年后,被“赐金放还”。
师:对,大家看课本注释①,此时李白已经52岁了,被用无望了。作这首诗的这段时期,李白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元丹丘的家中做客。看来,对于此时的李白来说,“人生得意”当是几个老友相逢,互相倾诉衷肠,大发牢骚,纵酒狂歌而已。且看劝酒歌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生:醉。
师:有“醉”,那么,从“醉”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情感吗? 生:无人作答。
师:要体会出什么情感,可以看诗人对待人事物的态度。生:“钟鼓馔玉不足贵”,说明他看不上“钟鼓馔玉”。师:“钟鼓馔玉”,代表什么呢? 生:代表有权力的生活,就是做官 师:嗯,做官,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就是像权贵一样的。
师:是权力、地位、金钱。好,你请坐。作者认为人活在世上金钱权力这些东西不值得重视,这是说了一个,另外,他还说了另外一种人
生:这种人是“古来圣贤”。师:你知道圣贤是什么吗? 生:圣贤就是指那些很有学问的人。生:圣贤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师:那么你们举几个例子看看,比如中国古代谁是圣贤 生:孔子啊,孟子
师:那你说,孔子、孟子呀皆寂寞是什么意思啊?
生:他们都是不得志的,不被理解的。孔子周游列国,主张却得不到实现。师:那李白觉得最值得追求的是什么呢? 生:就是“长醉不复醒”。
师:这让我们想起了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其中蕴藏着愤,激愤,对统治者,对奸佞小人的痛恨。那么李白真的对富贵利禄都无所谓吗?不是,这是李白一身才华到处碰壁之后的愤激之语!!(板书“愤”)请同学们齐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齐读
师:荣华富贵不值得去追求,圣贤也不值得追求,只有喝酒值得追求。你们同意李白的观点吗?
生:我不同意,他这是不得志,所以想借酒消愁。生:他虽然诗上那么写,我想他一定有自己的抱负的,师:嗯,好,你来说一下。生:我认为这种想法太消极了。
生:虽然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得到实现,但是他还是应该尽力去做,因为不到最后,一切都不能算作定数。
师;哦,好,还有要说的吗?好,你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他这里这么说是因为,他比较有才华,以圣贤自居,但是他在官场上失利,所以他才认为这两种人不足贵。
师:其实,他内心深处是尊敬圣贤的,因为圣贤创造了文化,给后人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时,他确确实实是借酒来消愁,发出了狂吟。感情发展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是“狂”,一种狂傲不羁的精神就出来了。你们看他反客为主,劝主人把最昂贵的五花马、千金裘都拿出来去换酒,这不是“狂”是什么呢?这就是李白的性格特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激的集中表现。【板书】
其实李白的豪放风格,不仅仅表现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上,而且表现在个性的张扬,对自由的追求上。我们一起来把这一部分读一下,“岑夫子,一、二”。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全文连起来,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你们说请谁呢? 生:推荐某同学,学生读。师:很有感情,好请坐。
师:最后,这一切复杂的情感最后都归结到一个字上了,那就是“愁”,为什么是万古愁? 生:李白是要突出自己愁的深广。
生:李白觉得这个愁古人也有,像陈王就有。
师:李白用曹植一掷千金买酒取醉的豪情来安慰自己,感到自己和他有相同之处。这样就不是沉浸在个人的喜怒哀乐之中,而是将个人的命运放在古来圣贤多寂寞的大背景上去写,这个愁就不仅仅是他的愁,也是岑夫子、丹丘生的愁,也是古来圣贤的愁,这不是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不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不是“青枫浦上不胜愁”,而是才华横溢却不得施展之愁。在这里,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板书)
师:这首诗,大家要勤于吟诵,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手里举着一只酒杯,带着一种醉意去吟诵。吟诵的时候,不要像我们平时读课文一样,那么规规矩矩的,放开一切,你想怎么朗诵就怎么朗诵,举例,放开,放开,你就觉得很痛快。
四、析读入理。
师:(展示幻灯片)当代著名学者许纪霖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说:“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知识分子,无疑都有其历史上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谱系,不可能存在一种没有传统、横空出世的知识分子。”
请结合以上文字,谈谈中国文人和酒的关系。
生: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酒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感慨。生: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作《兰亭集序》,是酒激发了他的才思。
生:我认为喝酒也不能过度,酒多伤身,有愁要选择恰当的宣泄方式,酗酒只会伤身误事。(鼓掌)
师: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文人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则,不管有没有酒,都不要忘记中国传统文人在诗酒风流中教给我们的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将进酒》教学反思
《将进酒》这一堂课,是我参加学校大型对外公开教学时上的。这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把李白放到历史大背景下去解读,以期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成功之处是:
一、读诗 1.初读入诗
教学开始之初,我注意对课文多音字、生涩字的解读,和对部分句子句意的疏通,有效地扫除了学生朗读和理解的障碍。尊重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文本应有的风范,让学生自然进入欣赏的情境。
2.悟读入情
“读”是这堂课贯穿始终的主线,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到最后有感情的朗读,从全班齐读到个别学生诵读,“读”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在读的过程中,我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必要时还作示范。在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上都有所区别,内容的对比、情感的变化都需要在朗读上体现出来。进而使整个吟诵富于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师生间这种“尝试——指导——示范”式的互动”,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到朗读的技巧,把握课文的内容与思路,切实体会到作者多变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入理从本质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李白的情怀不是偶然的个体的,他是中国文化大河中的一朵浪花,我提示学生将李白放在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界,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探讨中国文人与酒文化的密切关系。
二、课堂驾驭
授课之初,我在预设学生对文本情感把握时,考虑到学生在回答作者要表达感情时,可能不一定会按照“悲——欢——愤——狂——愁”的顺序作答,所以,必须要充分理解这五种情感之间的联系,其实,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悲——欢——愤”是情感的流动。于是,不管学生先提及哪一点,教者都能融会贯通,将感情和文本结合起来。
不足之处,是在诵读方面所花时间较多,在“析读入理”环节,探讨得不够深入。
附板书:
第3篇:将进酒教学实录
“dasdw”为你分享13篇“ 将进酒教学实录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将进酒教学实录
将进酒教学实录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
第4篇:将进酒教学实录
《将进酒》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朗读和朗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别。哪位同学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能不能给大家说说?
可能是问题比较突然,学生们没有回答,个别学生开始翻字典。
师:我看见有同学开始查字典了,这是一种好习惯。学习语文,遇见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请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学给大家说说,字典上是如何辨析这两个词的。生: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师:谢谢这位女同学。你刚才介绍这两个词时,是朗读还是朗诵?
生:至多算朗读吧。我只是大声地把解释读出来,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感情。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师:“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
第5篇:将进酒教学实录
将进酒教学实录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
第6篇:《将进酒》教学设计及简要实录
课程分析: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要让学生明白饮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书法作者的蔑视荣华的愤激之情。学情分析: 一班的学生基础扎实,平时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还能作到在熟读之下对诗文的大意感知,但是这个班的学生不太喜欢发言,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所以要分成小组讨论并由每组推选代表来回答。论述酒与李白的关系时,学生可能不会想到政治因素对李白的影响,这里老师应给予一些提示。终之,要灌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