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琵琶行》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会白居易“天涯沦落”的贬谪之感
2.鉴赏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在诵读中探究诗人的精神世界,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全诗中“琵琶女出场演奏”和“自述身世”两个片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从音乐的起伏中感受琵琶女的身世浮沉;从“我”的情绪变化中体会士大夫的“贬谪之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一段《琵琶行》的器乐合奏音频文件,让学生先感性地体会音乐的高低起伏变化。课文写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这位流落异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丙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常常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自然也包括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这其中有《杜陵叟》、《上阳白发人》等,同时也在诗中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诵读示范和诵读引领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
四、诗歌的整体解读
⑴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邂逅琵琶女的时间、地点、和简单过程,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
⑵抓住序文与各段内容上的关联性,概括各段的大意。
明确:第一段--主客忽闻琵琶声;
第二段--邀见弹者听琵琶;
第三段--琵琶女自诉身世;
第四段--听者顿起相怜意;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五、品赏课文,把握重点句子
1.全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无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都曾经有过风光无限的人生阶段,现在都远离长安、漂泊在外。(“同是天涯沦落人”)
2.重点把握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体会音乐的起伏变化和琵琶女人生变迁的关联契合
3.体会被贬江州的白居易的生活内容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表面是音乐(琵琶声)。(可谓桥梁)
实际上是昔盛今衰的人生变迁感。(真正根源)
分析: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投影)
5.琵琶声有如此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体会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1)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注意调弦定音,信手续弹,曲终收拨几个细节。
(2)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体会诗人描写乐声的手法。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叠词的运用),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3)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4)诵读描写音乐的这段文字,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6.自读文章后三段内容,重点探究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内涵。
(1)阅读琵琶女“诉说身世”一段,体会身为“长安倡女”的她传奇的人生变化和凄苦的现实遭遇。(2)体会作者在琵琶女的音乐表达和真情诉说的两重作用下,内心的“贬谪之感”被激活后的情绪表达。
(3)由“琵琶女”的“良久立”、“不似向前声”和“江州司马”的泪湿青衫看出二人由音乐而形成的心灵契合。
六、总结和重读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先是闻声不见人;而后则见人再闻声;最终升华到知人重闻声。全诗琵琶声中塑造出琵琶女漂流沦落的凄苦形象,也刻画了诗人自己遭遇贬谪失落寡欢的形象。
选择“琵琶女低眉奏曲”、“自诉身世之悲”和“江州司马自诉贬谪之苦”几个片段,要求学生读出情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
1.体会景物描写对诗歌内容的表达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背诵全诗
谢实
第2篇:琵琶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2.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四、鉴赏
要点: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1.音乐描写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 宛转流畅
泉流冰下 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爆发--高昂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3.艺术结构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人,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4.对“江”和“月”的描写
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五、作业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琵 比 急雨、私语 珠落玉盘 同是天涯
琶 喻 莺语、咽泉 冰泉冷涩 沦落人
之 独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 (点题)
曲 特 裂帛
【附录】
一、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二、补充注释
1.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輠(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
2.主人下马客在船--这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3.添酒回灯重开宴--回灯,旋转灯芯的装置,使灯芯加长,灯光更亮。按:此时酒宴刚过,杯盘已撤,故云“添酒”。但灯不能撤,可能灯光变得微弱一些,现在琵琶女被邀来相见,自当将灯光拨得亮些。
4.幽咽泉流冰下难--此句历来众说纷纭。“冰下难”,一作“冰下滩”,一作“水下滩”。现将郭在贻《训诂丛稿》中有关的解说摘要介绍如下:
“冰下滩”是对的。首先,“水”是“冰”之误,“泉”也是水,只能说“泉流冰下”,不能说“泉流水下”。再说,上句说“莺语花底”,这句说“泉流冰下”,对应也工整。“滩”是唐代的俗语词,气力尽的意思。敦煌变文中有这种用法,如“鬼神类,万千般,变化如来气力滩”。气力滩即气力尽。由此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泉流冰下,鸣声幽咽,仿佛有气无力的样子。
5.“声暂歇”“耳暂明”中的“暂”字--突然的意思。这是古义,《史记》中有这种用法,如“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李将军列传》)。“暂腾而上”,就是突然跳上的意思。在这首诗里,“声暂歇”是写乐声突然停止,跟下文“银瓶乍破”的“乍”字对应,表现乐曲的效果;“耳暂明”,也是突然而明的意思,突出了乐声的非凡效果。
6.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凄凉,跟刚才奏的《霓裳羽衣曲》《六幺》不同。向前,以前。
三、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巧妙地运用比喻,是描写音乐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这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像。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沾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行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末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揭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够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妓女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第3篇:《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前一次课对诗歌进行了整体感知和把握;本次课赏析诗歌第二段对琵琶演奏的描绘,领悟诗句以声喻声,以形写声的特点,领会本段名句在其它语境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研讨文学作品中抽象事物具体化及作品间借鉴、引申、创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领悟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特点;语言的积累、感悟、引申、应用。
教学步骤:
一 引入:
温州是全国知名的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这儿有许多著名的民营企业,如正泰、奥康等,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国,因为这儿孕育出许多不朽的作家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企业著名是因为它创造了在大量物质财富,而作品不朽是因为它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至今仍会让我们享用不尽。而这一篇不朽的《琵琶行》究竟有何感染力和表
第4篇:《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 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
第5篇:《琵琶行》简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简案
会泽一中语文组毕永斌
一、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1:①导入:浔阳楼有这样一副楹联: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板书课题:〈〈琵琶行〉〉
②白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