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逃离桃花源作文
逃离桃花源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逃离桃花源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月的冷风中,黑不透光的夜空中,倾盆而下的雨里,我撑伞走在路上,带着一个烂透了的期末与一颗要逃避的.心。
此时未免太过应景。可是无论是什么,都无法吸引我失去躲避的目光。转眼到了家旁的凉亭,我不急着回家,便直接瘫在亭座上。此时周围已寂寥无人,我终于可以不用顾及庭亭外的风雨,自在悠闲地躺着,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我静默着看着亭外的风雨,有点胆怯,不想离开此停半步。
不经意地回头,发现身后有一方鱼塘,塘内有数十条小鱼。此时我无比羡慕它们,它们一生都可以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悠然游动,全然不用在意世间的风雨,毕竟有深深的潭水帮助它们化解风雨,看起来这个鱼塘便是一个永久属于它们的桃花源。
可我却没有,我需要一次次与生命中的风雨搏击,以至于最后遍体鳞伤。我心中满是羡慕。
我没再多想,静静靠着亭栏,凝视着鱼塘。此时的雨很大,在塘面泛起一层层的涟漪。不过,正如我说,鱼儿们大可不必担心,它们仍然往常一样,在塘中四处穿梭,欢快地摆动着。这场雨不仅没有浇灭它们的兴趣,反倒成了他它们为之舞蹈的乐趣。
我没有兴趣再看,转过身来。我不知这样发呆了多久,但雨势早已有倾盆大雨转变为狂风暴雨,其程度早已超过过去几个月的雨天,这怕是谁也挡不住。
谁也挡不住?我意识到了什么,转过身来看看鱼塘果然它,也没挡住。一粒粒雨急速下降,重重打在水面上,剩下的余波足以冲击鱼儿。它们此前未曾经历过如此苦难,在无数颗雨滴的相继冲击下,它们四处乱撞。
更令我惊奇的是,原本保护他们的池塘,此时却深深地困住了它们,让它们无法逃脱。鱼儿可奈何,只得绝望地承受这般突出突如其来的痛苦。我渐渐沉默。最后发现,所谓现实的桃花源,好像不过是人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小小波折来临时,它会助推我们逃避,使我们拥有虚假的快乐。可一旦面前肆虐着真正的风雨,它只会使我们陷入困境,更来不及脱身。
我联想到我此时的逃避,联想到我好像正被这个安逸的亭子深深地困住,便毅然决然地撑开伞,重新步入暴风雨之中。接受生活的洗礼,逃离身后的桃花源。
第2篇: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
还记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吗?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乐美好的社会,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家园。对桃花源的渴望,作为一种永远的精神情愫,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千百年来,在尘世喧嚣中奔波劳碌的人们,都想找寻到桃花源去“独善其身”。时至今日,它仍然符合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与追寻理想栖息地的观念。桃花源,或许只是一个符号,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
本期请跟我们一起,去寻访世外桃源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心情,那些地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隐着是谁向往的生活
在中国古代,士人与隐者总是纠缠不清,士人可以超凡成为隐者,隐者也以入仕个官吏。那时,入仕是实现人价的唯途径,以隐求仕,才有了“终南捷径”。如今,们的自我意识慢觉醒,遵从心灵的安排成了很多人向往的境界。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脱节;他们弃平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志存高远,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中最尊人。人们称他们为隐士。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最早的隐士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300年的尧时代。尧跳过了自己家族的成员而选择了一位隐士作为继承人。“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不仅如此,许由认为尧的话污染了他的耳朵,又跑到颖水河边洗自己的耳朵。但是尧决意要找到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于是他去游说另一位名叫舜的隐士。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天下之人,不归尧之子而归舜”。后来,舜也想找一位隐士来做自己的继承人,“舜以天下让善卷”,没想到,善卷也跑了,“入深山莫知其处”。
看起来,中国人似乎从开始记录中国文明早期领导者的轶事时起,就已经同时记载了隐士的故事。这些久远的历史听起来更像传说,但是它们不仅仅是传说:真的有人更愿意选择荒野,而不是文明。这正是世界各地隐士传统的基础。家国天下,隐逸只是一种方法
中国人最熟悉的“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一语出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之口。他当时接受了司马氏政权的拉拢,出仕做官,被人讥讽,但他对此不以为然,说了这句话来为自己辩解。
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对这句话颇以为然。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行为的根本,其隐逸观念与仕宦观念是相辅相成的。儒家“仕”与“隐”的界限在于邦有道还是无道,入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所谓行义济世是儒家的根本,隐逸对于儒家而言只是权宜之计,是积极入仕的功能性环节,入仕才是其最终目的。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都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入仕就意味着做官,仕途无疑是文人义士的一个最明智的选择。用桃花源记为世人刻画了一个没有战乱,么有纷争的世外桃源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到了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在他的诗中颇能读到他曾急于用世的心情:《杂诗·其五》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写出少年陶渊明对建功立业的渴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写出了风云际会将有所作为的决心。
但乱世并没有给他兼济天下的机会。东晋末年,政权更递频繁,宗室夺权激烈,一不小心就“站错队”,儒家的忠君思想和士大夫的气节失去了依托。正如他的诗中所说,他只不过是“误入尘网”,而“性本爱丘山”的他最后也只能无奈地选择归隐田园。但因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社会理想的实现还抱有一丝希望,于是才有了他的第二次出仕。在对当权者彻底失望后,他再次归隐,而且再也没有出来过。
看来,“大隐隐于朝”无非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走上尔虞我诈、利害分明的仕宦之路后,怎么可能超然于物外?真实的世界容不下“云深不知处”,无奈之下,只能一走了之,避祸全身。
“隐”“仕”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东晋谢安。他隐居会稽东山近20年,享尽诗酒山水之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谢家子弟个个如芝兰玉树,才华出众,在朝在野都表现不凡。
谢安“隐居”是一点也不寂寞的。他不惜激怒朝廷,坚决不应召使得名望更高,以至有“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的呼声。到了晋穆帝时,他觉得时机已到,居然应召出仕了。一旦进入官场,他的老庄之学化为极其高明圆滑、以静制动的政治手腕,取代桓氏掌握了至高的权力。在他主朝政时,内举不避亲,重任侄子谢玄,立下了淝水之战大败苻坚的不世之功,谢安本人由风流名士成为一代风流名相,谢氏家族的显赫也如日中天。
但是他深知功高见疑、功成身退之古训,已经开始准备退路,只是还来不及再归隐东山就死于任上。终谢安一生可谓“隐”与“仕”都极尽辉煌,死也恰得其时,令后世读书人羡慕不已。不过这是特例,中国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隐士大都先仕而后隐,不然百姓一个,已落至尘埃,何须去隐?但凡做隐士的男人当初么有不想出仕做官的,因为出仕在当时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想当年姜老太公,七八十岁了还没有放弃这个追求,天天提个鱼竿到渭水边琢磨事,最终还真“钓”出了一番功名。道法自然,都在深山更深处
与儒家的“修齐治平”不同,我过古代还有一种思想绵延几千年,那就是道家的隐逸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庄子。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者盖出于隐者”。
《庄子》与儒家从社会仁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不同,它强调“重生”、“贵生”的生命个体意义,注重高度自主、自由的精神生存状态。如何摆脱外物所役是道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名利、仁义等对生命本体的危害尤为严重。因此,逃避名利、不愿为外物所累则成为道家不愿出仕的理论基点。
江苏省江阴县南阳岐村南至今仍有一座石桥,上面镌刻着一组对联,“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赞的就是明末奇人徐霞客,世人称为“霞仙”。
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探险方面的书籍,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游历生活。
1609年,徐霞客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探险之旅”。
在明末天下鼎沸,赋敛之毒横行天下之时,徐霞客没有依靠来自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捐助,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徐霞客并不是盲目地游山玩水、寻奇访胜,大自然的奥秘深深吸引着他,寻找自然规律才是他终极的目的。
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源头在哪里,很长时间都是个谜。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直到1978年,我国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沱沱河。
在车载马驮、交通不便的400年前,徐霞客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
从22岁离家远游,至56岁去世,这位“霞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他留下了240万字的旅游笔记,虽然大多失散,但保留下来的仅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在世界地理史上都具有绝无仅有的地位。他这样特殊的人生,甚至使新中国一度踌躇,无法给这位千古奇人盖棺定论,最后名之“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而其实,他本就是个隐者。
如果不是他那从240多万字的游记中散存下的小部分片段,我们至今无法得知,在400多年前的中国,有一位世外奇人走进自然那么深,那么远„„
方外哲人,为人之本性而活
不啻中国,外国也有隐者,美利坚合众国的梭罗就是一位。梭罗的生平简单安静又耐人寻味。1817年,梭罗生于美国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或者从政,而是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
1841年,当了两年老师的梭罗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自生活。
瓦尔登湖附近是爱默生拥有的私人土地,就在康科德城边上。梭罗自己砍材,在湖畔建造了一个14平方米的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此期间,那部著名的散文集《瓦尔登湖》问世。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单调生活相反,梭罗常常进城,也经常邀请朋友到他的小屋中参观做客,他甚至还举办过一次大型野餐会以倡导废奴运动。但大多数时候他都伏案读书,笔耕不辍。
1847年,梭罗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未满45岁。
在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梭罗曾向美国读者介绍过孔子和《四书》,认为儒家思想对当时的美国大有裨益。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写道:“古代的哲学家,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印度的„„他们是最贫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最丰富的。”他认为,人不是为了国家而活,不是为了天神或社会而活,也不是为了指导现代生活的历史而活,人是为了其本性、为了人本身而活的。但这并不能与自私混为一谈。为人的本性而活并非终点,而是一种省察生活的起点。
在中国,《瓦尔登湖》的读者并不多,但自有一批忠实拥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它,像是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义。”正如译者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或许,我们无法像梭罗那样身体力行,但我们起码可以通过他的甘醇、悠扬的文辞重返自然,进入澄明自省之境。
心之归隐,遵从内心的安排
隐者,多么让人着迷的那一群人。隐着,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
遁避红尘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都是赞赏的,但起码并不排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其笔下15部小说,就有9部小说的主人公,最终归隐。《神雕侠侣》中杨过厌倦了江湖纷争、不屑于世俗礼法,带着小龙女重返“活死人墓”;《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将教主之位让给杨逍,那双挪移乾坤之手,自甘于为赵敏画眉;《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任盈盈分别辞去华山掌门、日月教主之位,新婚之日琴箫合奏《笑傲江湖》以示笑别江湖、忘情山水;《鹿鼎记》中韦小宝在忠义不能两全之际,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携家人(母亲及七妻三子)到云南隐居„„不独男女主角,一边搭戏的正派邪派人物,也总是或快乐、或凄凉地归隐。
“归隐”其实是金庸武侠文化的“亚主题”,也是金庸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研习探究的心得。
归隐是一种精神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豪杰草民躲灾避祸,或藏身于山野、或隐蔽于深宅,此为“功利之归隐”;士大夫说“冥心试观化,世故如丝棼”,厌倦了世事的纷扰,本着“惹不起,咱还躲不起么?”的心态归隐,视为“形势之归隐”;如陶渊明、严光不谙世事、不堪世扰,天性疏狂散淡、飞扬洒脱,归隐则为命运注定的归宿。性格使然,我们说这是“性情之归隐”。但如徐霞客、梭罗这般,不论身在何处,都得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真性情得大自在者,为“心之归隐”。
归根到底,归隐这种生活,其实是对于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的一种回归。或恐惧、或淡漠、或淡泊、或执着,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才是归隐的真正动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宽容的文化中,对于追求独立自由的个人人格、个人意志和个人的独立精神,世俗其实都会体现出尊重。
就算到了今日社会,此时此刻,人一旦成为社会的动物,就不自觉地显示出复杂的社会性,受到各种潜在规则和制度的束缚。这也正是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桃花源”的原因,那里自然、美丽、质朴、纯净,可以安放下自己的身体,更加安放下我们的心灵。
所以,向往那种隐者的生活,其实是寻找你我真正自我的心路和征途。在我看来,追求身体的自由、追求环境的自由、追求性情的自由,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者。正如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造者乔布斯所言:“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抛开了世事纷扰,我们能直指心性,扪心自问,归隐,是一种你曾经向往的生活么?
世外桃源在心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可以休憩,可以张狂,可以开怀大笑,可以随心所欲……不以物累,不畏人言,似乎是这个世外桃源最吸引人的美好所在。
现代化将传统社会一劈两半:一半是发达便捷的城市生活,另一半是看上去很美的田园生活。多年以来,“到城市去”、“到大城市去”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在给了我们充裕物质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惆怅。那么多自然、美丽、质朴和纯净的东西我们无处安放。“我们来到这座城市,经过多年认清了她的模样,却模糊了自己的理想”。哪里,才能让我们安放自己的身体,更安放我们的心灵?
逃离城市,人们把目光转回了乡间……那里,有田园牧歌、瓜果飘香,那里的人们不会行色匆匆、只顾奔忙。
请放慢你我的脚步,等一等你我的灵魂。厌倦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来到近郊的农家,在此安置另外一个家,追求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他们,身处城市中央,却做着农夫的梦。他们是城市里一群心怀田园梦想的人。这也是一群真正有勇气去实现梦想的人,他们真正住到了郊区,或是山林。
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核心却一样:自然和田园。他们工作在城市,却在乡间租房或是买房,在周末,在假期里,过足农夫瘾。
他们有的搬到了郊外,一步步撤离城市,在乡间花园里实现田园梦想。
他们甚至干脆辞职,放下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到农村办起了农家乐,把兴趣当作生活,把生活当作兴趣。
也许你会说,理想归理想,生活毕竟还是要继续,全职当农民、过田园生活不太现实。
是的,我们舍不得都市的繁华,也必然无法享受田间的欢愉。其实,生活已经给了我们选择,想要得到一些的同时,一定要放弃点什么。当我们想清楚想要的那个关键之后,其他的便不是问题。
逃离,也是一种回归 对于吴志轩来说,生活没有那么多宏大要义,质朴、踏实、温暖、自然,就好。
他来自江西农村。在村庄的山坡上疯跑过,听过风穿过松林的声音;在小河里摸过鱼、游过泳;在家门外的梨树下,埋葬过一只小鸟……
这些童年的经历,构成了吴志轩的气质:开朗,淳朴。
2000年,吴志轩从江西来到北京读书,大学毕业后,他成了乡亲眼中特别羡慕的白领——高收入、高学历,衣着光鲜,常出没于各大城市CBD,朝九晚五。吴志轩很满足,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城市的生活中。
工作七年后,吴志轩事业小有所成,在北京有房有车,娶妻生女,生活似乎风平浪静。但他内心却疲惫不已,一心想逃离……
2010年,吴志轩来到江西婺源,立即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生活深深吸引。
2011年1月,吴志轩辞职,成为婺源“九思堂”的长租主人。他在这里开了一家客栈,远离尘嚣,纵情于山水之间。
逃离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难免会有一些麻木的感觉。躯体日渐臃肿,思想日渐迟钝,情感也越来越沉入深深的心底,外面包着一层厚厚的硬壳,似乎很久都没有感动过。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周而复始地过着,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轮回中,不得解脱。
只是我都还记得,在似乎并不是很久远的过去,身体是充满活力的,思想是灵动敏锐的,情感是柔软鲜活的。那种感觉真好!
只能逃离吧?我选择了婺源。
婺源是所谓“中国最美的乡村”,但我并没有对那些景点抱什么希望。我知道,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那些美好的东西早已被冲跑了,剩下的估计和城市里的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层厚厚的、僵硬的躯壳而已。
好在婺源很大,有成百上千个村子。
必然中的偶然,我来到了花园村,遇见了九思堂。
村子很美,山环水抱,山清水秀。宅子很雅,原是清末茶商所建,使用至今,房主年前才搬入新居,正好租给我用,租期40年。
宅子最有特色之处在于木雕,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尤为难得的是保存完整。婺源的木雕经历*,几乎破坏殆尽,尤其是人物,头部基本都被砍掉,百不存一。我在婺源去过的村子,不下百数,但如此完整精美之人物雕刻,不过两三栋而已。
宅子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环境也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风。
花园村并非景点,故此民风仍旧古朴。这并非个案,在婺源但凡没有作为景区的村落,其民风明显好于景区。和村民交流闲谈,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乡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对于我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正因此,我毫不犹豫地租下了九思堂。
这大半年来,婺源让我体会到自己真实和快乐的存在。上山采茶、采蘑菇、挖竹笋、摘杨梅…… 下河游泳、摸田螺、乘竹筏、玩漂流……
游古宅,闲叙轶闻旧事;探野景,惯看飞瀑青松;访逸友,习做笔墨纸砚;品闲心,且观耕读渔樵;鸣虫盈耳,曾思童年山野;繁星满天,可忆旧时银河;春花秋叶,夏雨冬雪,无一时不蕴几分情趣;纸伞木雕,歙砚徽墨,无一物不显几分雅怀;徽饶古道,上千年川流至此;宋明理学,数百载积淀于今;更有百般景致,千种风物……
够了,够了,乱花渐欲迷人眼啊!
其实,我要的不多,不过是一分真情、一分闲心、一分逸趣。并于这真情闲心逸趣中,寻觅一个真我;真我中,期冀一种忘我;忘我中,存留一份自我。
我也知道,自己无法割舍城市,毕竟自己的家在那里,自己的家人在那里,自己的事业在那里。不过,有了真情、有了闲心、有了逸趣,在哪里还不都一样吗?
逃离,其实也是一种回归……
第3篇:逃离
逃离(共6篇)由网友 “好名字是个美女”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逃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逃离
你会珍惜逃离吗?
你知道什么叫逃离吗?
你要先知道有束缚,
并且在那中度过。
而你会拥有它吗
拥有逃离?
你逃的是什么?
是你的心?
可你似乎永远都无法逃离。
除非你死了。
呵可你的灵魂被永远地锁在了肉体中,
而你的肉体,将被关进永远的坟墓!
初二:吴轩
上一篇:泉水的旅行
下一篇:思维速写 相关推荐 点亮我心中的那盏灯作文600字 我为自己点赞作文600字 友谊,爱一般的香气 一路走来,感谢有你演讲稿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作文600字 这次,我没有放弃 一道美丽的风景作文600字 人生路上温暖多作文800字 最好的我们 老师的另一面作文700字 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600字_12篇 《法官妈妈》观后感7第4篇:逃离雪地作文
逃离雪地作文
“这样我先走了,还有点事要做。”我笑着挥了挥手。
“我刚来你就要走啊。”
“不好意思啊,我真有事。”
“走吧走吧,我们玩儿我们的。”阿晓不顾一视的样子把我推开。
我继续保持笑容,转身后才回到常态。
踏走在雪地上,听到背后他们打雪仗传来的呼救声和嬉笑声,我又脱离了常态,不住地轻笑。这一片的广场,一片的雪上,一片的.灯光,欢声笑语相伴,夜色与雪中人相依,这温柔的夜,这温柔的雪。
我,在温柔中得到了寂寞。
几分钟前,我还在雪中快乐地滑倒,被敌方用雪弹围攻,然后我们又一起快乐地逃跑。
人,来得多了,我便感到了孤独。
大家能在一块儿挺不容易的,终于到了假期,虽然短得要命,也得玩它个尽兴。大家能在一块儿玩真挺不容易的,终于盼来了这冬天的第一场雪,即便是高二的大孩子了,也管不得有什么“社会影响”。可我现在毕竟不属
第5篇:逃离作文500字
逃离作文500字(精选21篇)由网友 “nobodyknows”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逃离作文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 逃离作文500字
今天我们五年级开展了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里的每一项比赛都让人心惊胆战。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项就是“火场大逃离”了。
教练带着我们去了火场大逃离训练现场。首先教练对我们说了规则:一、进去时要按开始键;二、进去时有两道激光,0.5米处的激光一定要照到,这表示你已进入了火场,1.5米处的激光不能照到,如照到表示你牺牲了。出去时0.5米处的激要照到,表示你逃离了火场;三、不能抬头往上看。结束时,最后一个人必须要按结束键。
我们都听得跃跃欲试了。终于开始了,第一组女生先去,刚进去7个回来了6个,这表明有一个人牺牲在火场了。第一组宣告失败。第二组就是我们了,由于一
第6篇:逃离初中作文
逃离初中作文
篇一:逃离
黑夜蕴含着偃息和孕育着一种诞生,一种开跃和伊始——王开玲
漫步在柳堤上,碎碎的柳絮激起心中的波澜。仰望苍穹,顿悟芸芸众生是如此的不解人意。泛黄的书签微微微卷起,不知不觉地,想到了逃离。
闭眼苦想,抉择这自己所必须面临的人生路。低头瞥见日晷的缩影,不由得追忆起海子“那个幸福的人”,第二天,“劈柴,喂马,周游世界”。悲索的记忆,涩涩地,而我决定面朝大海,暗夜逃离。
妄想游历世界的心,在真真切切的现实面前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为了清静无为的生活,新近也学会了坚韧。逃离到哪?一直在冥冥之中思索着这个问题。
无所谓对错,仅为了自己。我鼻尖酸酸,不再浑浑噩噩。此刻夕岚的碎影,在结局处掩映着祥和恬静的精神家园。
千篇一律的格式,日复一日的寡淡,逐渐向往那些异乡的风土人情。于我而言,逃离宛如童话故事里
第7篇:逃离-1200字作文
逃离-1200字作文
逃离
“难得的机会!”他的手指紧紧缠绕着衣袖,终于按着在心里早已摹画过许多遍的路线离开了这个城市,趁着管理系统极罕见的短暂瘫痪,逃离那个先进的囚笼一样的空间。
也许是曾经的人完全无法想象的,这个时代,过往的文明早已成为历史,A君身处的是一个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界。科学占领了人类生活,数据充斥着人类世界,数据可以代表一切,从身体到性格甚至部分思想全都化为被完整记录的资料存储,不存在人文与情感,有的只有数据的合乎标准。
或悬浮或紧靠的建筑逐渐稀疏起来A君正奔跑着的,是一个个方块建筑间的通路,没有人烟,这里只有冰冷的金属。系统的停滞让这里也陷入死寂,让A君得以在森林的边缘停下,喘息着确认文明暂时的远离。脚步沉重的移动间,远处的林木之间似乎有隐隐不同的光。
“真的存在的!那个——”A君体内疲惫
第8篇:桃花源作文
桃花源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作文1
零八五一,驾车出游,地图寻遍,锁定桃源(黄柏塬)。驱车百里,翻越秦岭,山下云海漫漫,道旁绿树红花,车行两小时,不见一人家,山路千百转,桃源忽现。
见游者,村人欢,见面寒暄,遂入农家乐。虽无酒店豪华,但有桃源特色,土鸡野菜清水鱼,香菇木耳摆满席,一顿饱尝今生难忘记。
置身桃源饱春色,中午休息舍不得,过九龙泉胜地,入秦岭深山,赏海棠瀑布,尝山中野果,采路边香椿,不忘留下美好瞬间。沿湑水而上,至将军潭边,潭水清澈见底,游鱼百许,影布沙石,似与游者同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锦鸡独立,鸡群散布于
第9篇:桃花源作文
桃花源作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作文1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吧: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世外仙境,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没有污染。在我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的芬芳,还有桃花的香味儿,都在微微湿润的土里酝酿,面临滔滔海水,背倚巍巍青山。那一簇簇桃花开得那么灿烂。远看,像美丽的彩霞;近看,则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儿的天,湛蓝湛蓝的,像晶莹剔透的蓝水晶,它们穿过浓密的古树,洒下点点阳光。那儿的云,点缀在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