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历史寓言故事
中国历史寓言故事
寓言的形体短小、精悍,人物性格十分突出。其故事情节常集中在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上,含义却很深远。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涸辙之鱼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老实人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第2篇:中国历史
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不论任何朝代,都必有一种主流思想,秦代就注重以法治国,但太过偏颇,秦始皇的万世梦想破灭了,二世而亡。汉朝吸取秦的前车之鉴,选择黄老学说的无为思想,使得社会也安定了一段时间,由此可见,无论在哪个国家,或某个国家的某个朝代,都应当选择一条适合当下国情的道路,或思想。
笔者生活于安逸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且晓得中国现在走的是什么路,流行的是什么思想,当然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课本和老师的讲授,是他们给我解疑答惑,故而能在此言说几句。
在说中国走什么路和什么思想在引导中国。我们则要先看看中国此种思想的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任何一种(思想)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不是无缘无故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首先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在西欧封建社会内容中孕育而成,16世纪以后,欧洲迅速发展并把世界带入资本主义 时代。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但社会也出现了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种种矛盾使得社会思想家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当然马克思也在其中,揭示了这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病)痼疾。
马克思主义诞生,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它既吸取了前人优秀的思想,它也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地深化,升华。它的首次运用是在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说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已经开始激化。马克思主义成功实现是在俄国,而且在俄国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在俄国,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并将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播种,发芽,成长,结果。虽然此间也有过暴风骤雨般的恶劣天气,但它却并没有死亡,而且成为燎原之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立足,这就是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课题,在马克思主义之前,近代中国也曾有多种思想统治过中国,比如说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希望中国走英国的道路,实行资本主义立宪政治,但却遭到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而失败。当然也有存在时间较长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却由于资产阶级反动派的叛变而化为泡影。
种种思想的覆灭,马克思主义却在中国的大地上越来越普及,这一切都不是偶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存在,说明它契合了中国人民长久以来渴望的理想社会——人民当家作主,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最多,而农民却是生活最艰苦的,农民渴望自身地位的变化,但却没有领导者。西方工业传入中国的不光是技术,而且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却是最有组织力的阶级,工农结合共同将马克思主义传遍了全中国。
马克思主义最成功的一次运用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武装割据”思想,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略,最终中国共产党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运用是召开了成功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开始重新恢复了生机,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一种思想的对与错,要以实践来检验,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我想用中国的强大来回答,是最无可辩驳的!
第3篇:中国历史文选
史部概述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春秋” 《隋书·经籍志》“史部”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
正史·纪传体
本纪-帝王的编年传记 12
纪
表
-编年大事记 10
表
书
-制度与文化的专题史 8
志
世家
-重要诸侯的传记 30
传
列传
-各类人物传记 70 《史记》
数量(130卷)
《汉书》
数量(100卷)
纪传体的特点:
1、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述史,首创于司马迁《史记》;
2、体大思精,包容百科知识。
《汉书》概说
1、《汉书》的成书过程 《史记后传》(班彪,65篇)《汉书》(班固,《世祖本纪》+28篇列传、载记)《汉书》八表、天文志(班昭、马续)
2、《汉书》的体例、内容
卷数、体例: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凡100卷。·时间:汉高祖元年(前206)——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
3、《汉书》
第4篇:《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历史》中的六册,其中一篇“宁可对不起天下人”是我印象深刻。主要讲了汉武帝去世后汉献帝继位,因国家大乱汉献帝无能治理不了国家,自己都没吃没喝的,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曹操看见后帮助并且保护汉献帝,让他安稳的住在自己的国家里,住在宫殿楼宇里,让他吃好的东西。可曹操却带领兵队去征战四方,占领了大西北,他心怀远大的梦想想要统一国家,不受打仗的战乱影响,让人们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觉得曹操是一个勇敢、有追求,能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人,他以前也是一个读书人,凭自己的.本事从一名读书人变成一名战士,从战士变成将军,我非常佩服他。他说过别人要对的起他,他可以对不起别人。从这句话中似乎觉得他是个坏人,但实际上在乱世中,这是一种生存方式,实际他是个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一个希望和平,希望没有
第5篇:中国历史常识
1.被史学界称作“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D)
A.清末新政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鸦片战争
2.规定中国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归英属香港界内”的条约是(D)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3.1895年,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救亡”口号的是(A)
A.严复 B.孙中山 C.梁启超 D.康有为
4.1899年11月,强租广州湾,把云南、两广划为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B)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日本
5.天京事变后,率部出走的太平天国领导成员是(B)
A.李秀成 B.石达开 C.杨秀清 D.韦昌辉
6.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的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是(C)
A.同文馆 B.江南制造总局 C.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D.外务部
7.张之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