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孟浩然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孟浩然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孟浩然以本人为原型,经过艺术概括,成功地创造出一个“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诗增添了风采。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经历比较简单,四十岁前在家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乡,东游吴越。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曾请孟浩然入其幕府,第二年春天,孟因病辞去幕府的职务,返回故乡。他是唐代大量写山水的第一诗人,他的诗主要反映了他的隐居生活情趣,或摹写了旅途的风光景物。他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众里罗秋斐”的盛唐诗坛,他以疏朗、清淡的笔墨,描绘着清幽恬淡的山水田园、游历隐居生活,缺赢得了同代与后世许多著名学者的激赏。孟浩然的故乡襄阳城对其诗有重大影响。襄阳城在汉水弯处,汉水绕其东、北二面。城北临江而无山,城南九十里内侧有岘山、卧龙山、白马山等。岘山上有晋羊祜碑及词。
一、自然景物的熏陶,于观赏自然中获得一种审美感悟。
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习家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习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二、在孟诗众多的艺术魅力中,“清”是孟诗主要艺术特色之一。
明人陆时雍说,浩然诗“语气清凉,诵之如泉流而上,风来松下之音。”清人翁方纲也赞美:“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李白称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在孟浩然诗中提到“清芬”后来,白居易过襄阳,也曾感叹道:“清风无继人,日暮空襄阳。”“清”确实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三、孟诗的又一艺术特色,影响更为深远,那便是独特风格的“淡”。
孟浩然诗作,力求平淡潇洒,对于初唐的华美藻饰,这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追求。孟诗之淡以很高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很高的造诣,因此获得了许多是人的赞美。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杜甫说孟浩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绝谢”。(《遗心五首》)都给了孟浩然诗以很高的评价。最能看到孟诗“淡”的审美特点的.要数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他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中,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孟诗“淡到会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孟诗的“淡”是“清艳”、“清超”的至清至淡。闻一多先生以诗人的艺术直觉以及诗的语言,传达出人们心领之而口不能言的孟浩然的特点及魅力。
概括地说,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活体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磬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腾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坐在磬石之上,心情是悠闲的,而水之清更可以影响到心情的恬淡与悠闲,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鱼与猿的心情似乎也是悠闲的。然后又不禁想起了郑交浦遇仙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得的外界景物也是清淡的,两者是那么和谐,无怪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这就是说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他的为人也是“淡”的,正是诗如其人。
在孟诗的众多艺术特色中,孟诗虽已清淡为多,但也不乏雄伟壮观的。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中写钱塘江潮声“百里闻雷震”,写钱塘江潮水“惊涛来如雪”,与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同样气势不凡。
孟诗以“清”、“淡”的艺术特色给诗坛带来新的局面。孟浩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将言行以诗的形式出现,赢得了古往今来众多诗人的嘉赏。但美中不足的是,孟诗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孟诗以山水田园为主,描述了自己的田园隐居生活,但很少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背景等等,这就是其诗的局限性所在。总之,孟浩然在初盛唐诗风转变时期,赶上诗歌艺术酝酿新变化的时期,脱颖而出。他是“盛唐”时期的卓越诗人,也是对后代山水田园有广泛影像响的巨匠。
第2篇:孟浩然诗歌艺术特色
孟浩然诗歌艺术特色
孟浩然的故乡襄阳城对其诗有重大影响。孟浩然以本人为原型,经过艺术概括,成功地创造出一个“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诗增添了风采。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经历比较简单,四十岁前在家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乡,东游吴越。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曾请孟浩然入其幕府,第二年春天,孟因病辞去幕府的职务,返回故乡。他是唐代大量写山水的第一诗人,他的诗主要反映了他的隐居生活情趣,或摹写了旅途的风光景物。他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众里罗秋斐”的盛唐诗坛,他以疏朗、清淡的笔墨,描绘着清幽恬淡的山水田园、游历隐居生活,缺赢得了同代与后世许多著名学者的激赏。孟浩然的故乡襄阳城对其诗有重大影响。襄阳城在汉水弯处,汉水绕其东、北二面。城北临江而无山,城南九十里内侧有岘山、卧龙山、白马山等。岘山上有晋羊祜碑及词。
一、自然景物的熏陶,于观赏自然中获得一种审美感悟。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习家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习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二、在孟诗众多的艺术魅力中,“清”是孟诗主要艺术特色之一。明人陆时雍说,浩然诗“语气清凉,诵之如泉流而上,风来松下之音。”清人翁方纲也赞美:“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李白称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在孟浩然诗中提到“清芬”后来,白居易过襄阳,也曾感叹道:“清风无继人,日暮空襄阳。”“清”确实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三、孟诗的又一艺术特色,影响更为深远,那便是独特风格的“淡”。孟浩然诗作,力求平淡潇洒,对于初唐的华美藻饰,这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追求。孟诗之淡以很高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很高的造诣,因此获得了许多是人的赞美。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杜甫说孟浩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绝谢”。(《遗心五首》)都给了孟浩然诗以很高的评价。最能看到孟诗“淡”的审美特点的要数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他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中,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孟诗“淡到会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孟诗的“淡”是“清艳”、“清超”的至清至淡。闻一多先生以诗人的艺术直觉以及诗的语言,传达出人们心领之而口不能言的孟浩然的特点及魅力。
概括地说,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活体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磬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腾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坐在磬石之上,心情是悠闲的,而水之清更可以影响到心情的恬淡与悠闲,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鱼与猿的心情似乎也是悠闲的。然后又不禁想起了郑交浦遇仙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得的外界景物也是清淡的,两者是那么和谐,无怪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这就是说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他的为人也是“淡”的,正是诗如其人。
在孟诗的众多艺术特色中,孟诗虽已清淡为多,但也不乏雄伟壮观的。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中写钱塘江潮声“百里闻雷震”,写钱塘江潮水“惊涛来如雪”,与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同样气势不凡。
孟诗以“清”、“淡”的艺术特色给诗坛带来新的局面。孟浩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将言行以诗的形式出现,赢得了古往今来众多诗人的嘉赏。但美中不足的是,孟诗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孟诗以山水田园为主,描述了自己的田园隐居生活,但很少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背景等等,这就是其诗的局限性所在。总之,孟浩然在初盛唐诗风转变时期,赶上诗歌艺术酝酿新变化的时期,脱颖而出。他是“盛唐”时期的卓越诗人,也是对后代山水田园有广泛影像响的巨匠。
第3篇: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他的诗歌是智慧的结晶、美的结晶、爱的结晶,它诠释了诗人高尚的灵魂,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视死如归。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与性格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
第4篇: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代,我国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浓厚的文学氛围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诗人,脍炙人口的佳作层出不穷。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昏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
第5篇:蜀道难艺术特色分析
蜀道难艺术特色分析
《蜀道难》全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开篇先对蜀道开辟之难进行描绘,通过借用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使诗的意境更加神秘莫测、充满了玄妙和神奇的色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蜀道难艺术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李白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中国诗歌史有着不朽的贡献。他诗风自然、真诚、飘逸、雄浑,毫无矫揉造作,常常借助雄伟瑰丽的意境进行描绘,折射出一种时代背景和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后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李白有着爱憎分明的情感、狂放不羁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风不拘一格,通过惊世骇俗的笔墨,抒发内心无法排遣的忧虑和愤懑,表达了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犹豫、矛盾和抑郁不得志,同时对当时封建的政治统治进行猛烈的抨击。作为
第6篇:将进酒艺术特色分析
将进酒艺术特色分析
将进酒诗作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极富浪漫色彩;豪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却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进酒艺术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处做客,登高饮宴,有感书怀,作《将进酒》。诗作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极富浪漫色彩;豪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却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感情一波三折,酣畅淋漓
这首诗诗人感情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①开头四句写悲。落笔写黄河景象,颇显浩大声势,但流光易逝,其基调是悲;由此联想人生竟如朝暮短促,悲意更浓。②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立即转悲为欢。尽管政治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