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酣战直罗镇的长征历史典故
酣战直罗镇的长征历史典故
酣战直罗镇:诱敌深入,声东击西。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第1、3军团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1月3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并将红15军团编入红1方面军,共约1.1万余人,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酣战直罗镇的长征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酣战直罗镇的长征历史典故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第一、三军团,胜利到达了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
11月3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并将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共约一万一千余人,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然而,蒋介石却并不甘心失败,九月二十六日,他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共”总司令部,指挥陕、甘、宁、青四省的国民党军作战。由于没能拦住红军,他又改了政策。
10月28日,得知红军主力已到达了陕北,蒋介石调整了国民党西北“剿总”的部署。改以五个师的兵力,采取东西对进、南进北堵的作战方针,企图围歼红军部队于洛河以西的地区。
他的`计划,以董英斌部四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而以王以哲部一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
当时,红一方面军刚刚经过长征,只有一万余人。而敌人的东西两路军队,加起来共有三万余人,而且装备十分精良。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敌人上有飞机护航,下有重型机枪和大炮,并且弹药粮草都十分充足。
能否打破敌人的这次进攻,关系到党中央和红军能否在陕北开展工作,建立新的根据地。同时也关系到红军今后的命运。
为了粉碎敌人新一轮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等红军的领导人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消灭沿葫芦河东进的敌人一个师,打破蒋介石东西并进的战略部署。而后再转移兵力,各个消灭。这样可进可退,比较灵活。
10月28日,敌人的西路军第五十七军开始东进,在红军有意退让的情况下,十一月初他们就占领太白镇。但半个多月过去了,敌人在太白镇徘徊(páihuái)不前。
红军领导见敌人不再前进,就想办法调动敌人。命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一部加紧围攻甘泉地区,引敌人前进。消息传到太白镇,敌人果然上当了,第五十七军迅速向东开进。
11月20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人的先头部队第一零九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为了诱敌深入,以一支部队与敌人接触,并节节败退。逐渐将敌人诱入直罗镇,进入了红军预设的战场之内。
20日下午,敌人不知是计,大摇大摆地开进直罗镇。
红军却为这样的结果高兴异常,早就定下了要在21日消灭这股敌人的计划。
当晚,趁着夜色,红军战士将直罗镇围了个水泄不通。敌人毫不知情,还在做着打败红军的春秋大梦。战士们都跃跃欲试,就等指挥员一声令下。
许多战士等不及,连连跑到指挥员面前询问什么时候开战。指挥员看战士们情绪这么高涨,十分高兴。开玩笑说:“同志们,咱们这次围攻可向主席保证过,至少要消灭敌人两个师的兵力,一会儿打起来,可别给我丢脸。”
“放心吧!来两个师消灭两个师,来五个师消灭五个师!”
“就是啊,这种仗咱们又不是没打过,没问题。”
“好,你们有这个信心就行,可别光是嘴上功夫。”
“打上再说,您就瞧好吧!”
指挥员与战士们说说笑笑,战前的紧张气氛一点都没有了。很快,天微微发白了。快天亮了,指挥员看了一下时间,觉得是时候了,站起来高呼一句:“同志们!给我打!”说着先朝直罗镇里开了一枪。
寂静的早上,枪声格外清脆,直罗镇中的国民党官兵,睡地正香呢。听见枪声,都吓得一翻身坐起来,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是在梦中听到了枪声。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红一军团由北向南,断敌人的后路;红十五军团由南向北,防止敌人往东逃跑,一起对敌发起了进攻。一时间,枪炮声响彻了山谷。
敌人从睡梦中惊醒后四散奔逃,但在红军的严密包围之下,就是冲不出去。敌人的军队更乱了,战斗都到中午十二点,敌人一零九师大部分都被消灭了,只有师长牛元峰带领五百多残兵逃到镇东南高地上的一个土寨内,固守不出,等待援救。
这个时候,敌人的东西两路援军都已到了直罗镇周围,已经离得很近了。而牛元峰所率领的残兵占据了有利地势,固守不出。红军进攻了许多次都不成功。几位首长商量了一下,决定对这一部分敌人采劝围而不攻”的策略,先集中主要兵力准备打援军。
红一方面军留了一小部分围住牛元峰残部,主力部队则向西进军,去打退来增援的敌人第一零六师和第一一一师。与这两个师的敌人相遇后,红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这两个师被红军的气势吓住,打到二十三日就且战且退,沿葫芦河西岸退走了。
红军乘胜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消灭了敌人的一个团。
另一路来支援的敌军听闻西路敌军打了败仗,已经逃走了,也不敢恋战,沿原路退回了太白镇。
与此同时,被围困在直罗镇东南的土寨中的一零九师残部,眼见援兵无望,就于23日半夜,兵分几路,想要突围出去。第二天清晨,红十五军团发现敌人逃跑后,跟踪追击,于24日上午,将残余敌人全部消灭了。敌人的师长牛元峰被当场击毙。
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蒋介石妄图把红军一网打尽的计划,又一次破产了。国民党军队灰头土脸,红军战士们却兴高采烈。
这次战役一共消灭敌人一个师和一个团,俘虏了敌人五千多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又一次“围剿”。
毛泽东在评价这次战役的影响时指出:“直罗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是的,从今以后,红军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并不断地巩固在陕北的根据地。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二万五千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从挫折中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第2篇:妇女独立团的长征历史典故
妇女独立团的长征历史典故
在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红四方面军的妇女独立团,就更加令人关注,受到重视。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妇女独立团的长征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妇女独立团的长征历史典故
这些从小就饱受磨难的红军女战士,像每一个男战士一样,把革命当成了活着的唯一目的。她们的吃苦耐劳和不畏生死,与红军中的任何一支作战部队相比,都毫不逊(xùn)色。
一九三四年,妇女独立团,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在红军川陕根据地成立了。在当时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哪支军队拥有如此众多的女战士。
这些女战士,大多来自川北大巴山中的贫苦人家。从小生活就十分贫困。都是早早就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养成了她们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习惯。
有许多女战士在还不满十岁的时候,就被活不下去的父母卖掉了。在别人家饱受打骂,没过一天好日子。
红军到达大巴山区后,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实行男女平等的政策。这些女孩子得到了解放,过上了自由、自主的劳动生活,于是她们开始向往革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拯(zhěnɡ)救更多的受难姐妹。
就这样,越是敌人向苏区进攻得猛烈的时候,报名参加红军的贫苦女孩子就越多。是红军的政策让她们生活得有自信,有尊严,她们一定要保护苏区。
成立的那天,正是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边根据地,向西转移的途中,一千多名女同志,一下子变成参与打仗的战士了,女红军们欢欣鼓舞,蹦蹦跳跳。
成立的初期,她们是一个独立团,但随着妇女同志革命热情的高涨,独立团的战士越来越多,一度超过了三千人,曾经扩编为一个妇女独立师。
发军装,发武器,还给每人发一个带着红五星的大斗笠,就是长发都要剪短,这是上级的命令。女孩子都爱美,有些女同志舍不得了。
“打仗就打仗,为啥要剪头发?”
“是啊,留着头发还不能杀敌人了?”
妇女独立团的干部见大家叽叽喳喳的,就给大家讲道理:“咱们是来参军打仗的`,不是来比美的。头发谁没有?重要的是看战斗力强不强。咱们剪短了头发,路上行军方便,打起敌人来也利索!”
女同志们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就按上级的命令剪了短发。
部队给每人发了一支枪,个子高的就扛长枪,矮一些的就扛短枪。为了让这些女兵上战场不至于慌张,上级命令她们按正规军队的标准训练。
一边训练,一边行进。红四方面军运粮、抬担架、上阵杀敌……到处都可以看见年轻的女红军忙碌的身影。
为了把自己训练得和男战士一样勇猛,妇女独立团训练得比任何人都要刻苦。她们处处不落人后。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她们组成战场运输队:有的背着四支枪和一箱子弹,有的背着上百斤的粮食和盐巴,在陡峭的山林中跋山涉水,从不停歇。
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参加了红军,就一心一意战斗,她们就这样负重前进,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她们奔跑在战火和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每到一个营地,她们都要在冰冷的溪流里,昼夜不停地洗带血的绷带和伤员的军衣,她们的双手由于冰冻和操劳,布满了像小孩嘴巴一样的口子,常常流血不止。
就这样,她们还是整天唱唱跳跳的,一有空就给战士们表演节目,驱散他们的疲劳。许多战士都夸赞她们,能文能武。是啊,在真正的战场上,她们的表现更是出色。
当队伍来到川康交界的理县时,妇女独立团打了个大胜仗,让全体红军战士对她们刮目相看了。
理县是汉族人和藏族人杂居的地方,民族状况很复杂。独立团到了那里就扎好营地,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到县城里去宣传。她们不停地喊话,贴标语,宣传红军的政策的同时,还不忘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
百姓们看着这一群穿着军装,扛着枪的女人,感到十分奇怪。好多老人见她们挺和善,不打骂百姓,就大着胆子问:“你们这些个女子,怎么也拿刀弄枪的?”
“大娘,红军的政策是男女平等,我们女子,怎么就不能当兵啦?”一个妇女团的干部笑呵呵地说。
“是啊,我还杀过好几个白狗子呢!”一个正在贴标语的女战士跳过来说。
“行啊!姑娘!”大娘没说什么,一边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妇女同志们都很勤劳,她们一边开展工作,一边了解村镇中的情况。好多女战士给百姓家里帮忙,受到百姓们热情的欢迎。很快,她们就和当地人混熟了。许多百姓主动给她们提供消息,让女同志们非常高兴。
在离市镇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喇嘛寺院。国民党兵来到这里,把寺院霸占了,作为临时的“官府衙门”。藏族的百姓不能到寺庙去拜佛,而且不分汉藏,所有百姓都要给那里交粮交物,还时不时地去做苦力。老百姓们怨声载道,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寺院中的国民党兵把自己当成了**,让百姓们送粮时,在一公里以外就得跪下,用膝盖“走”进寺中。许多身体虚弱的百姓还没走到,就累死在半路了。
女战士们听了怒火中烧,大家商量一下,都想替百姓们出出这口气,让这些鱼肉乡民的敌人长点记性。
“团长,我们不能看着乡亲们受苦。”
“是啊,百姓们自己都吃不饱饭,还得供奉着这个‘皇帝’!”
团长仔细思考了一下,下定决心教训教训这些敌人。
她派出了两个机灵能干的女战士,把敌人的情况摸清。
原来寺庙修在半山腰,院墙高大厚实,易守难攻。这股敌人就躲在这里,从百姓们那里收取粮草、盐巴,真是过着土皇帝的生活。
侦察员回来后,大家更加气愤,都想立刻去消灭这股敌人。还是团长和副团长制止了大家,冷静地想好了对策。
当天夜里,月亮躲在云层后面,四下里一片漆黑,通往寺院的路上,女战士们拿着从村民手中借来的工具,一声不响地挖着土。山野里一片寂静,除了“沙沙”的挖土声,什么声音也没有。
战士们干得热火朝天,连平时怕黑的几个小战士,都忘记了黑暗,脑中只想着消灭敌人,为百姓除害。第二天清晨,战壕挖到了寺庙周围,女战士们早就伏在战壕中,静静地观察着寺庙中的动静了。
平日早早打开的庙门依然紧闭,平日里嘻嘻哈哈的笑声也听不见了。团长断定,敌人已发现了妇女团,他们仗着粮草充足,想在这里耗着,等红军退去,或者援兵到来。有几位同志当时就要往上冲,团长拦住了她们。
不能让敌人得逞,妇女团的同志门开会商议。
“敌人对红军闻风丧胆,所以才不敢出来,想等援兵。所以我们不能等了。”一个急脾气的女战士首先发言。
“不行,现在是白天,进攻对我们不利。”
“而且白天敌人容易发现我们是女人。就不怕了。”
团长见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就说:
“我们等到晚上再进攻,进攻时大家不要喊,这样敌人就看不出我们的身份。再派一队从山顶上过去,在敌人的后面进攻,让他们着急,就会自己乱了。”
“这个计策好!给他来一个两面夹击。”
主意已定,团长安排了具体工作,大家就静静地等着夜晚的到来。
夜幕终于降临了,女战士们个个跃跃欲试。黑暗的天幕,半个月亮斜挂着,稀疏的星星在闪烁着。夜雾袭来,夜晚更添凉意,朦胧的月光下,可以看得见不远处的围墙。
团长一声令下,全面进攻开始了。大家都不出声,用身上背的手榴弹猛打,一声声爆炸声在寺院里传出来。
不一会儿,敌人从寺院里冲了出来。红军的火力更猛了,敌人的尸体一炸一大片。这时,迂回到山上的那支女红军也赶到了,敌人一看腹背受敌,连滚带爬地退回了寺庙。
“冲啊!不要让敌人跑了!”
冲锋号吹响了,团长拼尽全力地喊出来,妇女团把寺庙牢牢地包围起来,继续猛攻。敌人十分狡猾,就是不出来。战斗一直进行到第二天中午,妇女团长战士们不停的投手榴弹,不一会儿,寺院里冒起了黑烟:敌人的仓库被一颗手榴弹引着了。
这下子红军战士们可来了劲儿,她们抱起大木桩,“一、二、三!”一用力,紧闭的大门被撞开了,战士们像潮水一样冲了进去,彻底消灭了敌人。
紧接着,女战士们又忙着救火,把剩下的粮食和盐巴分给当地的乡民,自己也缴获了好多枪支弹药。
这一次旗开得胜,让妇女独立团名声大振,也增加了战士们的对敌经验。同志们的气势更加高昂,面对敌人时更加英勇向前了。
当需要冲上战场与敌人搏斗的时候,女战士们个个奋勇争先,不畏生死。打过几场硬仗之后,原来看不起她们的敌人,害怕到只要在丛林中看见一片红色,就胆战心惊。因为女战士们的枪上、刀柄上全都系着红布穗子。
爱美的她们,在有限的条件下打扮自己,队伍集合的时候,妇女团的同志们头上的大斗笠上,画着五颗鲜红的星星,脚下的草鞋上系着红绒球,那时候,无论是红军战士还是穷苦百姓,都为她们喝彩!
妇女独立团是军队中的花朵,但她们不是养在温室中的花,而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钢铁之花。
第3篇: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20世纪30年代震惊中国和世界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今天小编就来分享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希望读者喜欢。
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