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化的教案
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化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总理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总理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 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通商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
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清朝设立的总理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之所以是本课重点,是因为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抵抗外来侵略变为妥协和好,并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导致此后清政府在处理对外事物时,不惜以割地赔款、出卖主权来求得与列强和解,这使中国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慈禧的掌权与恋权也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总理衙门”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管辖范围等,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理解辛酉政变产生的影响。
难点分析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合作 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认识到只能通过扶植清政府,才能保护其业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并获得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以摇摇欲坠,由于阶级本性所决定,它必然选择依靠侵略者,镇压革命,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由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些困难。
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回答“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等问题,和讨论“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理解中外反对势力相勾结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提出本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回答或大家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就学生未涉及到的问题提问,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章 第一节 清朝政局的变化
重点:总理衙门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难点: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出现
教学过程():
利用ppt文件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通商战争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导入新课。
向学生提出其在自学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动,为何要变,变化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学,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整理出本学习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本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
“清朝政局的变化为什么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通商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不设立外交机构?”、“列强和慈禧为什么都要重用奕訢?”等问题。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根据本课内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类,按照课文内容的编排顺序逐一解决。并穿插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提出问题:
“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清朝为什么改变倚重满族官员的既定方针开始重用汉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汉族官员主要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以下面的知识结构图来小结本课内容:
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提问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的讲解和适当提问,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一节 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二、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辛酉政变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第2篇: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教案
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教案
历史清朝政局的变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上海会防局成立;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总理衙门、“借师助剿”等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清政府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下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
(2)通过对清朝政局变动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判断事物的结果、影响必须从较长的历史阶段进行考查分析。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清朝政局变动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让学生学习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理衙门、辛酉政变的史料,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料处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清朝政局变动是本课的重点。全课要抓住它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理解“变动”二字的含义。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战争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内和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改变了对外国列强虚骄排斥的态度,开始承认在技术方面不如西方,政策上也由勉强抵抗转变为相互勾结;在满汉地主联合统治的权力结构中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显著上升。上述这些调整,主要表现在总理衙门的设立,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控制清朝政权;清政府开始通过“借师助剿”,与侵略者勾结,地方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2.难点分析:对总理衙门如何评价是本书的一个难点,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作用,理解它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总理衙门设立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外交事务日益增多,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外交活动。西方列强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定后,为了更好控制清政府,要求遣使驻京直接与清政策交往。清政府为应付这一局面,正式建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从1861年设置到1901年改组为外务部,存在四十年之久,其职权范围,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通商、交通等各方面内容。这个机构的设立,其被殖民势力控制并为其服务的特点,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可以说是清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第3篇: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优秀教案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两次英中战争也使清王朝在政治、经济上元气大伤。但清王朝恰像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第二次英中战争后,为了适应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对人民革命的镇压,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的政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表面现象上看,第一,中央出现了一个半殖民地化的机构—一总理衙门;第二,慈禧太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第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这些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次颇有声势的变化——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洋务派做的一场“强国梦”,虽说“好梦”终“难圆”,但中国人民不正是从这一次次破灭的“梦”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救中国的真理吗?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总理衙门的成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第4篇:清朝历史年表
清朝历史年表
清 ﹙女真●满﹚﹙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 公元1559年,出生
公元1577年,开始了他六年的游历生涯
公元1584年,祖父与父亲被明军杀害, 努尔哈赤继建州左卫都指挥史 公元1586年,击败叶赫等九部联军。公元1587年,建赫图阿拉城
公元1593年,统一了建州女真,又把目标盯向海西女真
公元1601年,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从而建立八旗 公元1607年,灭辉发 公元1611年,灭扈伦
公元1616年,称帝,建国,国号金,年号天命
公元1618年,宣读告天“七大恨”,誓师伐明,并在萨尔浒大败明军
公元1619年,灭叶赫,统一海西女真,在此期间内也统一了东海女真,完成了统一所有女真部落的大业.公元1621年,发动辽沈之战
公元
第5篇: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历史故事(共6篇)由网友 “從天空到人間” 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清朝历史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篇1:清朝历史故事
努尔哈赤的妻子到底有多少?搞不清楚,从文献记载来说,他有十六个妻子,《清史稿·后妃传》说是有十四个妻子。我们查了一下,实际上根据文献的记载,他有十六个妻子,这十六个女人,同宫廷斗争密切相关的有五位:
一,佟佳氏,名哈哈纳扎青。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原配夫妻,佟佳氏是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努尔哈赤他19岁分家,这个时候就和佟佳氏结婚,时间是万历五年,1577年。结婚以后就生了一个女儿叫东果格格,后来嫁给开国五大臣之一何和礼,之后就生了长子叫褚英,随后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叫代善,代善出生的时间是万历,1583年,比他大哥小3岁。佟佳氏自己没有卷入宫廷斗争,但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完全卷到宫廷斗
第6篇:清朝历史故事
历史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小时候,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很多人都会记忆犹新。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清朝历史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朝历史故事篇1
清顺治定鼎北京伊始,首重吏治,从严整治明末以来的吏治贪腐,摄政王多尔衮有一句名言:“贪官必诛,何必论赃多少!”康熙朝大治天下,也把吏治摆在了首位,宣布:“惟以察吏安民为要务。”这样的为政特点与时代政治,造就了绝非偶然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独赴危境,他仅一驴相伴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18年,45岁的他任广西罗城县知县。从其家乡到任职地,有6千里之遥,罗城地处万山丛中,一年四季毒瘴迷天,又屡经战火,城郭无存,百姓外逃,豺狼虎豹白昼肆行。这里瑶、壮等族杂居,好斗,攻杀不已。友人、亲戚视罗城为危地,多劝阻免行。于成龙感慨长叹:“惟国家所
第7篇:清朝基本历史概况
现在清宫剧特别多,但是很多电视就不尊重历史事实,扭曲了很多历史事件,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清朝的基本历史概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的祖先是女真族。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