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12 07:14: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空城计教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空城计

教例一:

一、课前谈话

教师提问:1、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均知道答案)

2、《三国演义》看过吗?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3、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什么?

生答:《空城计》

4、先打开书看一下,有没有预习?

(问题可以更简洁更明确一些。比如由最生动的情节导入以吸引学生,再引出你认为最了不起的人物,然而由诸葛亮最了不起的事迹,从而引出空城计这个情节。)

二、教师范读

1、学生听读,找出不懂之处。

2、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由于紧张,教师没提示学生思考的范围和角度)

正音:鹤氅chang 纶巾guan

三、定目标

师: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1:诸葛亮很聪明,利用了司马懿的疑心。

生2:军事上知彼知己很重要。

师:因此,我们重点来讨论人--诸葛亮。

学生分组品读、讨论。(时间约为五分钟)

(先看书,再思考,后讨论,这种方法较好,但教师放手太早,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初一学生恐难以自行组织。建议:教师的要求应更加明确,指令要分步骤。另外,讨论的问题教师应事先设计,不能全凭学生自由讨论。课堂允许非预设的成分,但学生的水平教师应有所了解,初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教师应该明确。当学生所提问题过于琐碎或肤浅里,教师有义务把讨论引向深入。失去教师的调控,讨论质量难以保证。例如:诸葛亮的外形、施计过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异同、诸葛亮为什么要冒险使计、空城计能再使一次吗?)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诸葛亮沉着冷静。

生2:他机智、神机妙算

生3:我认为诸葛亮很有威信。(该生神情自信、说话中气十足,显得胸有成竹。只可惜教师没注意到。建议:遇到学生创造性回答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并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生4:他很谨慎。

[学生思路打开了,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但教师却显得有些慌乱,尤其是个别学生表达不清时,他便自己接过话头代学生说了。建议:此时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胆让他们说去。学学崔永元和王志?]

生5:诸葛亮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生6:诸葛亮很冒险,有可能害了己方。

教师: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吸引你?

学生认为“蜂拥”一词用得妙。(由于担心时间不够,语言品味一带而过)

四、批判性认识

教师:鲁迅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你怎么看待呢?

(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也可惜由于临近下课而没有展开讨论。)

教例二: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相关情节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哪些情节与这里相关联?

--失街亭

此时的诸葛亮有多少兵马?

--兵力悬殊。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四、读课文划出有关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

读一读有关句子,看它们是怎样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的?

五、看电视剧片断。想一想:如果你是导演,你会不会这样拍?你有没有其他想法?

学生观看录像约十五分钟。之后,就剧情和剧中人讨论:

1、片中诸葛亮的神态?

生答:片中是“紧皱眉头”,而文中是“笑容可掬”。

师追问:“笑容可掬”反映他此时心情如何?(答:很有把握)

2、放羊和洒扫有什么共同作用?

3、书中几次提到诸葛亮的“笑”?

三处。

师:你觉得书上写得好还是电视拍得好?讨论一下:

生1:擦汗的动作设计得好。说明诸葛亮自知是险计,后来看敌人中计,如释重负,擦了一把吓出来的冷汗。

师:诸葛亮使空城计是不是铤而走险?请从原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说明理由。

生答:由于电视剧的影响,学生未能将注意力转移到文本中去,所以此问题答不上来。

师:如果带兵的是司马昭,诸葛亮使不使空城计?他自己知道是险计,为什么还使?

(题目过难,学生泛泛而谈,没答到点子上)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懿刚愎自用、多疑?

生:汝辈岂知

六、作业:

你认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司马懿又是个什么样的人?众官在这里是否很多余?为什么不多余?

第2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课前60秒欣赏多媒体放映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肖像:诸葛亮、刘备、曹操、司马懿、周瑜、孙权等,领略人物风貌,激发学生欣赏古代英雄豪杰的意趣。

学生交流预习作业--“我所了解的《空城计》”,感知《空城计》的背景。

2、导入:同学们,《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注:动画片《三国演义》介绍词: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毛主席曾说过:“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3、学生自渎课文,找出主要人物,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标志,理清情节发展的步骤。

4、多媒体引路,复述故事情节。

(1)课件出示《空城计》有关图片,(在G盘“动画欣赏”)同时请学生复述课文。

(2)复述后,学生评议复述效果。培养学生评价判断能力,提高课堂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

5、多层面赏析

点拨:所谓多层面赏析,就是从不同的层面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给你印象最深或最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内容,这“不同的层面”可以从人物活动、情节、环境特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来理解本文内容,力求得到自己独特的见解。训练学生多角度挖掘内涵,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讨论,发言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从情节看,本文展现的是诸葛亮巧施“空城”妙计,智胜司马懿大军的故事,给人以惊险万分、悬念迭起之感。

从人物看,诸葛亮的临危不惊、指挥若定的气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正是“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关键。

从表达效果看,司马懿的失误判断恰好和孔明的饿将计就计、铤而走险而大获成功形成鲜明对比,本文的艺术魅力让人折服。

二、评析人物

1、分析性格: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性格的探究。引导学生找出具体描写诸葛亮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体会其性格特点,集中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是怎样刻画诸葛亮的?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的?

提示:通过“大开四门”、“吾自有计”等语言描写,表现他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统帅风采;通过“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动作描写表现他沉着果敢的指挥者素质。诸葛亮是一个处乱不惊、足智多谋的军事指挥家形象。

(2)想象情景:诸葛亮在城楼焚香操琴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想象一下,说出他当时的心里活动。

提示:诸葛亮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相信能够用此计破敌,就是要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城越空,越能让司马懿起疑心,越不敢擅闯入城。

(3)刻画诸葛亮这一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通过描写诸葛亮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智设“空城计退敌”,塑造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形象,同时也说明善于驾驭战争的变化,可以使战争的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学生归纳本文的主题:以诸葛亮面对强敌而处变不惊,设下计策,使司马懿退兵的故事,刻画了诸葛亮随机应变、足智多谋的形象。

(4)司马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刻画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

提示:从“笑而不信”、“看毕大疑”、司马父子对话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狡诈谨慎、刚愎自用的人。写司马懿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高超智慧。用司马懿与诸葛亮进行对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归纳本文的写法:对比映衬。

(5)想象情景:“懿看毕大疑”,他疑的是什么?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提示:这怎么是一座空城?难道城中有埋伏?我与诸葛亮交战多年,非常了解他的用兵之道,他是不会冒这个空城之险的,我须退兵才是上策。

三、品味语言

1、揣摩。学生找出文中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其作用。

提示:“皆尽失色”:表现众官面对险境吓得脸色大变,写尽慌张惊恐之态,渲染危急气氛,更为后文诸葛亮的镇定施计、从容指挥作映衬。

“吾自有计”:这是诸葛亮为安抚军心而说的话,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姿态。

2、精读。扣“简洁明快,通俗不失典雅”的语言特点,朗读相应的语句。

(1)第2段

(2)第3段

3、联想。由诸葛亮布置空城计使战争劣势转化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你能联想到相关的成语或诗句吗?

提示:“置之死地而后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课堂结语

同学们,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才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本文不仅能让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还能获得智慧的启迪。这和作者波澜曲折、富于变化、摇曳多姿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他塑造的谋臣武将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幕,其中尤以诸葛亮最为出色。在历史上,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的自豪。

【板书设计】

一、整体感知

二、评析人物

诸葛亮:出乱不惊、指挥若定、足智多谋

司马懿:狡诈、多疑、自负

三、品位语言:简洁、通俗、富有表现力

第3篇:《空城计》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 林玮鹏

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城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研究内容:

三步阅读教学法是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共享成果的学习方式,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初读课文,学习认识基础知识,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三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该项实验,改变语文教学枯燥无味的现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观摩课研究思想: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近二十年,从中认识到:学习语文没有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它有典型的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本设计以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品评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并体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下面给大家分享《空城计》教学设计,欢迎《空城计》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2.诸葛亮、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学习掌握描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

三步阅读教学

一、学习活动

(一)课堂引语

东汉末年,皇帝名存实亡,众多诸侯争霸天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曹睿中计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2、空城计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的处世之道。教学重点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难点

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以及施计成功的原因。教学方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2、简介《三国演义》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9、空城计》教学设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 王雪飞

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空城计》这篇课文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而且具有思维学习的价值。诸葛亮为什么要设空城计?怎样设置空城计?空城计最后的效果如何?这一个又一个问题时刻牵动着学生的思维,考验着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因此,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听、说、读、思的实践过程中,使语言与智慧同构共生。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

3、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的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创境揭题

1、导语

师:同学们,在语文乐园

(一)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国的歇后语,老师想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好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空城计教例一: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空城计教例一: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