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英国饮食文化介绍论文范文
英国饮食文化介绍论文范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国饮食文化介绍论文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1、导言
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的确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2、饮食文化概述
2.1饮食文化的概念
饮食,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食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饮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饮食原料的加工生产;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对文化的理解,中外比较一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大文化观点。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广泛和侧重精神方面两个主要特点。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与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遍广泛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知识界普遍认同的理解,饮食文化学术概念的涵义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食生产、食生活和食事象是人类食事活动的三个基本的物质性基点,正是这三个基本的物质基点决定了某一具体人群或民族饮食文化的坚实架构;而食思想、食惯制是人类食事活动精神领域的习俗、传统、心理、思想等范畴,组成它的血肉。显然,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理解。它可以简略成如下表述: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事象、精神、规律的集合。
2.2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地域特点
2.2.1饮食文化的形成
俗语说道,民以食为天,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人,饮食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在摆脱了原始社会下生产力低下,人们以求温饱而忽略饮食本身的时期,饮食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讨论的话题;文化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但是又时时刻刻存在着的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文化的形成必然受到特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地域特点,以及文化自身内的其他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形成,而非孤立的脱离现实的自成一派。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阶段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时期: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之后进入到燧人氏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吃熟食,从此进入石烹时代,这也算得上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开端。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在伏羲氏时期: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人们开始自己养殖捕鱼来获取食物。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是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谷子,作为主食,为五种谷物中的最主要食物。
7.汉代:汉代是我国的饮食文化的丰富发展时期,由于与当时的西域之间在饮食的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引入了如番石榴、胡萝卜、核桃等等的水果蔬菜,同时也学习了许多新的烹饪方式如炸油饼。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由此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美味,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相比较以前价格也更实惠。
8.唐宋:唐宋是我国的饮食文化的巅峰时期,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由于清朝时期满族的统治,因此在饮食的结构上又有了满族和蒙族的特点。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此后,中国饮食文化的结构基本形成。
而西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涉及的国家众多,因此从宏观上来说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概括:意大利菜是鼻祖,法国菜是国王,美国菜是新贵。意大利的菜肴源自古罗马帝国宫廷,有着浓郁的文艺复兴时代佛罗伦萨的膳食情韵,素称欧洲大陆烹调之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公元1533年,意大利公主凯瑟琳狄迈狄琪嫁给了法国的王室储君亨瑞二世的时候,带了30位厨艺卓绝的大师,将新的食物与烹饪方法引介至法国。法国将意大利与本国的烹调技艺相互结合,兼容并包,去糟取精,创造出当今最负盛名的西餐代表法国菜。由于意大利向美国移民,加上二次大战及战后美军进驻意大利,意大利菜在美国十分流行,后来经过在美国本土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美国特色的美国菜。
2.2.2饮食文化的地域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特点总体上可以用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来概括。
由于南方气候相对较热,因而蔬菜等产量相对丰富,因而相对于北方吃蔬菜的量相对较多,在食物中的盐分比较足,因而不需要额外的盐来补充,另一方面,南方气候湿热,蒸发量多,因而需要类似于葡萄糖的糖分补充能量,而北方相对不需要。
山西等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易形成结石,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中国的东北部地区等地居民多喜辣,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也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说。因而食辣可以去除体内湿气以及东北地区可以御寒。
西方饮食文化涵盖的国家众多、地域复杂,因而我们从西方饮食的鼻祖意大利来看的话,意大利菜的地域特点主要分为了四个菜系:北意,中意,南意以及小岛菜系,不同的地域其饮食的文化业不尽相同,由于北部盛产稻米,因而以面粉和鸡蛋为主,中部意牛肉等为主,南部更喜欢用橄榄油来进行烹调,小岛以西西里亚为代表,深受阿拉伯影响,食风有别于意大利的其他地区,仍然以海鲜、蔬菜以及各类干面食为主。
3、中国的饮食文化
3.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中国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第二,四季有别。按照季节的变化来调理饮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在我国传统历史上又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相信通过食补能够对人进行医疗。
2.2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派别众多,尤以八大菜系为著,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饮食文化有了不断的继承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为代表的八大菜系,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极具代表性。而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基础上,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独特饮食文化。
4、西方的饮食文化
4.1品种众多,各有特色
西方饮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较长时期内,通过对饮食品的生产、制造、加工、消费、实践等过程中,在饮食方面所创造和积累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相较于其它类型的饮食文化,它具有浓厚的历史特点与体系结构,对现代饮食具有较大的影响。
西方饮食文化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西方饮食品种非常丰富,著名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著名饮品有葡萄酒、咖啡、红酒;
2、西方饮食制作技术非常精湛,制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也重视美食与美名、美食与美器、美食与美境的配合;
3、西方的饮食观念非常独特,同时也非常的科学,包括以讲求独特性为本的饮食观、均衡膳食的营养观。
5、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5.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特别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搭配是否适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5.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同时,中国人的饮食对象具有相当的广泛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的气候、土壤等等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域人的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在两广一代,人们的饮食对象大胆而广泛,许多的饮食对象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5.3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饮食的方式上,中国与西方的国家有许多的不同,这种饮食方式的不同对不同民族在性格上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我国,任何一次的聚餐,无论是出于何种的目的,但是形式上来说,一般只会有一种,那就是大家一起以圆桌围坐,共同享用丰盛的菜肴,同时大家互相夹菜,敬酒,体现了对于互相之间的尊敬,这种形式符合了我们中华民族和谐团圆的人们传统心态,体现了我们中国哲学中讲求的和谐的思想。
西方的饮食文化方式不同于中国,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西方饮食文化上的饮食与洋酒仍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实质上这只是作为陪衬的作用。西方聚会的关键在于交际与联谊,通过与宴会的邻桌成员亲切的交流,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果将西方的聚会的交际与联谊性与舞蹈方式相类比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么来比喻,中式的聚餐就像是在跳集体舞,西方的聚餐就好像是男女之间的交谊舞蹈。
5.4现代社会,两种文化相互渗透
今天,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发展,中西的饮食文化相互渗透交相辉映,一些开在北京的意大利餐馆考虑中国的口味推出了中西融合的特色菜肴,而中国的厨师也学习借鉴西方西餐的理念改良中国的菜肴,这些创造性的革新,必将谱写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6、结论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沟通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互补,共同推动中西饮食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第2篇: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中式美食
关键词:
风味不
一、东方特色、奇特刀工、中华饮食
摘要:中国烹饪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东方魅力,主要表现为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饮食养生为目的的和谐与统一。中国的烹饪艺术是在烹饪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具有实用目的与审美价值紧密相联的特点。如陶制炊器的器形从实用需要设计出发,本意为放置平稳,受热均匀,但却给人以对称、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铜器、铁器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对工艺、性能方面的改进,还包含着追求形式美的意图。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烹饪越来越具有审美性质,直至发展成为实用与审美并重的各种花色造型菜点及丰盛华丽的筵席。中国烹饪艺术虽然受到烹饪原料、烹饪技术、食品实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它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较,却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即融绘画、雕塑、装饰、园林等艺术形式于一体。
一、中国烹饪的独特之处
(一)风味多样
地域广阔的中华民族,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在饮食上就形成了许多各不相同的风味。我国一向以“南米北面”著称,在口味上以在“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别。就地方风味而言,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二)四季有别
我国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种食物原料因时迭出。《周礼》中载有“春鑫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的廉洁,这就是讲味道要应合季节时令。对调味品也要按时伶调配,“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遵循调味、配菜的季节性,冬则味醇浓厚,夏则清淡凉爽。冬多炖焖煨,夏多凉拌冷冻。特别注意按节令排菜单。就水产原料说,春尝刀鱼,夏尝鲥鱼,秋尝蟹,冬尝鲫鱼。各种菜蔬更是四时更替,适时而食。
(三)注重情趣
中国菜肴的名称具有千变万化、避免雷同、雅俗共赏的特点。菜肴名称除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外,还有大量的根据以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着意渲染,引人入胜的寓意。诸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等等,立意新颖,风趣盎然。
(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和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几千年前就很重视“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成各种美味的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的防与治的目的。
二、烹饪刀工文化和特征
中国有数万种菜肴,它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成就中国烹饪为世界三大风味流派之一的根本原因所在。然而菜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刀工。烹饪行业常说:“三分炉子,七分墩子。”成都新东方烹饪老师介绍说,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烹饪刀工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集体性:中国烹饪刀工文化跟其它门类的中华文化相似,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是某个个体的发明创造。在中国烹饪刀工文化中,常用刀工食物形态二粗丝,它是由那个烹饪大师发明的?川菜醋熘鸡的配料琉子背,是那个四川厨师研究出来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由一个群体集体创造出来的,集体智慧是一个异常显著的特点。所以我们在研究古代某个时期出现刀工的某种形态,没有办法具体到是古代的某个中国人创造的。
时代性:中国烹饪刀工文化的食物形态会随着时代背景改变而改变,就象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个时代人们有不同的审美趋向,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与之相适应的食物形态,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形态。原始社会的原始人更趋向于块状食物,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更趋向于丝状食物。时代不同,内涵各异。
科学性:中国烹饪刀工的对象是食物,食物往往要经过加热后才经人食用,既然要传热。那一定有一个最佳的食物形态来适应相应的传热方式,中国烹饪群体从古至今都有意识无意识地在追求这种最优的食物形态。我们现在烹制菜肴所用的各种形体大小在某种意义上说,已无比接近这种方式。中国烹饪刀工科学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同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当今时代,我们很多刀工项目, 比如:四川名菜夫妻肺片、麻辣牛筋的刀工,用机器切肺片、切牛筋比人工手切肺片或者切牛筋效果要好若干倍。闻名世界的北方涮羊肉,其羊肉的刀工,用机器切出来的效果是人工手切的效果无法比拟的。中国烹饪刀工文化的科学性要与同时代
三、中国八大菜系介绍
中国菜肴在流传中分为许多流派,其中为社会所公认的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一)鲁菜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
(二)川菜
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代表菜肴的品种有“怪味鸡块”、“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
(三)闽菜
其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荔枝肉”等。
(四)苏菜
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清炖狮子头”等。
(五)浙菜
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久负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
(六)湘菜
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其著名菜肴品种有 “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七)徽菜
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著名的菜肴品种有 “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无为熏鸭”等。
(八)粤菜
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
四、浅淡中国烹饪成就
(一)开发新食源
除了充分利用现有原料,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外,并继续引进新食料,如牛蛙、驼鸟、袋鼠、芦笋、腰豆、玉米笋、夏威夷果、泰国米、绿花菜等。与此同时,还在开发海底牧场、人工试管造肉、繁殖食用昆虫、提取植物蛋白、利用野生草木、推广强化食品等方面开展科研,成果显著。
(二)炊饮器皿逐步现代化
许多餐厅的厨房设备已大为改观,普遍使用煤气炉、微波炉、炒冰机、紫外线消毒柜、自动洗碗机、不锈钢工作台、自动刀具、新型模具和其他饮食机械设备。因此工作环境清洁、污染减少,劳动强度下降,工作效率提高。
(三)注重营养配膳
现在做菜讲究膳食结构合理和营养平衡,强调三低两高(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纤维素),历史上留下来的大鱼大肉、厚油浓汤食风正在改变。鸡鸭鱼鲜和蔬菜水果利用率提高,破坏营养素和有损健康的技法减少,推出不少营养菜谱、食疗菜谱、健美菜谱、养生菜谱和优育菜谱。
(四)重视造型艺术
食雕、冷拼、围边和热菜装饰技术发展很快,从立意、命名到定型、敷色,都注意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而且还努力运用美学原理,借鉴实用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赋与菜品新的情韵,提高艺术审美价值。同时在餐具上也有很大革新,流行明净的新工艺瓷,使美食、美器相辅相成。
(五)积极进行筵席改革
它从国宴开始,渐及各种礼宴、喜宴、家宴。总的趋向是 “小”(规模与格局)、“精”(菜点数量与质量)、“全”(营养配伍)、“特”(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雅”(讲究卫生,注重礼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现在推出的新式筵席不下1000种,大都具有上述 “五优”的属性。
(六)派遣技师出国,大振中菜雄风
四十八年来,中国烹饪在旅游观光和国际交往中做出巨大贡献。近10年来,每年平均接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游客近3000万人。其中很多人来大陆的目的之一,就是领略中菜的丰采。像在成都举办的西博会,来自德国的五大顶级厨师和川菜的师傅友谊的交谈了厨艺,在享用我国的菜肴后,大赞我国美食的色香味独特。我国还向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数万名烹调技师。这些烹饪专家出国后,有的主持烹饪学校,有的经办中式餐馆,有的参加食品节表演,有的讲学,有的传艺,有的在大使馆或经贸团工作,有的受雇于外国老板,有的与外国同行同台献艺。不少大使风趣地说:“厨师和翻译是我的左膀右臂”。还有些经贸团队的负责人讲:“中菜的雄风使谈判势如破竹。” 参考文献:
1.陈学智,《中国烹饪文化大典》,浙江大学出版社。2.单守庆,《烹饪刀工》,中国商业出版社。3.丽新,《中国八大菜系》,长春出版社。
第3篇:饮食文化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2011-2012(2)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及特点,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邮 箱 课室号及时间 指导教师
日期
我们如何继承及发扬
饮食文化
职称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我们如何继承及发扬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饮食文化一直陪着中华民族走过来风风雨雨,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饮食文化意识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不断发展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元素。这个学期选修了饮食文化,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只是学到一些皮毛,但还是对饮食文化产生深深的敬意。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令我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但是关于继承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却是时代最重要的任务。对此表达一下我的感悟,以及,论述一下我的意见。关键词:饮食文化、
第4篇: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共11篇)由网友 “郑舒敏”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范例
【摘 要】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饮食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跨文化性质以及传播文化的历史性意义。本文以饮食文化翻译的本质为基础,总结在饮食文化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探讨翻译的优化策略,最后归纳出针对这方面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 饮食文化 传播文化 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
第5篇:德国饮食文化介绍
德式西餐
德国以其拥有世界上种类最繁多的香肠而闻名,每餐必有啤酒或白葡萄酒。德国菜的特点是甜食、酸食和奶制品较多,生菜品种多样,酸椰菜烩猪肘、黑啤烩牛肉就是德式的代表菜肴。德国人对饮食并不讲究,喜吃水果、奶酪、香肠、酸椰菜、土豆沙拉等,不求浮华,只求实惠营养,首先发明自助快餐。德国人喜喝啤酒,每年的慕尼黑啤酒节大约要消耗掉100万公升啤酒。
因为要吃得温文而雅,又要讲究情调气氛,所以西餐最适宜小资的情侣们来用餐。一些深圳经营西餐的老板本身就很小资,他们的西餐厅也尽显小资本色。在这样的小资西餐厅里用餐,你可以预先设计———上什么菜、放什么背景音乐、摆什么台布、插什么花束、大屏幕投影仪放一段什么片子;你可以提要求———点上温馨的烛火、留下纪念的照片、让侍者适时为她(他)送上你预先准备好的惊喜礼物……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