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是2009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人间草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间草木》读后感一: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他说:“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小时,上学前,放学后,就爱在乱草丛中钻,有时会不小心,沾惹上那些臭兮兮的臭芝麻,粘在衣服上怎么也挥扫不去,有时竟就带着那身臭气进学堂,好在那时有几个孩子没这样被臭芝麻沾惹过呢,倒也没觉得与众不同。
他说捉天牛,他们也以为天牛头上的触须有一节就有一岁。想其小时,捉到天牛,用绳子系在触须上,我们也是数它的触须有几节就认为它是几岁,如果刚好是十节的话,那是很高兴的事情,我们会很隆重的给它过生日,用很多的青草叶嫩树叶来做生日礼物。天牛是童年时期的好伙伴呢。
他说:“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我有何尝不是呢,清晨在有鸟鸣做背景音乐的梦里醒来,听着熟悉的啄木鸟清脆的“笃笃”声,喜鹊的叽叽喳喳声,其它鸟儿婉转的歌唱声,一天就从此明快起来。尤其是早春时节,当几天连绵的冷雨后,一清早能听见窗外婉转清脆的鸟鸣,就知道窗外肯定是一个阳光的明媚,心情一扫几天的阴霾,仿佛所有的好心情都是鸟鸣所赐,听着就是那般的喜悦。
他说:“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似乎就是我小时逗弄含羞草的一幅白描,舅公家在阳台上养的一盆含羞草,每次去时,就会粘住不走,一遍又一遍用手指轻触柔嫩的叶,看她含羞的低头,不胜的娇羞,竟怔怔。
他说昆明人家喜欢在门头上摆放一盆仙人掌以辟邪。我想起了我家门头上那一盆长得极肥大的仙人掌,倒垂着披挂下来,肥绿的掌叶,猝然开出极灿烂极艳丽的黄花,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一片明黄,给游子一种熨贴的温暖。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来之不易。细一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都指着人的那张嘴,这些也全都出现在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
《人间草木》读后感二:在读《人间草木》之前可谓是对汪曾祺先生毫无所知,如果搜索记忆中姓汪的名人大概只能说出汪精卫来。读罢此书想出两个字最能代表我的感受“用心”和“生活”。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来之不易。细一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都指着人的那张嘴,这些也全都出现在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
以前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里面多是对大自然的歌颂,现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里面多是对生活的感触,纵使是游记也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与人贴的很近不是像纯粹歌颂自然之美的文章那般孤冷。汪曾祺先生对吃是很有造诣的,在文章中有专门的一辑介绍各种各样的吃食,我是个饕餮客什么都是胡乱的扒拉到嘴里,往往是肚子已经填饱而饭菜的味道还毫无所觉。
关于吃,让我回忆的话我第一想起来的便是小时候母亲每天都要煮的面条如果幸运的话还能加上一盘醋溜白菜,再回忆便能想起红烧肉,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很少吃肉,所以现在如果别人问我最喜欢吃什么菜我可能会回答红烧肉的。
如果让我回忆各种吃食的美好滋味我根本就回答不上来,我是对生活不用心的人,所以很多事情在我身边发生了又在我记忆中消失了。散文集中最让我喜欢的是对西南联大的回忆,其中对西南联大老师学生还有抗战间生活状态的回忆让我着迷,由书中我得知为什么那时候的学生比现在的学生要优秀何止千倍万倍,谁能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大半个中国到达昆明仅为了考取西南联大求得学问。
西南联大为什么会在八年的时间里比北京大学三十年时间出的人才都多,原因就是汪曾祺先生说的那句话“自由”。他也在文中说之所以考西南联大是因为那里的学生“潇洒”。
《人间草木》读后感三: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第2篇:《人间草木》读后感
走进自己的人群里(读《人间草木》)
首先要阐述的应该是孤独和寂寞吧。
孤独受力于外界,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寂寞受力于内在,受内心思绪的影响。外界的因素使得你孤独,而内在情绪的变化让你寂寞,孤独像是你徘徊的无边的原野,是你周遭的环境,寂寞则像是内心深处难以见光的黑洞,这正如孤独和寂寞的特质:一个是可见的,一个是不可见的;一个是固体的,在人群中扔出去掷地有声,且会引起共鸣,一个是气体的,在人群中,人们不认真觉察,难以感受。
1807年,当马礼逊告别熟悉的故土——英国来到陌生的国度——中国时,这位不懂汉语的传教士面临了巨大的孤独,在200年后的今天,拂开历史的尘埃,我仿佛依旧能感受到他的孤独。那时候来中国的外国人,与其说大都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不如说是梦想着用鸦片换白银的海盗,此时作为传教士的马礼逊在他们之中显得不合时宜,而马礼逊在离开故土的时候,仿佛已经感受到未来的巨大孤独,“我哭得很厉害。”那是启程后的第一个夜晚,马礼逊在日记写到。
马礼逊的孤独在于他是一个传教士,他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使得他不能同更多的外国人(相对中国来说)一样满足于白银的刺激,在广州的日子里,他请当地人教汉语,只有学会汉语,他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传教的目的,虽然马
礼逊没有成功的达到传教的目的,可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他开办“英华书院”,开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之先河;他又和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馆,首创医药传教的方式。马礼逊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可以说,在孤独中,他完成了那个时代别人意想不到的事,贡献巨大。
对于马礼逊,或许,孤独的环境只是一个开始,当周边的环境急促的压抑着他时,他找到了新的出口。
人的一生,总会有孤独,回首过去,孤独的日子很多,也常常能找到一些朋友相聚,来驱赶孤独,但在相聚中年华消耗,总有“马齿徒增,依然故我”的哀然,孤独的感觉能让人感知和觉察,而由孤独到内心的哀然,再到寂寞的时候,就不能被人感知和觉察了。有时候会在寂寞的时候,快马加鞭,追赶逝去的年华。
孤独的人渴望热闹,而盛大狂欢式的热闹之后留给孤独者的却是无以复加的寂寞。当你徘徊在原野,人群到来的时
候,你看不清周遭的情形,只有当人群散开,才有能力去思考前边的道路,才有能力去前行。如此,要想有力的前行,孤独是常事。
“生活在信仰中,就不会孤独,可是,孤独是无边的。”孤独无边不可战胜,而信仰终究不能舍弃,信仰犹如内心深处的井,孤独的时候,尽可以去挖凿这口井,以便在寂寞的时候,倾听从这口井中汩汩流出的泉水。
“尘世的荣耀,不过如此”,正如马礼逊所说,对热闹的追逐是为了破除孤独的困境,但热闹终归是尘世的圈套,狂欢之后依旧是个体的落寞,对生活的繁华保持警惕,高举着信仰,走进自己的人群里,走进那些被时光沉寂的大师身边,那里有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作家……在那里,他们正在给你挖掘心中的井,在那里,可以听见大师们正在窃窃私语,我们也会获得想要的东西。
经过了浮华的烟云之后,是时候了,做该做的事情,走进自己的人群。
第3篇: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是2009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间草木读后感1
坦率地讲,我看书,多半是带着点附庸风雅的强迫性,一天强迫自己看几章几页,一点点地向前推进,看得吃力,毫无乐趣。
这两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看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说来羞愧,在此之前,我居然对汪老是一无所知的。更没有看过他的文章。得亏朋友推荐,让我今生有缘读到他的文字,真是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汪老写的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事,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景都是我们熟悉的,离我们不远,或者我们就置身其中,让我们感到亲切,也能勾起我们心里那些美好的回忆。
汪老《花园》里写的那些童年趣事里,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童年里的花园比汪老的花园更大(请允许我傻笑一下)。村子周围的自然旷野,
第4篇:《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1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他说:“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小时,上学前,放学后,就爱在乱草丛中钻,有时会不小心,沾惹上那些臭兮兮的臭芝麻,粘在衣服上怎么也挥扫不去,有时竟就带着那身臭气进学堂,好在那时有几个孩子没这样被臭芝麻沾惹过呢,倒也没觉得与众不同。
他说捉天牛,他们也以为天牛头上的触须有一节就有一岁。想其小时,捉到天牛,用绳子系在触须上,我们也是数它的触须有几节就认为它是几岁,如果刚好是十节的话,那是很高兴的事情,我们会很隆重的给它过生日,用很多的青草叶嫩树叶来做生日礼物。天牛是童年时期的好伙伴呢。
他说:“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第5篇:《人间草木》读后感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ttt04”为你整理了“《人间草木》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在人间》读后感 推荐度: 《人间词话》读后感 推荐度:
第6篇: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是2009年5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间草木读后感1
坦率地讲,我看书,多半是带着点附庸风雅的强迫性,一天强迫自己看几章几页,一点点地向前推进,看得吃力,毫无乐趣。
这两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看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说来羞愧,在此之前,我居然对汪老是一无所知的。更没有看过他的文章。得亏朋友推荐,让我今生有缘读到他的文字,真是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汪老写的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事,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景都是我们熟悉的,离我们不远,或者我们就置身其中,让我们感到亲切,也能勾起我们心里那些美好的回忆。
汪老《花园》里写的那些童年趣事里,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童年里的花园比汪老的花园更大(请允许我傻笑一下)。村子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