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08 07:14: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1】塞外沙场黄尘滚滚,自古如此,白骨乱抛于蓬蒿之中。写出了塞外沙场的荒漠、凄凉景象。

【意思2】从古及今,临洮一带莽莽黄河是兵家必 争之地,野草丛中,白骨遍布。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历历如见。诗句流 露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③蓬蒿:指篷草蒿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后四句则宕开一笔,从环境的渲染写到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惨状。想 当年长城曾经发生过一次鏖战,人们都在传说当初参战的.士兵们士气高 涨,奋勇杀敌。可谁知自古以来都是黄尘迷漫,只有那遍地的白骨与野草 凌乱地散落着,好像在诉说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据《新唐书》载,开元二 年(714)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 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 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 大概指的就是这次战争。自古以来,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最大的,不仅给造成人民的大量伤亡,也会导致田地荒芜,民生凋敝,正所谓“白骨露于 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对于唐代战争来说,既有抵御外侮的 正义战争,也存在着“开疆拓土”的非正义战争。而在诗人看来,很多边境 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起因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些统治者的好大喜功。 然而为了君王的颜面,无数的年轻战士却血洒疆场,白骨深埋黄沙。由 此,我们分明可以体味到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统治者的良 药苦口的劝诫。

第2篇:《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塞下曲四首·其二》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0卷第2首。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塞下曲四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1】塞外沙场黄尘滚滚,自古如此,白骨乱抛于蓬蒿之中。写出了塞外沙场的荒漠、凄凉景象。

【意思2】从古及今,临洮一带莽莽黄河是兵家必 争之地,野草丛中,白骨遍布。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历历如见。诗句流 露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

③蓬蒿:指篷草蒿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后四句则宕开一笔,从环境的渲染写到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惨状。想 当年长城曾经发生过一次鏖战,人们都在传说当初参战的士兵们士气高 涨,奋勇杀敌。可谁知自古以来都是黄尘迷漫,只有那遍地的白骨与野草 凌乱地散落着,好像在诉说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据《新唐书》载,开元二 年(714)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 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 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 大概指的就是这次战争。自古以来,战争对百姓的伤害是最大的,不仅给造成人民的大量伤亡,也会导致田地荒芜,民生凋敝,正所谓“白骨露于 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对于唐代战争来说,既有抵御外侮的 正义战争,也存在着“开疆拓土”的非正义战争。而在诗人看来,很多边境 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起因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些统治者的好大喜功。 然而为了君王的颜面,无数的年轻战士却血洒疆场,白骨深埋黄沙。由 此,我们分明可以体味到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统治者的良 药苦口的劝诫。

拓展

作品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作品注释

①饮(yìn)马:给马喝水。

②平沙:广漠的沙原。

③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④昔:全诗校:“一作当。”长:全诗校:“一作龙。”

⑤足:全诗校:“一作漏。一作是。”

⑥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诗末全诗校:“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创作背景

由于王昌龄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为(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对当地的人情风土自然十分了解。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第3篇:《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冬,张建封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张建封当时有《塞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两诗语言精练,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冬,张建封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张建封当时有《塞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两诗语言精练,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古诗鉴赏:塞下曲

古诗鉴赏:塞下曲((共8篇))由网友 “nvleme”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诗鉴赏:塞下曲,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塞下曲-古诗鉴赏

塞下曲-古诗鉴赏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赏析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