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清明随笔高二
清明随笔高二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随笔高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2篇:清明随笔
清明随笔
夜雨却是今日曲,终无眠。曾经模糊的,现而今一切又变的清晰。纵使是碑林,奈何只临摹得几抹笑靥,香烛牵着风已走远了。我在这,您,一定也在这里吧。据说案上这菊,就是人与魂间的灵犀,那请聆听后再告诉我吧,哪怕是要用一切去交换,怎样才能回到过去。
——题记
春天,四月,清明又至。
闲步校园,微风倚着微雪消融的意味,于残桓之上凝眸无语。纤弱的风在春意盎然的四月编织了一份肃穆与庄严,编织了一份古今皆有的怀旧心绪。清明是个让人哀伤的日子,便纵有千般良辰好景亦为虚设。
犹忆得漫天飞雪的光年里,一树寒梅凌于风中,随着雪花舞着曼妙的身姿,不经意间便恍如入了梦境,在无数文人墨者笔下挥就了千载不老的传奇。而今,残梅在季节的交替中已然淡去,惟一抹幽香沁在记忆深处,然而清明时节丝柳悠然中亦有雪蝶曼舞,感慨之余仍为一件乐事。
儿时每年清明节来临,大人们总习惯把前一年清明节插在楼房和储藏室门旁,那几支已经干枯的柳枝轻轻拿掉后,再把从街上新买的几支翠绿的柳枝重新插上。拿下来的这些柳枝,经过一年的日子,早已被风化得水分殆尽,枯槁得像夹在书本里的标本一样,用手一触,上面的叶子和柳眉儿就簌簌地落了下来,看到这些,使人油然对沧桑的岁月,生出一些感慨来。
年年岁岁,门旁新插的柳枝是一样的翠绿;岁岁年年,清明节的仪式也几近相同。在童年的记忆里,每当清明节来临时,在乡下的老家,总要赶在日出之前,在自家的院门和屋门的房檐下插上些新折的柳枝;早饭后,父亲便领着我来到村南那些埋有先人的祖坟地里,先摆上几样供品,然后再让我在坟地的树上噼里啪啦地放上一挂鞭炮后,便开始烧些纸钱。父亲一边祭祀祷告,一边说:这些先祖,就是咱家的根,他们会保佑我们的,年啦节啦,一定要给他们上上坟,烧烧纸,不能忘了他们。那时,我不以为然,窃认为父亲这是迷信,但不敢说出来。祭祀完后,父亲再用随手带来的铁锨,往那一个个坟头上添些新土,告诉我说:这叫圆坟,我却颇不耐心的看着四周长满了的叫不上名字的花草,只觉得新鲜,偶尔也会采得几支。
如果说,天朗气清,阳光明媚的清明是诗意的话;那么,阴雨缠绵,细雨霏霏的清明也有着别样的诗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笔下这个被雨水打湿的清明节,虽然对他来说有些狼狈,也有些落魄,但它却有着跨越千年的美丽,扣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唯美的心弦。雨中那披蓑戴笠的农人,刚刚祭祀过的或者刚要去祭祀的不认识的陌路人,都是泫然欲泣的表情,或者已然红过的眼圈。
然而,清明时节不仅仅是一个令人追思和缅怀的季节,还是一个适宜踏青和郊游的时节。这时候,没有了早春的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也少了反反复复、阴晴不定的天气。天色是湛蓝的,阳光明媚得有些艳丽,天空澄澈得几近透明,空气中有微微的花香隐隐约约浮动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大地在柔和的抚摸下醒了来,草色遥看,像铺了一床绿色的毯子,千树吐翠,万木竞绿,花儿也开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到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这样一个美好时节里,聚集到户外踏青旅游,不仅能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对于那些正处于钟情的少男和怀春的少女来说,也是一大机遇。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忆碧桃影里,誓三生。” 桃李红艳草长莺飞的浪漫里,巷陌尽头柳色已然渐浓,在风中飘着自是一种飘逸的春韵。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在梦里捻一瓣春花寻找春讯化魂于此逐水而去,那个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许就静候在不远的彼岸。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四月的春天芳菲无尽,每一种花都在昭示着这个季节的灿烂美好。但时光呢,抬手间似就过去了。
恍然便是清明,恍然便是一生。
是不是把什么丢在了上个季节,记忆似乎是重新的开始,一切的一切不知该从何记起,罢了,丢弃就丢弃吧!就学那些落叶型植物,忘记上一季所有的美丽与他人的赞美,在又一个春季的到来,吐露自己新的枝芽,展现自己又一别样的风采,那些过往何必在心中依然的念念不忘?
翻埋在黄土底下的人,你们是在等着生命的轮回吗?春天的步伐早已踏入了我们的生活,万物复苏的季节来临了,你们快乐吗?我想,是的,你们应该快乐。
第3篇:清明随笔
清明随笔
清明随笔1
一天天,一年年,我站在窗边,托着下巴,静静的看着天空中,今天的月亮并不完美,它被啃了一半。
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在清明节上贴的标签,只有扫墓、踏青和吃青团吧?没错,清明是只有这些,但是清明节的来历,你们知道吗?清明节是感恩的节日,你们知道吗?大家是不是被雷到了?是不是心中再说不可能呢?是不是在说只有感恩节才是感恩的节日呢?我是祭拜完我的爷爷奶奶和祖母之后,父亲告诉我的,故事由我简短讲讲吧!
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大家找不到一点吃的,十分焦急。这时随臣介子推煮了碗肉汤给重耳喝了,当重耳醒后,惊讶的发现,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块肉,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
第4篇:清明随笔
清明随笔(共15篇)由网友 “原来还有这么多”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清明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清明随笔
今天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扫墓节日,爸爸开车带奶奶、妈妈、我、哥哥一起回仙游老家。我的老家在仙游县城附近的一座大山上,我们经过1个时的环山公路终于到达目的地——我梦中熟悉。
一下车,我们就闻到一股清新的乡村气息,四周青山环绕,整个乡村显得那样祥和。我们步行几分钟就看见一座泥巴盖得老房子,这是爷爷、奶奶、爸爸以前住过的地方,现在只有曾奶奶、曾爷爷住在那里。一进门就看见曾爷爷和曾奶奶,他们都是上年纪的老人,看见我们到来,那爬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问候完曾爷爷和曾奶奶,我们要去扫爷爷的墓,我们爬上屋后的山坡。春光明媚,阳光灿烂,路两旁都开始热闹。有嫩绿的草展露着脑袋,忙碌的蚂蚁在春运
第5篇:清明随笔
清明随笔
总是试想,介子推坟前那颗柳,是不是依旧婀娜多姿坚强的站立着。但是脑海总是抹不去他与母亲紧紧相抱那凄惨悲壮的情景。景文帝的那一把火烧出“忠、孝、情”--
父亲总在清明这天买回一瓶酒,其实我家没有人喝酒,桌子上放满平时看不到的菜肴,都是母亲忙了一个上午,三双筷子三个酒杯,还点燃一根蜡烛。父亲一边烧纸一边虔诚的叫着三代亡人回来用餐拿钱,我们都静静的呆在旁边,都相信那几个旋窝卷起的纸灰就是祖先们回来了。母亲没有文化,不以为然祖宗回来没有,也不管到底纸钱有没有到了祖先手中,但是希望我也永远的做下去,她说那是“纪念”。烧完纸钱,一家子恭恭敬敬的叩头三个,算是仪式完毕。在父母心里这是鬼节,必须的去孝敬祖先,否则那是让祖先心寒的事情。我母亲说:如果不做,别人的祖先都开开心心的回家吃饭喝酒,自己的祖先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