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阅读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04 07:13: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江行》阅读答案

《江行》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行》阅读答案1

风帆一片傍山行,

滚滚长江泻不平。

传语蛟龙莫作怪,

老夫惯听怒涛声。

21.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张贴对联时,上联贴于(左右)边。(请在答题纸上,写“左”或“右”,1分)

①岩壑在中庭,对烟复云环,何殊神岛 ②壶畅宜小驻,觉水流花放,别有人间

这幅对联哪是上联(请在答题纸上写序号,1分),请简述判断方法。(2分)

阅读答案:

20.①调动多种感官(2分),②整散结合(2分)③符合诗意(2分)

附:一只小船沿着山边扬帆行驶,长江上波涛翻滚在喧泻着不平。请转告蛟龙不要掀风作浪了,老夫我听惯了狂风骇浪的声音。

21.(1)右(2)①

(3)对联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江行》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甲午江行

(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2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2.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

21.诗歌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滚滚东流的江水却不给人间洗刷旧时的深仇,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1分)。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该联含有作者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1分)。最后两联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以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已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2分)。

22.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2分)。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1分)。

《江行》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月夜江行

权德舆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8.诗歌的首联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分)

9.诗人炼字匠心独运,准确传神。试分析“寂寥寒江深”一句中“深”字的独特内涵。(4分)

8.诗人塑造了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内心凄凉的行旅者形象。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4分)

9.“深”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寒江月夜,孤寂凄清,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更深一层,这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更清晰更长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4分)

附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五言古诗。

开头二句:“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这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上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下一句,“ 浩露”,即繁露。它暗示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诗人以饱尝旅途风霜雨露的境况,映衬出心境的凄凉,这是以内在的感受来写内心痛苦的。第三、四句,是点明其痛苦的原因:“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前一句是对开头二句的总括。并且进一步说,在这孤舟远行的夜晚,处处都在触发着惹人伤感的情怀。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那种无法诉说的苦情。为何如此难耐呢?后一句接着说:因为自己的一颗心正与万里之外的那颗心相系着。这句诗妙在不是从单方面入手来写相思之情的。而是说,自己与亲人虽相隔万里,但却心心相印。因此,“远结万里心”比起单说“远思万里人”来,诗的意蕴就丰富得多,诗的韵味也更加深醇了。

第五、六句:“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诗人抒写了相思离别的情怀。上一句,“惜瑶草”江淹《别赋》有云:“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是说丈夫出外为官,闺中少妇自怜青春独处。“瑶草”,即香草,为少妇自喻。此处借用其意,以不无解嘲的语气说,我的深趣就在于怜惜妻子的青春独处。下一句,“鸣琴”,即琴。意思是说,今夜我要以琴声来寄托自己平日的怀抱,这或许能够排遣我内心的苦闷吧!这两句诗不仅注意对仗的工整,而且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惜瑶草”,是对前面诗意的承接;“寄鸣琴”,又开启了后面的诗意。最后两句:“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诗人通过展现一幅孤寂凄清的寒江月夜图,进一步表达羁旅苦情。“三奏月初上”,既点出题中的“月夜”,又写出反复弹奏鸣琴的情景。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对孤身远客来说,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也使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又向前推进了一层。然而,还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面对的是月色溶溶下的寂静空旷的令人生寒的大江。而诗人的心境,又何尝不似这条凄凉寂寞的“寒江”呢!这儿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它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显示出诗人炼字的匠心。结尾以景作结,韵味无穷。那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久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

《江行》阅读答案4

美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从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出一盏红色的渔灯。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太阳升上了有20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干线还有40度的距离。几大片鳞云黏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

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显的。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船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了,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阅读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浅(qiǎn)碧点缀(zhuì)粘结(nián)粘(zhān)贴

B.褶(zě)痕浅(qiǎn)碧粘(nián)结粘(nián)贴

C.商埠(fù)点缀(zhuì)粘(nián)贴粘(zhān)结

D.船舷(qián)褶(zhě)痕粘(nián)结商埠(bù)

3.文中,作者选择了两个空间、两个时间看江,即______和_____,把一个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连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

4.美在色彩。作者如何描写暮色灯光下的色彩?这样写有什么用?

5.小火轮喷吐的煤烟,令人厌恶。然而作者把煤烟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于是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图,能表现这一图景的句子有那些?

6.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数说江边的各种色呢?

7.“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一句流露出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

8.选出没有比喻的句子()

A.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

B.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C.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

D.有一些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9.有人说,把这篇文章分一下行,那就近于诗了。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节奏鲜明。本文在行文的节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10.选出能体现全文美的基调的一项()

A.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B.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C.是悦目,简直是美了。

D.十分青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11.写这篇散文,并非为了借景抒情。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3.暮色幻?光下,晨晖笼罩下

4.黄色的江水,深黑的江岸,水银的光带,红色的渔灯和黝黑的帆船。作者把这些本来互不相干的色彩融洽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了一种清新幽远的意境

5.“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6.对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作者运用多种色彩词描形绘物,增添了景物的可视性和逼真感;这色彩的变幻,也表明是经过人的重新创造,其景不纯粹是自然之景,比自然景更丰富、更见姿色。总之,作者写颜色之变化,对美的赞颂、更是对生活的赞颂。

7.作者在发现美,享受美后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欣喜之情

8.B、C

9.作者把握了行文的节奏:大量的短句给人以顿挫感,而不时加入舒缓的长句又使语句参差错综,节奏缓急相间,自然和谐。其作用:一是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怡然的心境,二是给读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和共鸣,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10.B

11.赞颂美,也是赞颂生活,更是让读者在乎凡的事物中找到美、发现美。

《江行》阅读答案5

江行[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3)颔联写景高妙,请从中选一个字进行赏析。(3分)

答案:

17(1)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答案的核心是思乡与厌倦了漂泊)

(2)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 “断雁” “新月”“潮生”这些景致(假如考生能把颔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只答乡愁也可以)。(答题要点:描述景1分,点出什么情1分,点明融情于景的手法1分,简单的分析内在的联系1分)

(3)可以选择的字:残、断、新、生。答案示例一:“残”在此有“残留”“残落”之意,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的信息,应该是喜讯,而诗人却有家不能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不能归家的无比痛楚。(如果考生答残字给人心理残缺不完美的感受也可以,练字的答题要点在于对字的解释,结合诗句的描述及从中传达的情感,一点一分;假如不解释字,只结合诗句描述,描述时能抓住该字的核心词意并点出其中体现的情感也可以。)

示例二:“断”在此有“阻断”“断绝”之意,诗人不仅不能归家,就连传递家书的大雁都断绝了,作者以此来传达心中的无奈和绝望。

示例三:“新”在此有“新生”之意,本给人愉悦之感,但此处用以修饰“月”,明月一个是蕴含相思的意象,而用明月寄相思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和频繁,作者目睹刚刚升起的月亮,心中的愁思不禁油然而生,借此传达对家乡的思念。

示例四:“生”有“生长”之意,令人想到“海上明月共潮生”,而且“潮生”比“潮起”更有表现力,随着潮水的涨起(考生答随着月亮的升起也可以),心中的愁思似乎在逐渐加浓加重,像在生长一般,非常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思乡的愁苦。

《江行》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②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2.“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1分)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1分)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2分)

《江行》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江行赠雁①欧阳修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归雁杜甫

春来万时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注】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缯(zēng)缴(zhuó):猎取飞鸟的射具。

(1)两首诗都写到了雁,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分析。(4分)

(2)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分析。(4分)

答案:

14.(1)欧诗写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之征雁。“征”写大雁要飞得很远,辛苦劳累,“缯缴”表明雁经常受到射杀(或随时有危险)。(2分)杜诗写了高飞之归雁,“高高”表达雁的自由自在、畅通无阻。(2分)

(2)欧诗明写征雁,暗写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被贬的孤寂心境与悲愤情怀。(2分)杜诗借雁北归反衬自己仍久留异乡、有家难归的伤感。(2分)

《江行》阅读答案8

过蛮洞① 宋之问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江行②

司空图

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羈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注:①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②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

9、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

10、《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9.(6分)壮阔奇丽(2分)。前诗描写山岭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的壮丽景色,为下文进一步写过蛮洞所见的瑰丽景象做铺垫(2分);后诗描写吴楚间辽阔的地域、高远的天空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反衬下文冒雨江舟夜行所流露出来的凄惶无助之情(2分)。

10、(5分)被贬无人怜的怨苦悲叹;偏处荒外的孤寂失落;独赏异景的自我慰藉。(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第2篇:《江行》阅读答案

《江行》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江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行》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

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②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2.“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1分)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1分)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2分)

《江行》阅读答案2

美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从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出一盏红色的渔灯。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太阳升上了有20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干线还有40度的距离。几大片鳞云黏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

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显的。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船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了,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阅读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浅(qiǎn)碧点缀(zhuì)粘结(nián)粘(zhān)贴

B.褶(zě)痕浅(qiǎn)碧粘(nián)结粘(nián)贴

C.商埠(fù)点缀(zhuì)粘(nián)贴粘(zhān)结

D.船舷(qián)褶(zhě)痕粘(nián)结商埠(bù)

3.文中,作者选择了两个空间、两个时间看江,即______和_____,把一个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连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

4.美在色彩。作者如何描写暮色灯光下的色彩?这样写有什么用?

5.小火轮喷吐的煤烟,令人厌恶。然而作者把煤烟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于是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图,能表现这一图景的句子有那些?

6.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数说江边的各种色呢?

7.“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一句流露出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

8.选出没有比喻的句子()

A.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

B.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C.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

D.有一些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9.有人说,把这篇文章分一下行,那就近于诗了。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节奏鲜明。本文在行文的节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10.选出能体现全文美的基调的一项()

A.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B.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C.是悦目,简直是美了。

D.十分青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11.写这篇散文,并非为了借景抒情。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3.暮色幻?光下,晨晖笼罩下

4.黄色的江水,深黑的江岸,水银的光带,红色的渔灯和黝黑的帆船。作者把这些本来互不相干的色彩融洽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了一种清新幽远的意境

5.“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6.对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作者运用多种色彩词描形绘物,增添了景物的可视性和逼真感;这色彩的变幻,也表明是经过人的重新创造,其景不纯粹是自然之景,比自然景更丰富、更见姿色。总之,作者写颜色之变化,对美的赞颂、更是对生活的赞颂。

7.作者在发现美,享受美后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欣喜之情

8.B、C

9.作者把握了行文的节奏:大量的短句给人以顿挫感,而不时加入舒缓的长句又使语句参差错综,节奏缓急相间,自然和谐。其作用:一是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怡然的心境,二是给读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和共鸣,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10.B

11.赞颂美,也是赞颂生活,更是让读者在乎凡的事物中找到美、发现美。

《江行》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甲午江行

(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2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2.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

21.诗歌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滚滚东流的江水却不给人间洗刷旧时的深仇,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1分)。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该联含有作者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1分)。最后两联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以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已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2分)。

22.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2分)。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1分)。

《江行》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江行赠雁①欧阳修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归雁杜甫

春来万时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注】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缯(zēng)缴(zhuó):猎取飞鸟的射具。

(1)两首诗都写到了雁,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分析。(4分)

(2)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分析。(4分)

答案:

14.(1)欧诗写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之征雁。“征”写大雁要飞得很远,辛苦劳累,“缯缴”表明雁经常受到射杀(或随时有危险)。(2分)杜诗写了高飞之归雁,“高高”表达雁的自由自在、畅通无阻。(2分)

(2)欧诗明写征雁,暗写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被贬的孤寂心境与悲愤情怀。(2分)杜诗借雁北归反衬自己仍久留异乡、有家难归的伤感。(2分)

《江行》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月夜江行

权德舆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8.诗歌的首联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分)

9.诗人炼字匠心独运,准确传神。试分析“寂寥寒江深”一句中“深”字的独特内涵。(4分)

8.诗人塑造了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内心凄凉的行旅者形象。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4分)

9.“深”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寒江月夜,孤寂凄清,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更深一层,这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更清晰更长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4分)

附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五言古诗。

开头二句:“ 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这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上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下一句,“ 浩露”,即繁露。它暗示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诗人以饱尝旅途风霜雨露的境况,映衬出心境的凄凉,这是以内在的感受来写内心痛苦的。第三、四句,是点明其痛苦的原因:“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前一句是对开头二句的总括。并且进一步说,在这孤舟远行的夜晚,处处都在触发着惹人伤感的情怀。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那种无法诉说的苦情。为何如此难耐呢?后一句接着说:因为自己的一颗心正与万里之外的那颗心相系着。这句诗妙在不是从单方面入手来写相思之情的。而是说,自己与亲人虽相隔万里,但却心心相印。因此,“远结万里心”比起单说“远思万里人”来,诗的意蕴就丰富得多,诗的韵味也更加深醇了。

第五、六句:“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诗人抒写了相思离别的情怀。上一句,“惜瑶草”江淹《别赋》有云:“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是说丈夫出外为官,闺中少妇自怜青春独处。“瑶草”,即香草,为少妇自喻。此处借用其意,以不无解嘲的语气说,我的深趣就在于怜惜妻子的青春独处。下一句,“鸣琴”,即琴。意思是说,今夜我要以琴声来寄托自己平日的怀抱,这或许能够排遣我内心的苦闷吧!这两句诗不仅注意对仗的工整,而且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惜瑶草”,是对前面诗意的承接;“寄鸣琴”,又开启了后面的诗意。最后两句:“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诗人通过展现一幅孤寂凄清的寒江月夜图,进一步表达羁旅苦情。“三奏月初上”,既点出题中的“月夜”,又写出反复弹奏鸣琴的情景。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对孤身远客来说,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也使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又向前推进了一层。然而,还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面对的是月色溶溶下的寂静空旷的令人生寒的大江。而诗人的心境,又何尝不似这条凄凉寂寞的“寒江”呢!这儿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它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显示出诗人炼字的匠心。结尾以景作结,韵味无穷。那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久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

《江行》阅读答案6

江行[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3)颔联写景高妙,请从中选一个字进行赏析。(3分)

答案:

17(1)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答案的核心是思乡与厌倦了漂泊)

(2)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 “断雁” “新月”“潮生”这些景致(假如考生能把颔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只答乡愁也可以)。(答题要点:描述景1分,点出什么情1分,点明融情于景的手法1分,简单的分析内在的联系1分)

(3)可以选择的字:残、断、新、生。答案示例一:“残”在此有“残留”“残落”之意,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的信息,应该是喜讯,而诗人却有家不能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不能归家的无比痛楚。(如果考生答残字给人心理残缺不完美的感受也可以,练字的答题要点在于对字的解释,结合诗句的描述及从中传达的情感,一点一分;假如不解释字,只结合诗句描述,描述时能抓住该字的核心词意并点出其中体现的情感也可以。)

示例二:“断”在此有“阻断”“断绝”之意,诗人不仅不能归家,就连传递家书的大雁都断绝了,作者以此来传达心中的无奈和绝望。

示例三:“新”在此有“新生”之意,本给人愉悦之感,但此处用以修饰“月”,明月一个是蕴含相思的意象,而用明月寄相思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和频繁,作者目睹刚刚升起的月亮,心中的愁思不禁油然而生,借此传达对家乡的思念。

示例四:“生”有“生长”之意,令人想到“海上明月共潮生”,而且“潮生”比“潮起”更有表现力,随着潮水的涨起(考生答随着月亮的升起也可以),心中的愁思似乎在逐渐加浓加重,像在生长一般,非常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思乡的愁苦。

《江行》阅读答案7

过蛮洞① 宋之问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江行②

司空图

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羈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注:①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②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

9、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

10、《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9.(6分)壮阔奇丽(2分)。前诗描写山岭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的壮丽景色,为下文进一步写过蛮洞所见的瑰丽景象做铺垫(2分);后诗描写吴楚间辽阔的地域、高远的天空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反衬下文冒雨江舟夜行所流露出来的凄惶无助之情(2分)。

10、(5分)被贬无人怜的怨苦悲叹;偏处荒外的孤寂失落;独赏异景的自我慰藉。(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江行》阅读答案8

风帆一片傍山行,

滚滚长江泻不平。

传语蛟龙莫作怪,

老夫惯听怒涛声。

21.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张贴对联时,上联贴于(左右)边。(请在答题纸上,写“左”或“右”,1分)

①岩壑在中庭,对烟复云环,何殊神岛 ②壶畅宜小驻,觉水流花放,别有人间

这幅对联哪是上联(请在答题纸上写序号,1分),请简述判断方法。(2分)

阅读答案:

20.①调动多种感官(2分),②整散结合(2分)③符合诗意(2分)

附:一只小船沿着山边扬帆行驶,长江上波涛翻滚在喧泻着不平。请转告蛟龙不要掀风作浪了,老夫我听惯了狂风骇浪的声音。

21.(1)右(2)①

(3)对联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第3篇:《江行》阅读答案8篇

《江行》阅读答案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行》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甲午江行

(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2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2.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3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严羽《江行》阅读答案

严羽《江行》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严羽《江行》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3)颔联写景高妙,请从中选一个字进行赏析。(3分)

答案:

17(1)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答案的核心是思乡与厌倦了漂泊)

(2)答:诗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甲午江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午江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甲午江行

(宋)毛珝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注: 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春,宋将孟琪会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国灭亡。六月理宗下诏要收复三京,振奋军民斗志,重新燃起北定中原的希望,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2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2.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

21.诗歌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滚滚东流的江水却不给人间洗刷旧时的深仇,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1分)。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该联含有作者讽刺朝廷的意思,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江行》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行》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