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修身、哲学、寄情、旷达。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第2篇: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孩童,会因为浅读了一个奇妙的童话而幻想世界;老人,会因为浅读了一封亲人的书信而倍感温暖;你,会因为浅读了一篇睿智的哲理小品而心生感悟;我,会因为浅读了一本学者的感悟书籍而思绪翻腾。
为什么说是浅读?因为这样一位几乎可以说是跨越了两个世纪的国学大师,又拥有了90余年的生活感悟,凭我一位十几岁的中学生是不可能完全读懂的,至多也只能读懂一二。但就是在读懂这一二后,我发现自己对人生就已经有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大部分人是通过别人来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看法,而季羡林则完全是提笔用文字表达。这位国学大师无论走到哪儿都忘不了写作,写作已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点,单看他每篇文章后的落款便了然。他可以将一篇文章写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像是在叙述一件事那么简单,仔细品读,却发现其中暗藏着许多的哲理,简单却又不失“风度”。但在文学方面有颇深造诣的他还在谦虚自己的文笔不好。一个成功者是永远不懂得满足的,这不是贪婪,只是不想安于现状的表现、想要更努力的表现。
就我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有输有赢,但重要的那个点绝对不能放在结果上,过程才是最快乐的,最能使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好的,结果它坏不到哪里去;过程是不好的,结果它好不到哪里去。对于我们来说,体验了过程,就是抓住了结果。
在为人处事方面,季羡林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譬如: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季老将“糊涂”与“潇洒”分为真假两类,他认为“真糊涂不难得,真糊涂是愉快的,是幸福的;假糊涂才真难得,假糊涂是痛苦,是灾难。”季老在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的情况下,还能嬉皮笑脸大说其笑话,这就是真糊涂,极不难得,却极为愉快。
想必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季老用的时间最长的座右铭是老老实实的、朴朴素素的四句陶诗:
纵观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对于实现这个座右铭,季老采用的是顺其自然,随遇则安的方法,这位国学大师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论礼貌,一个无礼之人定不会夺得大家的喜爱,它是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这是季老评判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当你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你会发现,镜子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你微笑;当你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你会发现,镜子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挥舞拳头。人生在世,请拥有一颗友爱之心,保留一份友善之情吧!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季老说的人身在世必须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社会不停在变,想要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用了一生的时间都没有能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在书的《做人与处事》这一章中,国学大师季羡林给我们完完整整地解析了这三种关系。能将这三种关系分析得这么透彻的一定是一位成功的生活者。从他身上,你学到的绝不会是漂浮在表面上的东西,而是真正发人深省,能让人受用一辈子的心灵的感悟。
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季老一定是属于前者,他用他90余年的生活感悟,诠释了这世间最复杂的一个名词——人生。
第3篇: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问题的短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有幸拜读之。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出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观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及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到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
第4篇: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1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季先生文章第一部分探讨的核心内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尝试过思考这个问题,但是答案却经常在一片空白或者不完整的思绪中停止。我也一样,曾经多次的问自己这个问题,问自己每天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第5篇: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我读《季羡林谈人生》
最近我看了一本对我的人生非常有益的的书,那就是季羡林的《季羡林谈人生》这是一篇随笔共53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在这本书中,季爷爷在书中谈到了人生、缘分、命运、处世、朋友、爱情、成功等众多话题。季老先生用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先生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他说,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季羡林觉得,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很圆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最重要的是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在季羡林的《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中最后一句是这样说到:总之,温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而温馨则是需要培养的。培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