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茶诗经典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5-02 07:12: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陆羽对中国茶诗的贡献

陆羽对中国茶诗的贡献

时间: 2008-02-14 16:27:17 来源:天门政府网

摘要:《茶经》构思时作者的诗情投入。理论条文的诗化处理。茶事事象增加了茶诗的意境。中国茶诗的首倡人。中国茶诗 的开拓者。杰出的茶诗人。

《茶经》中的诗意美凡作诗不能依情说情,这是虚情;而要托物寄情,借景抒情,感事生情。世间万物有的可生情,有的却不能生情,如枯木死灰,情无从生发。《茶经》本来是讲茶的源流,茶的名称,茶的种植栽培,茶的采制,是叫人们如何科学种茶,获得优良茶叶,以便茶农增加收成,卖出更多的钱。陆羽因为具备诗人气质,把许多茶事活动写得很美,富有艺术情趣创造出许多诗美的语言。诗人们将它信手拈出,就可化为诗的篇章。《茶经》在“茶之源”中描述茶的品质时用了“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叶卷上,叶舒次。”写得色彩纷呈。这些都可直接入诗。在描写早春茶芽时,用了“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还用了“三枝四枝五枝”。语言平淡,但准确传神。描写茶汤的千万状,如“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封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者,轮菌然,轻若飊拂水者,涵澹然。”这里语言色调柔和,化静为动,动静相映,把不动的茶叶写活了。《茶经》中在描写煮沸的茶沬运动创造了很多新鲜比喻。“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联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这些明丽的茶语,为历代茶诗人取用。《茶经》创造了许多新的事象。茶事事象为茶诗增加了新的媒介,也即是增加了茶诗外质,便于诗人歌吟。陆羽因生于底层,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鱼梁村寨。他的低賤出身,使他容易与普通茶农接近,和他们一块儿采茶共话茶事,知道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求。他曾是佛门奇僧,又能接近许多释道朋友。他情调娴雅,文采风流,又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于各方人士的生活情趣都有深切的了解。在他立志创立诗化茶饮时,为他们设计了许多新的事象。这些事象也都充满诗情画意。请看如下这几方面:采茶工具、煎煮的器物、饮茶方法(含煎茶用水,茶店里的有关茶事挂图)。凡涉及到的采制工具和品饮器物他几乎都进行改良和重新设计制作。陆羽那时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从制作最简单的工具开始,就能从自己的产品中感受到美。随着有独立艺术价值艺术品的出现,人们把美的属性和艺术联系一起了,一切人工美也都是艺术美。唐玄宗朝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诸如绘画、雕塑、以及建筑宏构,佛寺壁画,都有最新的成就。并自觉地将外来艺术溶合在民族艺术里,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的艺术。并出现了像吴道子这样的一些大画家,将气韵神思等许多品论诗文的审美要求融入绘画之中。唐朝,在中国画的诸多方面有许多新的突破。在工艺方面,唐代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吸收了古波斯等国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兼收异域风采又不失自己的情调的瓷器审美特征。并呈现了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并行发展的趋势。被称之为南青北白。后经瓷器艺人摸索绘彩也能出其它花色。在制胎上还可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成为唐代时代风貌。陆羽为了将茶事活动诗化,自觉吸收了各种艺术品类的新成就,把它用在自己的茶饮革新上。他设计了种叫籝的竹笼,用竹筐编织,就像现在鄂西妇女背的竹篓,采茶姑娘背在身后,便于双手采摘。在茶叶加工上,他还设计了一种特制砧板台,取名叫”承“,要求用石头做;如果没有石头,可以用槐木,或桑木但半截要埋在土里。他还设计了一种叫焙的烤灶,挖宽二尺,五深二尺的坑,上作短墙,用泥砌。上面立着用木做的架子,名叫棧。分上下二层,能上能下,用来烘干茶。像这样的工具一共有二十多种。这些工具外型美,既有实用价值,也装饰了采茶姑娘和茶乡外景,后来也都被茶诗人用来作为歌吟题材。以上这些可说是为那些普通采茶人作的。这些美的事象和野外风光紧紧相联,自成一体,有自然淳朴之美。在茶的烹煎器具创制上,好像是为那些上层贵族和文人雅士设计的。在设计上注重富丽典雅。材料贵重,如金、银、玉石。花纹繁复。使那些审美主体能亲身感知到美。比如一只烹茶的风炉就别具匠心的为造物赋形。风炉,用铜和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炉壁厚三分,炉口的边缘宽九分,让六分宽的炉也在炉壁内方,把泥巴抺于炉膛。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籀文,共有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九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共六个字的籀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羮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羮陆氏茶“。把隔板放在里面。共三格,一格上画一只野鸡图形(属火)画一离卦。另一格画只彪,彪属风,画一巽卦。再一格画条鱼,鱼属水虫,画一坎卦。”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锻成的,也有用泥做的。另又用一个接受灰烬的铁盘叫“灰承”,有三只脚,托住炉子。一只风炉有这许多讲究,可见他艺术匠心多细。《茶经》中在介绍盛水用具时引用了一首古茶诗。瓢,又叫栖;杓,把瓠瓜剖开割成;或是用树木做挖成。晋朝杜育的《荈赋》说“酌之以瓠。”瓠,瓢也,口阔,瓢身薄,把短。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个道士对他说:“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盛茶送点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这是陆羽在撰写《茶经》时不忘用诗做参照。在选用茶碗上,他也有精辟的见解。他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越州上,殊不为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越瓷白而茶色丹,邢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观察是何等细致。诸如茶碾,茶臼,捣杵。进入皇宫后,有的改用金、银、玉等材料做,更提高了它的品位。为了方便旅游,便于一些诗人们在郊外篝火野炊,在山外湖边郊游,增加情趣,设计了一种叫“都篮”的工具,可放进所有器具。要是将所有精心制作的茶具放在一起,真可说琳琅满目,古香古色,像走进了一个古玩店。如果将它摆进京都长安一个贵妇室中,红炉丽火,香雾氤氲,假如有一个雍容华贵的少妇躺在贵妇榻上,一位传茗的丫环,为她供水烹茶,屏风上画着写有茶诗的古籀文字,以及用素绢或四幅或六幅书写的《茶经》文字陈诸座隅,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茶情和诗意的图画。这里就引苏轼一首茶诗来见一斑。“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淺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睛窗。”这是北宋大诗人一首记梦的诗,也就是他在梦中参加了一次品茶活动。可见这位大诗人多么迷恋品茶和斗茶的游戏,诗写得多美,并连用陆羽在《茶经》中设计的三种茶的事象。即红焙(炉火),淺瓯(茶碗)龙团小碾(碾茶饼)使这首茶诗弥漫着茶的色香味。

陆羽是中国茶诗的首倡人、开拓者,杰出的茶诗人。1.中国茶诗的首倡人

中国茶诗的起源应该是产茶区人民口头传唱的茶歌,反映茶农自己的茶事劳动,夸饰本茶区的名茶。这样的歌,生生不息,口耳相传,世代不绝。可是真正让茶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这还是陆羽的首倡。他在《茶经·七之事》里收集了唐以前的分散在一些诗文旧集中的零星茶诗,约有七、八首,这就是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楼》,傅巽的《七诲》,孙楚的《歌》,王微的《杂诗》,杜毓的《荈赋》……,另外还有一些断句。想唐时,信息不通畅,印刷术不发达,出版物不多。一个寒士,到那里去弄到上百种典籍,在微弱的灯光下查找。有几首长诗到结尾才出现一联有关茗与茶的文字,还要把它分析,评估,然后撷取下来,又另订诗题辑录在自己的集子里。比自己写一首茶诗下的功夫要多,可是他乐意做。这几首诗由于陆羽首次发现,用它作为探讨茶的旁证,以及茶的起源沿革,被世代研究茶的人所引用,让尘封了的旧诗,又有了鲜活的生命。这些茶诗有的夸耀地方名产,有的保存古时茶饮方法,有的则是为少妇的借茶遣怀。成为写作茶诗的借鉴。这难道不叫首倡吧?

2.中国茶诗的开拓者陆羽的传奇身世,可以用这样八个字概括“竞陵野老,诗茶一生。”他在事业上成功的是茶,一部《茶经》,使中国的茶饮走向世界,使全人类受惠。可他自己精神的追求却永远是诗。作为茶诗的拓宽者我想有如下几个方面:

A.创设了新的茶事事象为茶诗写作在题材上提供了许多新媒介。我国古典诗歌最盛行、成就最高的唐代,诗人们也无不为诗的题材写尽而苦恼。上万首唐人绝句:送别、怀旧、冶游约居一半;再就是边塞争战,宫女春怨,以及战争中劳苦大众生离死别。有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得不去涉猎新题材。《茶经》一出,一时洛阳纸贵。而陆羽早就因“诗化茶饮”的开创,名声籍籍。在诗林中,朝野上下,新交故知不少。于是诗人们无不拥经展卷,将那些富有诗意的茶事事象注入自己的诗中,于是一种新的诗歌题材出现了。如皮日休,陆龟蒙,孟郊,皎然等诗人就是开风气之先的人。

B.组织茶诗的趣味性游艺活动野游品茗和诗,传花饮茶联诗。以及后来发展到斗茗赏茶等。在野游品茖上,陆羽别开生面地设计了专门工具--都篮。因为陆羽的诗化茶饮讲究烹茶用水,讲究器具的高雅洁净,还有许多温柔敦厚的品茶仪礼。这些零散茶具便借助创制的都篮(感谢他老人家又取了一个诗化的名字)。这都篮就是一个用竹篾编置的有脚的箱子。两边穿绳索可抬可提,可以上车,可以上船,三、五知心朋友,在桨声欸乃之中,望着舱外青山隐退,白云飞驰,谈文吟诗,向旅游的地点进发。在刘言史写的《与孟郊北野泉上煎茶》这首诗里应有记载。“粉细越笋芽,野煮寒溪滨”(这是说朋友到郊外溪流边取水,并拿出茶叶准备煮茶)后边还有“敲石取新火”“拾得坠巣薪”。自己取火,捡鹊巣树枝作燃料。富有野趣。关于传花饮茗的情景,释皎然在《晦夜李宅招潘述、温衡、海上人饮茶赋》里有“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就是朋友们在一块儿聚会,传花饮茶。其作法大约是朋友们围坐一圈,击鼓传花,鼓声止,花落谁家,便请出那位,吟一首茶诗,啜 一口香茶。C.茶诗人结社陆羽在唐代宗大历六年与湖州颜真卿共修《韵海镜源》时,和皎然、张志和等18人诗茶唱和,结成茶诗社,留下了许多咏茶联句。从许多朋友的联名看,陆羽是一位重要角色。因为那时他的名气很大,成为他们的茶顾问,相当于诗社的一个副社长。这在中国茶诗上也具有开创性质的。

3.杰出的茶诗人

作为茶人的陆羽,也许是幸运的,他毕竟留下了一部《茶经》,光照后人。作为诗人的陆羽却太不幸了,一只贮有诗歌的诗囊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丢失了,又没有后人为它搜寻遗稿。那时刻一部诗稿,是需要很多钱的,然而不幸之中之幸,他却有两首诗因为当时就在茶人口中流传开了,后被唐人笔记小说的作者收在他们的著作里,得以保存下来。清人彭定求等刻《全唐诗》,将其选录进去。这就是《六羡歌》和《会稽东小山》两首诗。《六羡歌》应该说是茶诗中的上乘之作,是他能够名列诗林的代表作品,也是他在中国茶诗写作中拿出的一个范式。但到目前为止很多茶诗家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这是一首舍弃荣华富贵,将功名利禄看得轻如草灰,志行高洁的好诗。里面因为没有出现一个“茶”字,就难以将它划归到抒发茶情的这类诗中,往往将“西江水”泛指诗人像流水一样永远鲜活的向上精神。我想研究任何一首诗都不能忘了诗人这一审美主体。诗人一生嗜茶如命。这在许多传记中也有记载。“陆羽拜太子文学不就”,他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官衔呢?因为他认为自己所从事、所追求的茶学研究比做官更有意义,能给众生造福,自然也能扬名于后世。家乡那条徐徐流动的西江活水,轻波涟漪,给了他许多少年的美好回忆。他曾千百次汲取西江流水为禅院的恩师积公煎煮过茶,闻师亡后,便想起了这些往事。据《茶董补》载:“陆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羽在他地,闻师亡,悲之甚,作诗寄怀。”应该是抒写茶人志趣的一曲清歌无疑了。这首诗妙在写茶不点一个“茶”字,使诗的意境更广阔,更能不受局限,流传也就广远。陆羽还写过其它一些好茶诗,可惜踪迹茫然,也就不好多说了,就上述析评看,陆羽可说是中国茶诗中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天门市群众艺术馆

彭秉玉)

第2篇:中国茶精神

中国茶道精神:

茶道知识,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中国茶道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四大中国茶道精神: “清”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道”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茶道文化: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道文化 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茶道文化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茶道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茶道文化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千玄室《茶之心》)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茶道发源于中国,并在邻国日本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茶道文化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中国茶道精神:中国茶道的“四谛”: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大佛大道大儒三家思想杂糅的具体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灵魂能以奠立和实现的凭藉,“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是一份残缺的心灵。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搏,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品茶人的心灵宗教,是白开水中的人生况味,是无字书里的千言万语,是情侣眼眸的默默对视。“真”是“和”的真,“静”的真,“怡”的真。“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是八封……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禅宗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儒家以茶励志,借茶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

第3篇:中国茶酒文化

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一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

酒和茶都是有灵魂的,但两者性情截然相反,一个像豪爽讲义气的汉子,一个如文静温和的书生。酒以水为形,以火为性,是五谷之精髓,望着柔和但接触后刚猛,和茶比起来,酒难以下肚,也许非“喝”不能写尽饮酒者的神态和性情。看鲁智深五台山醉打山门前,顷刻间把卖酒人挑的两大桶酒喝掉了一大半;茶是要慢慢品的,酒越喝越兴奋,而茶越品越清醒。酒属感性,茶则知性;

工作之余,人们才进入酒店,上茶馆。全身心的放松,物我两忘,确是别的休闲方式无可比拟的。适当地饮点酒,喝点茶,保持一种平常心,的确有益身心健康。

呼朋引类,广结善缘,茶和酒都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润滑剂。许多生意,许

多麻烦,都有可以在茶馆、酒店加以解决,或者大致谈定。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席慕容诗赏析

席慕容诗赏析

席慕容的诗很深奥

其一定要自己体会

暮色

在一个年轻的夜里

听过一首歌

清洌缠绵

如山风拂过百合

再渴望时却声息寂灭

不见踪迹 亦无来处

空留那月光沁人肌肤

而在二十年后的一个黄昏里

有什么是与那夜相似

竟尔使那旋律翩然来临

山鸣谷应 直逼我心

回顾所来径啊

苍苍横着的翠微

这半生的坎坷啊

在暮色中竟化为甜蜜的热泪

这是一首精致感人的美丽小诗,饱含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当我们走过缤纷的花丛,怡人的小径,亦或经过一株独开的花,一片残留的绿时,我们是否会想到在我们的身边的莽莽生灵中有那么一些正守望着我们,祝福着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因我们的存在而美丽,幸福?

爱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悲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痛苦。是否真有轮回的造化成就着情感的延续与传递?亦或身边的美好本身就透漏着爱的信息?

让我们共同祈祷!

----- 王粲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王维诗赏析

王维诗赏析

【 题目 】: 春中田园作

【作者】:王维

【朝代】:唐

【内容】: 屋上春鸠鸣,村边 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赏析】: 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从诗所展现的环境和情调看,似较《辋川集》的写作时间要早些。在这首诗中,诗人只是平平地叙述,心情平静地感受着、品味着生活的滋味。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象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他们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国经典茶诗经典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经典茶诗经典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