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历史典故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4-29 07:14: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常见历史典故集锦

常见历史典故集锦

历史典故的出现,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历史,明白道理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常见历史典故集锦,欢迎参考阅读!

唇亡齿寒

【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解释】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历史典故】

春秋时候,诸侯征战不断,晋国是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一定会借道,让我们通过的。”荀息看晋献公有点不舍得,就接着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就如同囊中之物了,我们给虞国的东西不过是暂时存放在他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按荀息说的做。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奇珍异宝,不禁心花怒放,就立即答应了晋国借道之事。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阻止道:“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啊。”虞国国君说:“晋国这样的大国,特意送美玉宝马来,要和咱们交好,难道这点小忙咱们都不帮吗?”宫之奇见国君不听自己的意见,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便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果然没多久,晋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灭了虞国。

【成长心语】

联系无处不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所提到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及“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我们永远无法忽视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它们与我们就如同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想谋求自身的安全与生存,首先必须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势力,与之结合起来,共同对抗强者,这样才能实现自保,否则,必将成为“受冻的牙齿”和“被殃及的池鱼”。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山木》和(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释义】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祸害就在后面。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之间争战不断。一年夏天,吴王又命人征集粮草,调兵遣将,准备攻打楚国。他担心大臣们会前来劝谏,便下令:“敢来劝阻攻打楚国者,杀无赦!”

大臣们权衡了吴楚两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认为此时伐楚,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还会给别国以可乘之机,绝非明智之举,所以,大臣们都想劝吴王不要一意孤行。但吴王有令在先,谁也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

吴王的侍从中,有一个胆识超群的年轻人,他知道自己微不足道,进谏必招致杀身之祸,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冒死谏阻吴王伐楚。但是直截了当地劝吴王,肯定不会成功,既要进谏,又要保全自身性命,就必须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

第二天天刚亮,年轻人就背上弹弓,揣上弹丸,来到吴王经常散心的花园,在树下走来走去,不时地抬头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这样一连好几天。有些人很奇怪,就把这件事报告了吴王。吴王也发现了年轻人的举动,有些纳闷,就命人把年轻人召来,问道:“你每天拿着弹弓,待在花园里干什么?”

年轻人回答说:“启禀大王,后花园里有一株大树,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喝着露水,一边得意地鸣叫着。它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跟在它的身后,悄悄举起前爪,准备捕捉它,然后饱餐一顿。螳螂也不知道,有一只黄雀正在它的头上紧紧盯住它,随时准备将它吃掉。可是黄雀哪里想到,我正在树下,拿着弹弓瞄准了它,准备把它杀掉。那蝉、螳螂、黄雀,都是只顾眼前利益,并没有想到祸患就在它们的身后潜伏着。大王,如果人也同它们一样,做事目光短浅,那可就太危险啦!”

吴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借机对我劝谏啊!”吴王细想一下,觉得年轻人的话非常有道理,只顾及眼前利益,恐危及长远。自此,吴王就打消了出兵伐楚的念头。

【成长心语】

不要被眼前的事物、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培养一双可以穿透世事的慧眼,看清本质、看到全局,才能选择一条正确的路。

“不要因为一片树叶,而放弃整个森林”,当我们眼中只看得到一片自以为可以“隐身”的树叶时,那一整片的森林便会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正如在摄影时聚焦一般,焦点永远只有一个。为了一片不值一提的“树叶”,而让自己的人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实在不是一种明智之举。眼前的东西,很快便会消失,我们唯有将目光放长远,才能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上,看到全局,洞悉世事。

退避三舍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长心语】

进与退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如果面前是一条康庄坦途,你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条荆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闯,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后退一步,也许反而会海阔天空。正如列宁说的:“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退避三舍便体现了这种智慧,这里的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所以,适度退让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道义上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而且能够挫败敌人的锐气,从而取得胜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释义】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历史典故】

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病死。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伯独揽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立即派人传令,让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陽。晋陽被智伯围困了整整三年,形势越来越危急。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后来,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伯军队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历史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

【成长心语】

功高盖主,是做臣子的大忌,历史上无数的功臣正是由于功高盖主而被杀,张孟谈借鉴历史的教训,急流勇退,避免了被猜忌甚至被杀害的命运。历史是一面镜子,人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不忘历史,才能够继往开来,开创大局。历史教人明智,借鉴历史成败,能够让我们以前人为借鉴,取得成功,避免败亡。

暗度陈仓

【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陽,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陽的是刘邦。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长心语】

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这样更容易成功。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这时,暗度陈仓便成了一种易于成功的哲学。

欲擒故纵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释义】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历史典故】

东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但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石勒派门客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给王浚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浚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叫游统的部下,伺机反叛王浚,并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首级送给王浚,让王浚大为感动。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民怨沸腾,军心浮动,便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哪里会想到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成长心语】

欲擒故纵是对待暂时强大的对手的有效策略,本意在攻击,却故意表现出顺从,使对手解除对自己的防备,等其陷于不利时再出招,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欲擒故纵中的“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他就会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麻痹敌人,慢慢地、渗透式地使敌人丧失警惕,松懈斗志,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第2篇:常见历史典故六则

常见历史典故六则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典故的阅读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常见历史典故六则,欢迎参考阅读!

破釜沉舟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釜:古代用来煮饭的锅;舟:小船。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

【历史典故】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秦朝派大将章邯出征,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军被围,赶紧派人四处求救。

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派宋义为上将军,带着项羽、范增北上救赵。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但是宋义胆小怕事,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到达安陽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一住就是40多天。项羽实在忍不住了,便来质问宋义。原来宋义想让秦赵两国的军队打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兵。他还说全军不服从命令的一概都得砍头。

项羽脾气火暴,怎么能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来到宋义的军帐之中,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纷纷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项羽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还要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并跟将士们说,要吃饭的话,就到章邯的军营中取锅。大军渡过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以此表明要决一死战。

战士们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谁也活不成。在项羽的指挥下,楚军同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个个以一当十,如下山猛虎,奋勇拼杀。楚军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成长心语】

破釜沉舟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具体运用。它是人们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可以焕发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激发人的生存潜能。军事家孙武曾说过:“将帅赋予军队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射出的箭一样使其一往直前。”处于绝境中的人,为了求生会爆发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潜力。如果你的人生过于安逸,毫无激情,就可以试着切断自己的后路,将自己置身于悬崖绝壁之上,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如此大的能量,原来自己还可以做许多自己从未想过的事情。

田忌赛马

【出处】《史记》。

【释义】田忌用孙膑的计谋在赛马中赢了齐王。表现了孙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运筹能力。

【历史典故】

战国时候,齐王经常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比赛。由于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从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终于让他反败为胜了。原来,他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田忌在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输,反而赢了齐王。

【成长心语】

选择是理性的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选择了,才能正确做事;正确选择了,才不会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放弃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敢于放弃者精明,乐于放弃者聪明,善于放弃者高明。什么都想得到,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才是上策。这也正是“田忌赛马”带给我们的启示。

狗尾续貂

【出处】《晋书·赵王伦传》。

【释义】续:续接;貂: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古代皇帝的侍从用貂尾装饰帽子,由于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代替。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历史典故】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南凤手里,贾南凤生性凶狠狡诈,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赵王司马伦采纳了手下谋士孙秀的建议,以贾南凤谋害太子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南凤,自封为相国。后来,他又借掌管宫中禁军之机,发动政变,废掉了晋惠帝,自己当了皇帝。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孙秀、张林等帮助他篡位的.人。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许多仆人也都跟着他飞黄腾达了。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貂尾不够用,只好用颜色和形状与貂尾相似的狗尾来代替。每次上朝的时候,殿上的大臣挤得满满的。

由于当时的官员太多,百姓议论纷纷,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员太多了,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司马伦的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了。

【成长心语】

美好的东西总是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的,但同时,人们更愿意它长久地美好下去,正如故事中的官吏一样,他们希望自己和之前的官吏相同,但他们忽略了代表身份的东西,反倒成了让他们出丑的“元凶”。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在你开始做之前,请认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有把握将美好延续下去,因为有了之前的开门红,接下来的必定要更好,才不至于让人失望,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唯有道行足够深的人,才能将“貂”续得完美。

塞翁失马

【出处】《淮南子·人问训》。

【释义】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他们一家人以养马为生,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群中,有一匹马不知什么原因,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跑来安慰他。塞翁却不以为意,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各位有心了。丢了一匹马,不是什么大的损失,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邻居们听了个个疑惑不解。没过几天,塞翁家的那匹迷途老马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邻居们听说了,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有远见。这时的塞翁却满脸愁容,他忧心忡忡地对众人说:“唉,白白得到了一匹马,谁知道会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灾祸呢?”塞翁的话又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这匹胡人骑的骏马,塞翁的独子喜不自禁,天天骑马兜风。有一天,他因一时疏忽,竟从飞驰的马上掉了下来,命虽然保住了,但摔伤了一条腿。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前来慰问,塞翁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独子因为是个跛子,免服兵役,所以也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成长心语】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人不应该为表面得到的而沾沾自喜,认识任何事物,应该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将得失看淡一点,人生会更幸福。

萧何自污

【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

【释义】萧何:西汉高祖时丞相。自污:自己玷污自己的清白和名誉。

【历史典故】

萧何是西汉初期政治家,他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不久,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其中派遣使者数次问候萧何,回报说:“因为皇上在军中,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财辅助军队征战。”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为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安心的。”

萧何认为有理,便依计行事,抢夺百姓田地。后来,高祖得胜回朝途中,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成长心语】

人要想立身于世,就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异,有时候就不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人屡见不鲜;过于方正、深得人心而引来杀身之祸者,史书上不胜枚举。因此,为人处世不要处处显露自己的聪明,必要时不但要把自己的聪明归于别人,而且要善于自损形象,表现出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宁可当时吃点亏,或者遭人唾骂,也要保全自己,免得惹祸上身。

厉兵秣马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释义】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养。磨好兵器,喂饱战马,指准备战斗。形容紧张的战备,也泛指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所以,晋文公重耳与秦穆公任好联合攻打郑国。后来秦穆公被郑国的烛之武说服,不再攻打郑国,而是与郑国结盟,并留下将领杞子等三人驻守郑国。

两年后,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如今真是天赐良机啊!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现在由我们掌管,如果你现在派兵来袭,一定可以一举攻下郑国的都城。”秦穆公收到消息后,征求老臣蹇叔的意见,蹇叔极力反对,他劝秦穆公千万不要做这种背信弃义的事,而且如果秦军出兵,必会遭到晋国军队的截击,有可能会全军覆没。但秦穆公认为机不可失,根本听不进去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将帅领兵出征,讨伐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远征的队伍之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说:“你们此去凶多吉少,晋军一定会在崤这个地方截击你们,看来我得准备去崤替你收尸了。”

长途跋涉之后,秦军到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正巧郑国的商人弦高途经滑国,得知秦军准备偷袭自己的国家后,他假称自己是郑穆公的派来接待秦军的使者。他对秦军说:“我们国君知道你们要来,特地要我送一批牲口来犒劳你们。”另一边,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火速报告了郑穆公。

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等人的住地察看,见他们已经打包好了行李,磨好了兵器,喂饱了战马,准备做秦军的内应,便派皇武子跟杞子说:“很抱歉,没有能够好好地款待你们,现在贵国的军队来了,你们可以回去自己的国家了。”杞子等人见事已败露,便匆匆逃走了。

孟明视得到消息,知道已经无法偷袭了,怏怏地说:“如今内应已经没有了,讨伐郑国也没有什么希望了,我看还是回去吧。”于是,下令班师回国。途中经过崤地时,果然遭到了晋军的伏击,秦军全军覆没。秦穆公得知讨伐郑国无果,而且还被晋国全歼,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骞叔的劝告。

【成长心语】

孔子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人要想做成一番事业,成就一番理想,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完善、充足的准备必将归于失败。“每一次差错皆因准备不足,每一项成功皆因准备充分”,这句话就是对准备的最好注解。无论在什么领域,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对准备,当你自觉时,它成全你;当你不自觉时,它毁掉你。也许你正准备扬帆启程,锋芒初露;也许你经历重重,继往开来;也许你对未来充满期待,又恐力所不及。一切都不应该拒绝,但要问自己一句:“准备好了吗?”

第3篇:常见的历史典故大全

常见的历史典故大全

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汉武帝所凿。唐代的开元、天宝间,曾于池岸广筑楼台亭阁,花木繁茂,烟水明媚,风景佳丽,为长安胜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节日,帝王将相以及商贾庶民,游者接踵。唐制,新科进士放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旁的杏园,时人称为“曲江宴”、“杏园春宴”。后遂被专指进士及第。唐刘沧《及第后宴曲》:“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唐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也有云:“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典见《唐国史补》、《唐摭言》)

2 雁塔题名

长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称大雁塔,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从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常见的历史典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见的历史典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