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章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学生们都熟知,怎样让学生们开放思维?于是就用亚洲之最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分组寻找证明亚洲之最的条件,这样就会使死板的课堂变的活跃一些,学生们动脑思考回顾亚洲的基本概述。接着完成四道典型的例题来巩固亚洲的知识,分析每一个选项连接的知识点。通过复习亚洲来总结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让学生们有固定思维,以便以后复习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国家。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运用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分析北美洲的特点,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并且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胆量,让学生们到讲台指图说明。最后通过一个学员等级测试小活动使本节课达到高 潮。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本堂复习课总结我的教学心得: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2、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还是有些学生会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今后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3、今后还要注重练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有难有易,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要在检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选取与实际联系紧密、趣味性强、突出重难点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举一反三,以一道题引发多个问题,或由一个知识点引申到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练习后要分析总结,及时复习缺漏的知识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复习课的意义在于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综合应用,特别是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示,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告知学生,并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篇:七年级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试题
七年级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试题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重要经纬线没有穿过亚洲的是()
A.北回归线B.赤道C.北极圈D.本初子午线
2.下图为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这三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A.都位于热带地区B.都位于湿润地区
C.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D.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读图完成3~5题。
3.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分布在图中()
A.A处B.C处
C.E处D.D处
4.B处的传统聚落是()
A.帐篷B.高脚屋
C.窑洞D.冰屋
5.造成A、F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经度位置不同
B.纬度位置不同
C.海陆位置不同
D.地形、地势不同
某学习小组结合“亚洲地形图”(图甲)绘制了一幅“亚洲大陆沿87°E的地形剖面图”(图乙),阅读两图完成6、7题。
6.图中①为()
A.乌拉尔山脉B.阿尔泰山脉
C.天山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
7.图中②为()
A.鄂毕河B.黄河C.湄公河D.雅鲁藏布江
8.引发亚洲东部和南部水旱灾害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复杂多样B.水利设施落后
C.降水年际变化大D.经常有台风过境
9.亚洲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多,增长快B.生态环境破坏
C.资源短缺D.经济落后
10.根据图中三类产业比例构成情况判断,这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日本B.印度C.中国D.蒙古
11.分析亚洲部分国家某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美元)资料,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各国()
国家日本韩国中国印度越南孟加拉国
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34010120301100540430380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B.自然条件相差悬殊
C.国土面积差异大
D.人口出生率高低不同
二、综合题
12.读“亚洲人口分布略图”,回答问题。
(1)亚洲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
A.东部、北部B.东部、南部
C.东部、西部D.中部、北部
(2)图中M地人口稀少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字母P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注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4)一艘油轮从波斯湾到中国的上海,走最近的航线要经过()
A.直布罗陀海峡B.白令海峡
C.麦哲伦海峡D.马六甲海峡
第3篇:我们生活的大洲地理教学课件参考
我们生活的大洲地理教学课件参考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
第4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1、我感觉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比较理想。本节课通过“太空旅”图片设问:“加加林为什么说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课,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观察完“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的立体图后,展示“世界海陆分布”的平面图,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图象迁移能力。在学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时,再次让学生判断哪个“海” 其实是“湖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本节课能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通 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轮廓、面积和分布特征,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
第5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推荐18篇)由网友 “静晓宁莫”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