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一:压强教学设计
介绍压力定义 开 始
【教学流程图】:
演示:压力计实验
观察、总结出压力与重力在什么情况下大小相等 课件
展示骆驼和人在沙地上深浅不同的脚印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提问式引导
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 分组实验 实验汇报交流 互相探讨 总结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将普遍转化为特殊,未知转化为已知
讨论得出两种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f/s和s/f 介绍压强概念、公式、单位 解释关于脚印深浅的疑问
思考怎样切砖块能使它对地面压强变小、不变、变大 课堂小结 结 束 学生活动 开始结束 教师活动
篇二: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
——教学设计
吉林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 刘 馨
【教学设计思想】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本节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样将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播放留在沙滩上的脚印和趣味实验的不同现象将学生带进了压强的学习之中。在学生探究出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进行趣味比赛,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利用课件展现学生倍感亲切的生活场景,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而枯燥的,而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趣味盎然。在课后,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本学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能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2.自由开放,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节课,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打破传统实验教学“照单抓药”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探索发现的空间。其表现在:一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材,二是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探究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将诶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和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授之以渔,终身受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这一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弄清了原来未知的知识------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与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对学生渗透求知方法的教育,正是控制变量、类比、对比、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丢掉“拐杖”,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教材分析】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学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比较大的综合。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是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么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了社会的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掌握压强的概念及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及单位,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及由来。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备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了观察、实验及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精神,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
2.压强公式的意义和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压强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和生活中的应用。
1.探究法 2.比较归纳法 3.控制变量法 【教学资源】
带钉子腿的小桌、玻璃缸、小米、砝码、铅笔、钉板、水汽球、多媒体
【教学设计图示】
课后反思
提出问题 假设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论证
视频播放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趣味实验
【教学过程】
篇三:压强优秀教案
9.1 压强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学 刘顺才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课标将该知识点定位在“理解”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压强。对于压强知识,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虽然压强的概念学生非常陌生,但压强的实例在生活中却很广泛,素材非常丰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看,只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和理解压强都将变得容易。也为后面液体﹑气体压强和流速与压强的学习打下基础。
2.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于“了解”层次,是巩固压强概念和深入学习的需要,同时更是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压力、会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会运用压强公式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运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计算。 【教材分析】
《压强》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一节。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思想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
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鸡蛋、缝衣针、砝码、磁条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球、短铅笔、海绵、橡皮泥、小桌、钩码等。
【板书设计】
篇四: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和液体压强》教学设计
巨城中学 赵彦军
【设计思想】
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中考做准备,意在让学生明确考试重点,为中考做准备。
【教学内容】
复习第九章第一节压强和第二节液体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和液体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会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复习基础知识,然后学生练习、讨论和教师讲授,形成讲练结合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复习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 好动 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
2.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 压力和压强的计算以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液体压强是固体压强的推广。
【教学方法】
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1
2
3
4
5
篇五:八年级物理下册 压强教学设计 (2012新版)新人教版
《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 好动 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 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钢直尺、砝码盒、钩码盒、气球、小桌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两幅图片:
1.啄木鸟
2.鸭子
请同学们从图片中总结出各自的特点
示问:如果把啄木鸟的嘴换成鸭子的嘴、
把啄木鸟的脚换成鸭子的脚,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1、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2、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压力
①小孩对地面的压力(如图)
结论:小孩垂直压在地面上
②图钉对墙壁的压力(如图)
结论:图钉垂直压在墙面上
③木块对斜面的压力(如图)
结论:木块垂直压在斜面上
总结三条结论:
小孩垂直压在地面上的力
图钉垂直压在墙面上的力
木块垂直压在斜面上的力
得到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3、练习画出压力的示意图并与重力进行比较
对比项
名称 施力 受力物体 物体 方向 两者关系
重力
压力
分析归纳: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4、练习
5、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
分析图片,学生活动:从课桌上的器材中,做出能够说明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6、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学生自行实验: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实验,选用器材:小桌、砝码盒、钩码盒和一海绵。
〔设计意图:把砝码盒和钩码盒分别放在小桌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小桌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反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
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课件回顾实验,学生分析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学生活动:判断压力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进而转入压强的学习。
7、压强的学习
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实际应用: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比较图中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图中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已知:(1)对演员来说
F1=G1=475N,S1=9.5cm2=9.5x10-4m2
(2)对大象来说
F2=G2=60000N,S2=600cm2x4=0.24m2
求: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P1,大象对地面的压强P2.
比较可知,芭蕾舞演员虽小,但是她对地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大象对地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3.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反馈。
判断下列事例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并指出各是采用什么方法?
22
1、用来割麦子的镰刀用久了要磨锋利才好使
2、建房时要先筑起比墙宽的墙基
3、把图钉按在墙上时要用力压
4、载重汽车要用多个轮胎
5、在固定螺丝的螺母时垫一个较大的垫圈
四、课堂小结。
一、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
(1)与压力的大小有关(2)与受力面积有关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
3、单位
4、增大和减小压强
五、现实问题考虑
如何自救:
一小孩在冰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将要破裂,这时他应该如何自救呢?请你们一起帮他想想办法。
【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3. 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
第2篇: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2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图钉、方砖、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力——压力
对于压力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压是个动词那么那我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压这个动作。请同学演示自己据一些例子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
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1.感受压力的效果。
2.实验探究
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1)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3.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103kg,履带面积S1=1.5m2,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积:S1=1.5m2×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3.93×10Pa。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FS进行计算。
4.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
(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四、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将边长为3dm的立方体铜块放在上表面面积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铁块上。求铁块上表面受到铜块的压强是多少?(铜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铜块的底面积900cm2,大于支持面的面积100cm,所以受力面积是100cm。(答案略)
【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3.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改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胸口碎大石
提出问题:为什么表演者受到大锤重击后,石头碎成两半,人却毫发无损?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压力的概念。
教师提问(结合旧知):对导入中的'表演者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以往所学力学知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压力呢?
教师讲解:明确压力的概念、方向以及产生条件,同时明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模块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提问(结合实例):作用在表演者身上的力是压力,他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压力有关吗?
让一名学生演示正常人走路和模仿芭蕾舞走路,引导学生猜想压力作用效果可能还与接触面积有关。
小组讨论:4人一组讨论下面问题:
问题①:实验研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实验方法。
问题②:如何能明显的比较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设立对照实验,利用海绵当做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同桌间讨论导入时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
【模块3】压强。
教师提问(直接提问):物理学中如何表示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
教师讲解:物理学中用力与接触面积的比值表示这种作用效果,介绍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等。
举例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组合作,根据网格纸中画出脚与地的接触面积和自己的体重,估算站立时自己对地面的压强的具体数值,研究并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观察生活中指甲刀,斧头等工具,如何改变压强大小的。
四、板书设计
第3篇: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压强教学设计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 姓名:汪正祥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
第4篇: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情景,它是“引线”,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
第5篇: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
第6篇:初中物理压强的概念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的概念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的概念教学设计
当下的初中物理课堂,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那么如何以此理念来指导我们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本文以压强的概念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这一方面的思考.
1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基于意义建构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得到充分思考和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经验成为新授认知构建活动的先行者,成为新思维、新知识的固着点.压强的概念教学以激起学生对记忆的提取作为第一步,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表述,进而提出问题: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效果和哪些因素相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从举例的角度来探索问题解决的相关思路.对可能出现的讨论结果进行预设:
(1)压力越大,则形变效
第7篇: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反思1
“主题式教研”教学竞赛是我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解决全县中小学教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主线,强化课堂教学、教师学习、教学研究等项工作的实效性,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物理主题式教研的内容是“如何落实《生活—物理—社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我的授课地点是抚松三中,授课内容是九年级上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