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现代书法名人名言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4-10 05:57: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安阳现代书法名人名言

安阳现代书法名人名言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那什么样的名言才是经典的名言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安阳现代书法名人名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梁谳

2、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3、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

4、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5、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刘熙载

6、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王羲之

7、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

8、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9、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10、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1、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12、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13、日丽千芳闹,风和百鸟鸣。

14、中天明月悬肝胆,大海澄波漾性情。

15、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16、心源无风雨,浩气养乾坤。

17、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18、江山入画,意气凌云。

19、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20、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

21、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22、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23、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卫铄

24、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25、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26、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黄庭坚

27、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28、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29、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30、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31、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32、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

33、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34、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梁谳

35、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恽寿平

36、婉若银钩,源若惊鸾。

37、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38、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39、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40、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41、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

42、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

43、风云论道,笔墨通天。

44、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45、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

46、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松年

47、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

48、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郑板桥

49、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50、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51、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52、书有未观皆可读,事已经过不须提。

53、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蔡邕

54、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

55、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56、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王淑

57、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58、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

59、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董其昌

60、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61、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62、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朱和羹

63、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64、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色。

65、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徐浩

66、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

第2篇:现代书法

——中国现代书法创作的必然理路

张爱国

中国现代书法已走过了近二十年历程,该是好好反思和小结的时候了。一个不争地事实是,近二十年中,有关现代书法的种种话语远远超出了作品给人的影响和印象。从事现代书法的勇士们在85第一波浪潮之后,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与对现代书法痛加诘骂的人们喋喋不休的论战以及为现代书法不断地正名上了。话语的表面繁荣愈衬出创作的苍白和幼稚。现代书法由此自堕入一个创作和话语的悖论。

这一现象在现代书法走过的第一个十年时达到极致。此后,现代书法创作及话语渐趋沉寂。冷静地、客观地审视这段历史,这一悖论的出现其症结乃在现代书法自身。笔者以为,其根本的症结有二:一是创作上理路不明。纵观此前的现代书法创作,其实质几乎均可归结为简单地的“画字”、盲目地借鉴(模仿)日本现代书法或西方现代艺术;二是理论上动机不纯、理路亦不明。不难看出,此前有关现代书法难以计数的话语,大都意在炒作或“占山头”,唯恐自己在这一超前的、代表着艺术革新潮流所向的领域没有占好一席之地。由此更导致荒谬地以为“繁荣” 和“强大”的话语能指导甚而引导创作,无视艺术创作总是先于理论、生发出理论,并历经几千年艺术史检验的艺术规律。

此两大症结以及现代书法创作队伍的驳杂不纯,是现代书法始终遭人诟病、诘难的根源;也是现代书法始终不得大众认同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垒的双方渐趋冷静和理性。近一两年来,现代书法再次成为专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刊《中国书法》杂志2004年第8、9期“批评聚焦”栏目里,连续发表了王为国《非现代书法》和曾来德《现代书法的症结》两文。凑巧的是,两位作者恰好来自现代书法内(曾来德)外(王为国)两个阵营。他们的观点又无巧不巧地恰可互相印证。请看:

“这种完全照搬或移植了日本现代书法,实质上从艺术性,技术内涵上还不如日本人的所谓“现代书法”,找不到体现古典精神的痕迹。”

“虽然现代派书法家们也认为,书法历史源远流长,书法是国粹的象征,但其横眉冷对传统书法的“话语”与热眼向“洋”的后殖民文化心态,只能是导致现代文化背景下艺术人格的缺失。”

——王为国《非现代书法》

我觉得现代书法发展到目前,它的症结就是没有观众群。没有观众群的原因不在于观众而在于作者自身。现代书法的最初源起就是前卫书法对我们当代现代书法家的影响,第二是西方现代美术观念对我们的启发,另外还有的就是中国美术界或者说绘画界末流的转化„„这是个源的问题,如果你没有这个源,你就没法确定自己的身份,就像儿女都有自己的母体也必须有自己的母体,没有父母你说我们哪来的呢?当然,理解这个问题时有两种方式:第一就是像不像父母?像,那肯定是可以判断的,但天底下更多的是不像!不像,那又怎么判断你的源?我们现在的现代书法是既不像也没有血缘关系,我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没有血缘关系,这个问题我就觉得比较严重。第二个问题就是现代书法到底要表现什么?它跟传统书法之间的关系,就是能不能梳理、能不能闸释、能不能对接?

——曾来德《现代书法的症结》

可以说,这是笔者近来所见最富理性高度和冷静立场的两篇批判及反思现代书法的论文。批判的固然有理,反思的虽令人同情但尚未搔着痒处。如曾文最后说:“所以,我认为现代书法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立场,而文化立场确定他的文化态度,文化态度确定他的作品指向,就是:现代书法为谁创作?”笔者以为,这显然再次陷入一个创作和为谁创作的悖论。

以上笔者连篇累牍的征引加议论,实出无奈。因为,笔者也痛感中国现代书法充斥着纠缠不清的矛盾、混乱和错漏。治病除根,笔者认为,欲破解现代书法之迷困,必得重树创作先于理论的立场,必得先振起创作。而欲振起创作,必得厘清现代书法的创作理路。

此理路差可以四字概之:由内而外!

一、“由内而外”何谓?

笔者提出的由内而外,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由中国书法的传统内部生发出现代的、外部的艺术表现;二是提倡应由书法艺术家的内在需要推演出外在表现的现代书法创作;三是主张应有深厚的传统内在功力才能胜任现代书法创作的外在表现。

这一观点,笔者由深入反思现代书法创作进程及借鉴中国画创作发展理路所得。现代书法创作的发端是85“北京现代画会”的首展。毋庸讳言,它是在85新潮美术影响下出现的,其创作者均不是传统书法阵营里得到广泛认同的书法家而是画家。其创作理路是借鉴绘画、借鉴甚至简单地模仿日本的某些现代书法表现形式。他们的功绩是催生了中国现代书法之婴。此后的创作尽管无不标榜比其高明或对其超越,但创作理路却始终难脱其窠臼。由于创作理路上是非传统的、非书法本体的,因此,尽管他们后来也开始标榜现代书法创作不是传统书法的对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出新,但仍然无法阻止来自书法传统内部阵营的猛烈的、无休止的抨击,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中国画的现代之路也是一个更加活生生的先例。在对中国画进行了彻头彻尾甚至改头换面的所谓现代革新进程中,面对着越来越不象中国画的种种创作,学术界再次认识到当年潘天寿先生提出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以及“为两峰增高阔”①等思想的无比正确和重要。中国画尚且如此,何况于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艺术呢?笔者由此受到启发:中西两种文化间的互取所长、互相吸收是可以的、是对的,但要加强研究和试验,不能简单照搬或克隆。更重要的是在吸收的过程中要坚持书法本体的立场,毕竟现代书法还是叫书法的。

另一方面,书法艺术家的创作应是发自内心的,作品是内在心象的外化,所谓“书为心画”。这对现代书法创作同样适用。现代书法家们的创作就不该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现代而现代的无病呻吟,或者为了立派而结派,为了入流而同流的功利主义的肆意“圈地”,而应是传统而不乖时,现代而不同弊,得时代风气之熏染,合现代思潮之陶冶,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现代的精神和现代人的气息。

当然,强调“由内而外”就不得不对艺术家的传统书法功力提出一个极高的要求。这关乎作品的“技术难度”,更关乎作品的艺术生命。不难发现,传统书法功力不深的现代书法创作只能是剪剪贴贴或涂涂扫扫,只能是修饰大于书写,做作多于自然表现。某些现代书法的创作者们为日本的手岛右卿、井上有一等人的现代作品所惊叹的时候,他们总以为自己只是缺少那种渲泄的气势和忘我的流露,而忽略了书法赖以生存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二、由内而外的基本要求

由内而外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一种理念,当然这更是中国现代书法创作的一种必然理路。

笔者以为,中国现代书法创作的近二十年历程,只能算是起步,现代书法的路还很长。可以说,由内而外这一理路的获得,正是对此前创作反思的结果。目前的现代书法只能说是尚处在少年期,对它的成长我们必须抱一种“慢热”的心态,而不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是首先要达成共识的端正的心态。只有认识到现代书法创作的幼稚和发展的不容易,才能立下恒心、痛下功夫,在传统书法的根基上用力,才能体会一艺之成的大不易。

由内而外还提示我们坚持中国书法的立场,有中国传统书法之内,才有中国现代书法之外。有中国书法之内在统系与维护,才能在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或日本现代书法等外在形式的时候,不做简单的因袭和模仿,而作高深的提炼和吸取。当然,由内而外还是一种合乎情理、艺理的理念。如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的思想,养颜术中“内滋养而外光华”的主张。此事理,亦艺理。为艺者不可不通此理,不明此径。

因此,养内而形外。只有由中国书法的传统和内部出发,结合现代艺术精神,反复研究和探索尝试,并在传统书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找到闪光的现代因子,加以开掘和表现,才能创作出真正现代的、代表这个时代高度的书法作品。

三、由内而外,才能真正完成传统人文精神和 现代人文精神的对接、完成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转型。

在近二十年发展进程中,现代书法最根本的困境就是它始终没有真正融入书法而为书法界普遍认同和接受,并由此真正融入当代文化、当代社会。如上引曾来德一文中所说:“现代书法到底要表现什么?它跟传统书法之间的关系,就是能不能梳理,能不能阐释、能不能对接?”也是此意。

而现代书法欲达此目的,必得以现代艺术精神的确立为旨归。如王冬龄《现代书法精神论》②中说:“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艺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我们认为,在世界逐渐多元的时代,中国的艺术到底该为世界提供怎样的独有价值,而且,这种价值不应是在西方殖民文化的背景下出现的猎奇式依附性的价值,这是我们应该研究和关注的主题„„既然书法家的创作条件发生了变化,书法精神也就随之嬗变。传统书法强调精神消遣和人格象征,那么现代书法重视自我的直呈和艺术的表现。”

对这种“自我的直呈和艺术的表现”,他是这么说的:“现代书法精神的表现方式即艺术表现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是中国书法的书写性,其次是自我的直呈性,再次是丰富性。在现代书法创作中,我们认为第一要义是强调书写性,虽然我们并不反对装置和观念艺术利用书法资源,淡化书写性,解构汉字,它们属于另一个范畴另一个本质。因此,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它们与书法不属于同一种同一类,或者同种不同类。书法这一类的艺术表现有它的本质性特点,那就是中国独特的书写性,这一特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具有成熟独特书写性,这一特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具有成熟的特点和深厚的东方精神。中国书法的书写性强调一气呵成,笔笔生发,在时间的流动中完成空间,在提按的动作节奏中表现自我精神的流露和自我的完成,精神能够在纸面上流转,所谓一片神行,这样的艺术是何等完善的艺术!它是中国书法最富于魅力的特质所在,美国波洛克的艺术创作与中国的书写性相比就显得软弱多了。无论是线条的质感表现还是空间的深度和多变性,中国的书写性更富于智慧因而也更成熟。中国书法书写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手性、笔性、墨性、纸性、心性,其中心性统帅全局。心性即精神的表现,而且在锤炼笔性的同时也是锤炼心性,否则一切表现手法就沦为空洞的技巧,而非艺术的本真存在。中国的书写性对心性的表现由感官到精神各个层次的自我实现,已经建构了传统的表现方式。现代书法的精神表现就建立在这一深厚传统的基础之上,它的表现将更富于深度。”

是的,中国现代书法的精神表现就建立在传统书法精神这一基础之上。因此,要完成这种对接,完成这种转型,就必须深入中国书法的传统,区分真假传统,真正理解传统,积聚传统书法功力。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这样由内而外,由中国传统书法之内而现代书法之外。由中国书法传统人文精神而中国现代书法人文精神。

注:

①详见《潘天寿谈艺录》页18、21,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9月版; 见《现代书法研究》创刊号(2003.11),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编辑。

② 5

第3篇:现代名人名言赏析

现代名人名言赏析

勤俭节约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藏族)

有钱时摆阔,没钱时挨饿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至理名言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笛卡尔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真理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 周恩来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 李四光

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 —— 雨果

错误经不起失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安阳现代书法名人名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阳现代书法名人名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