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比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二、目标分析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困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基础上来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比较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和=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由于和 比较相近,学生难以分辨,教学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辨小方法和教师讲授的顺口溜以及之后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三种关系符号。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和。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和=。
四、教学准备
课件,猴子、梨、桃、香蕉图片,三种符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
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
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
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
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
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
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
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
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
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表示两边的数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础应用
(1)以学生独立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以学生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8页第3题,数一数,比一比.2.内化提升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第6题,涂一涂,比一比。
(2)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9页的思考题。
提出问题:小猴说得一定对吗?
(四)全课总结
师:进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用和=吗?两个数比较大小,什么情况下用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号?可能有的同学早就认识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第2篇:《比多少》教学设计
《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知道其含义。
2.会用“>”“<”和“=”来描述5以内数的多少,建立学生的数感。
3.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多少。教学难点:认识“>”“<”和“=”及其含义。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操作卡片。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四个三角形和五个圆形谁多谁少,怎样比一眼就能看出?
二、探究新知 1.生观察数量。
(媒体出示书第14~15页的主题图。)师:图上的小猴和水果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学生可能回答:猴子的只数可以用3来表示;梨的只数可以用4来表示;桃子的只数可以用3来表示;香蕉的只数可以用2来表示。)
师:“几只猴子吃几个梨、几个桃子和几根香蕉?”可用学具分别代替猴子和水果来摆一摆。怎样摆,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设计意图说明: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新授 探究一: 1.知道相等。
(媒体出示:小猴和桃子图。)
师:小猴最喜欢吃桃了,一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
(学生可能回答:
(1)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桃子也有3只,猴子和桃子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
(2)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有3只,桃子也有3个,猴子和桃子一一对应一样多,所以桃子够分了。)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说的方法,也就是:1只猴子对应1个桃子,1只猴子对应1个桃子,„„3只猴子对应3个桃子,猴子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子能吃到一个桃子。
(点击媒体演示:同样多。分别点击猴子图和桃子图,媒体出示:
3、3。教师并板书。)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通过利用已经学过的数数和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出新的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迁移。] 2.认识等号。
师: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好,你们已经会用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本领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了,你们真棒。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学生回答:等号。)
(板书:=)
师: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这两个数相等。(教师板书:3=3,读作:3等于3;带领学生读一读。)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
师:我们可以说:相同数比大小,中间用等号。探究二: 1.知道大于。
(媒体出示:猴子与香蕉图。)
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
(学生可能回答:
(1)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香蕉有2根,猴子比香蕉多,所以香蕉不够分;(2)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摆了3只,香蕉摆了2只,猴子和香蕉一一对应,香蕉比猴子少了,所以香蕉不够分。
师:刚才小朋友用1只猴子对应1根香蕉的方法,一一对应着比较,发现猴子多,香蕉少,香蕉不够分了。
(媒体演示:猴子比香蕉多。教师并板书。)2.认识“>”。
师:猴子有3只,香蕉只有2根,(分别点击猴子图和香蕉图,3比2多,我们还能用等于符号吗?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师:这是大于号。(板书:>。)
(教师板书:3>2 ;读作:3大于2;带领学生读。)师:仔细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大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
(1)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2)大于号的左边是大的数,右边是小的数;
(3)大于号的开口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开口大,朝大数。探究三: 1.知道小于。
(媒体出示:猴子与梨图。)
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学生可能回答:
(1)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梨有4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
(2)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猴子摆了3只,梨摆了4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了,所以梨够分。
师:刚才小朋友用1只猴子对应1只梨的方法,一一对应着比较,发现猴子少,梨多。
(点击媒体演示:猴子比梨少。教师并板书。)1.认识“<”。
师:猴子有3只,梨有4只,3比4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小于号。)
师:你们可真棒!(媒体出示:<)
(板书:3<4,读作:3小于4;师带领学生读。)
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
(1)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2)小于号的形状正好与大于号相反;(3)小于号的左边是小的数,右边是大的数。
(4)小于号的开口也是对着大的数,尖尖角对着小的数。„„)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尖角小,对小数。
四、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P17“做一做“(2)练习三第三题和第六题
五、总结归纳
师: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3篇:比多少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
第4篇:比多少教学设计
比多少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多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比多少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1、努力创设情境,体现课堂教学活动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生活中实际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同时让学生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必要与快乐。
4、注重算法多样化,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
第5篇:《比多少》教学设计
《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练习一的第1~4题。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将第6~7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具: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课件。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说,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灵活运用画面引出新知问题,自然有度。]
师: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给学生留出3分钟的思考时
第6篇:比多少教学设计
比多少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三亚市吉阳镇新龙湾小学陈艳花 授课时间:2013年9月6日星期五下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图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猪、小兔盖房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看到图中都有些什么呢?能和同桌说一说吗? 师:你们还能在这幅图中发现有关数学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说:有4只兔子、3只小猪、3个苹果、4根木头等等。
二、探究比较方法
1、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