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江楼夕望招客诗歌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诗歌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9.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10.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9.【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10.【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第2篇:江楼夕望招客诗歌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诗歌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2分)。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1分),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统领全篇,言之成理亦可。(4分,分析一联或抓住该联主要意象得1分)
赏析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所以又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与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光,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
第3篇:江楼夕望招客原文及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原文及赏析
原文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译文
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
城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一道银河映入水的中央。
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注释
⑴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潮楼”或“望海楼”,也叫“东楼”。
⑵四畔:四边。
⑶星河:银河,也叫天河。
⑷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⑸平沙:平地。
⑹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⑺就:近,到。
⑻消暑:消除暑气。
⑼较:又作
第4篇:江楼夕望招客原文及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原文及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唐代〕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译文及注释
译文: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城中万家灯火在江的四面闪烁着;灯火倒映在江面上,宛若一道璀璨的银河。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注释: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潮楼”或“望海楼”,也叫“东楼”。四畔:四边。星河:银河,也叫天河。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平沙:平地。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第5篇: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江楼夕望招客》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七律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释】: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
第6篇: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七律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释】: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七律《江楼夕望招客》作于杭州刺史任内。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写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