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吴晓波经典名句摘抄
吴晓波经典名句摘抄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话,它们突如其来,在不经意间打动了你,然后改变了你的一生。在遇到它们之前,你活得不明不白,如在暗夜独行,一旦遭遇,你就如遇导路的知音,终生活在这些话里。”
昨天下午,吴老师如期出现在上海复旦,与200多名从各地赶来的书友以及复旦的学弟学妹们,一起见证他首部散文集《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发布。
20年前那个挥斥方遒的少年,再次回到这个曾挥洒过青春,并初步形成价值观的母校,娓娓道来他的前半生——“我的写作与我的时代”,并将曾经影响自己人生的8句话传递给现场的每一个人。
没有亲临现场的书友莫遗憾,快看上海书友发来的前方报道。
你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
有人在定义“知识分子”时,设定了这一准则,我幸运地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读到了它。它的意思非常之明确:一位知识分子要保持独立的思考精神和发言姿态,便必须首先在经济上实现独立。这句话让如此我刻骨铭心,以至于影响了我之后的所有职业态度和生活选择。
你是三十岁以下最著名的的美国男士
这句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对26岁的《新共和》编辑沃尔特·李普曼说的。我是大学时期在翻《李普曼传》时读到的,也许没有一个新闻从业者不以他为职业的偶像。于是,这个场景成为我走向职业场时最大的梦想。与此相关的另一句更耳熟的话则是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迟了快乐也会少一点。”
一切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我在走遍了中国所有省份之后,仍然对这个国家正发生的一切懵懂不解,直到一个傍晚,我
跟创办了第一个中国农民城却又被官方人士不断“追杀”的温州龙港镇镇长陈定模在一间街边小铺上喝酒时,他冲口说出的这句话,让我酩酊开窍。从此之后直到今日,我考察中国改革史,无一不是从这句话开始,而我竟还发现,当今所有的社会后遗症和原罪也无一不与此相关。
如果99%的经济学论文没有发表,
世界照样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张五常的这句话让我放下了对职业的无妄执著。在此之前,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莫名和不着边际的使命感,总以为天下的变革都是从这些思想开始的。张五常的话让我突然明白,历史其实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轨迹,我们所能为的,无非是论证它的慈悲与邪恶。当那些文字从我们的头脑中释放出来的时候,我们便已经尽职,它的机遇与事实的结局已经与我们无关。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记不得是不是写《富爸爸穷爸爸》的罗伯特·清崎说的,反正这句话的出现最终改变了我的个人理财观。尽管我对富人从来没有任何好感,但是我还是要承认,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进步都是他们创造的`。你去看全世界遗留下来的文明遗迹,没有一个不与财富和权力有关。我所希望的是,自己站在富人堆里,但永远怀着廉耻之心。
好朋友,见一面,少一面
这是一句大实话,乍听上去很难听,但是一细想却是一条真理。吃饭的时候,我就想“吃一顿,少一顿”,快乐的时候,我就想“这样的快乐有一场,就少一场了”。西方人说“珍惜当下”,中国古人说“人生苦短,秉烛夜游”,说来说去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当我在30岁那年听到并甚为认同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便是皈依了一种生命观。
我最大的错误,
是没有花光所有的钱
写出《城南旧事》的林海音一生当编辑、做刊物、办出版社,然后换成了二十多套房子。到65岁,她突然宣布关掉出版社云游四海,每过几年钱花光了,她就卖掉一套房子,到82岁去世时,竟还有数套房子没有卖光,于是留下上述遗言。我读到这段轶事时,竟非常感慨。我喜欢的作者沈从文去世时,弟子问他,还有什么遗言。这位毕生倔强的湘西人说,“对这个世界,我已无话可说。”相比沈老头和林老太,我更羡慕早年的前者和晚年的后者。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这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在听到它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所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到底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则是无效的,我想,这种焦虑一定缠绕过所有试图追问生命价值的青年人。是这句广告词突然间让我明白了一切,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当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便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
第2篇:吴晓波经典台词
吴晓波经典台词
吴晓波,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小编精选的吴晓波经典台词,希望大家喜欢。
1、过了这一段以后,使得我感觉到人生也好,国家的进步也好,它不是一个黑和白非常分明的一件事情,它大量的事情是发生在一个灰色的地带,这个也是我后来写作的,一个主要的一个立场和观点。
2、一个男人最焦虑什么时候呢?是三十岁的时候。
3、林肯讲过一句话说,三十岁之前你这张脸是父母给你的,三十岁以后这张脸是你自己的。三十岁以前如果你没有愤怒过,像我们讲愤青过,你是没有良心的,三十岁以后你还是一个愤青,而且只知道愤怒的话,那你是没有脑子了。
4、罗斯福说:什么是合格的知识 分子呢?他说你应该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 ,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抵抗住所有机构、集团、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诱惑,你可以发出独立的声音,所以我在大学的时候,我对财富,对金钱本身一点都不排斥,我觉得当一个有钱人挺好的。
5、在你的人生中会出生很多岔道,然后呢你每一次选择就会耗去你的时间,耗去你的精力,我觉得要克服焦虑的办法,其实大概就是说你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这一段时间的时候,在你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你要想清楚几件事,第一件事你要想清楚说我这辈子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就我热爱什么东西,这个是最关键的事情;第二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人;第三你愿意用未来的二十年时间去完成,这件你喜欢的工作和你专业的事情。
6、人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那段时间其实也是,你面对这些事实变化的时候,作为一个旁观者,那个焦虑是非常大的。
7、所以我在想年轻的时候,你如果有一次很长途的旅行,对你的一生来讲是有很深远的意义。
8、我们现在的焦虑,可能是成长的焦虑,是希望获得成功的焦虑,但成功者确实也有成功者的很多的一个困扰。
9、我最大的道德就是让我全村的人都富起来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是那只抓住老鼠的猫。
10、我刚才站在对面的时候,我就焦虑症发作,因为我在看旁边那堆书,我在找有没有我的书,就一本也没有找到,写作者都有这样的焦虑。
拓展阅读: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1968年出生的吴晓波被人誉为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他在2001年出版的`吴晓波
吴晓波
作品《大败局》证明了严肃的商业写作也能够跻身畅销书行列。而他辛苦经营两年的蓝狮子财经丛书则成为中国本土财经书籍出版的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他的时间被划分为几块,主要的精力用在出版事业上,同时还坚持以每年写作一本书的速度向外界传达自己的观念。
1990年,22岁的吴晓波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他和同班的秦朔都被保送上研究生。但是两个人却都选择了不去读研,而是分赴杭州和上海。原因是,两个人的女朋友分别生活在这两个地方。后来,两人各自成家、各自为战,吴晓波成了今日的吴晓波,秦朔则先后成为政经杂志《南风窗》的主编和财经日报《第一财经》的主编。
吴晓波讲起自己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的经历近乎传奇。1989年后的那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找工作,而选择读研。吴晓波有一次回杭州时,去拜访在新华社杭州分社工作的一位老校友。师伯和吴晓波聊得高兴,中间出去一会儿,回来时候手上拿着新华社的花名册,说,你看,我们这里有人退休,你可以来接替他的职位。吴晓波说起来至今仍很得意,“我没有在新华社实习过,新华社一般都要他们的实习生的,我进来的时候,还考了经济学。”
记者生涯
吴晓波被分在了工业组,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
吴晓波称在新华社自己受益良多:新华社强调文字皆有出处--“如果不是这个习惯,我早就被人告倒了。”新华社不计成本让记者在中国各地进行采访、调查,它的强大背景让它的记者可以见到想见的人。
从1994年起,吴晓波开始为《杭州日报》撰写专栏。他称这是训练文字的最好途径,因为专栏可以让写作者学会用容易使人接受的语言写作。不过吴晓波是那种30岁看上去像20岁的人,身材高瘦、面容清秀,还戴着一副眼镜,言谈举止十分谦逊。而他的文字又十分老练成熟,因此人们都不认为他是专栏作者。吴晓波开玩笑说,那时候,有个读者要来找吴晓波,吴晓波出去迎客,读者直接对他说:“你爸呢,我有事情找你爸。”
开始写书
三十岁的时候,吴晓波开始写书。
吴晓波说,自己的人生很有阶梯感,三十岁之前从来不考虑钱的问题,专心做自己的记者,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开始进行个人的原始积累,完成个人的写作计划,四十岁则准备退休。
三十岁的吴晓波一发不可收拾,以每年一本书的速度写作,除了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写作失败案例的MBA教材《大败局》之外,他近两年的著作还有《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小品文集《你为什么不骚扰我》和编著的《首富》。
吴晓波的专栏文字幽默诙谐而且入木三分,揭示了转型期中国经济的一些怪现状,比如他在《南风窗》上所写的关于上市公司和投票公司的文字;而他的公司研究则严肃认真,同时充满灵动之气,观点新颖独到,比如他为《经济观察报》撰写的文章《被夸大的公司使命》、《二十年公司--表面的胜利》、《企业家为什么不是知识分子》。
签约作家
2002年,吴晓波成为贝塔斯曼亚洲签约作家。
与此同时,吴晓波开始经营自己的图书项目。他打造的蓝狮子财经把本土公司财经写作作为目标。中国公司史和人文财经成为吴晓波看好并且着力发掘的对象。他们出版的一系列图书也确实成为中国本土财经阅读的顶级读物。吴晓波说,我们不要“google”作家,一个公司史的写作者应该是能够接触到该公司的内部档案,并且曾经长期跟踪报道过该公司的记者或研究人员。
2004年,吴晓波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访问学者。他也开始做好了自己的长期写作计划:从1978年到2008年,一部三十年的中国公司史。他花四年时间写成了《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出版后因恰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轰动一时,好评如潮。自此之后,吴晓波继续溯流而上,相继写出了《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为中国企业作史”的夙愿,在这三本书的基础上,他又作《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为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经济演进梳理出一个大致的发展逻辑,中国企业史的写作至此完结。从萌发写作企业史的念头,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写成,吴晓波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
在写作企业史的过程中,吴晓波还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作了一本传记,之所以不惜打乱自己的写作节奏来写这本书,在吴晓波看来,是因为“(吴敬琏)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
独董候选人
2015年7月27日,金丰投资拟将公司名称变更为“绿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并拟进行换届选举。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成为独董候选人。第八届董事会拟由15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5名,任期3年。经股东提名,并经董事会提名委员会资格审查,拟推选吴晓波为第八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独立董事候选人。
第3篇:吴晓波讲座
我区举办“创业创新 转型发展”专题讲座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谈民营经济
实习生 周俊杰
本报讯 为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创强,推进民营经济发展,4月28日下午,我区邀请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进行了以“创业创新,转型发展”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区四套班子领导,区法院院长,区检察院检察长以及人武部部长等听取了讲座。
在讲座中,吴晓波分析了当前国内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国际市场陷入低谷,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而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扑朔迷离又使得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难题,在这样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内民营企业发展正面临着困境。
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的发展遭遇了难题,但是在吴晓波看来,当一件事物左边充满了危机的时候,它的右边往往充满了机遇。在国际市场陷入低谷,国内市场满是
第4篇:吴晓波经典语录作文
吴晓波经典语录作文
1、过了这一段以后,使得我感觉到人生也好,国家的进步也好,它不是一个黑和白非常分明的一件事情,它大量的事情是发生在一个灰色的地带,这个也是我后来写作的,一个主要的一个立场和观点。
2、一个男人最焦虑什么时候呢?是三十岁的时候。
3、林肯讲过一句话说,三十岁之前你这张脸是父母给你的,三十岁以后这张脸是你自己的。三十岁以前如果你没有愤怒过,像我们讲愤青过,你是没有良心的,三十岁以后你还是一个愤青,而且只知道愤怒的话,那你是没有脑子了。
4、罗斯福说:什么是合格的知识 分子呢?他说你应该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 ,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抵抗住所有机构、集团、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诱惑,你可以发出独立的声音,所以我在大学的时候,我对财富,对金钱本身一点都不排斥,我觉得当一个有钱人挺好的。
5、在你的人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