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世界边缘美文
世界边缘美文
世界边缘是灰白色的风沙和灰白色的森林,还有灰白色的风,像去了色一样,但不是,像北京雾霾照片,但是世界边缘,荒凉得很,但树群形状还是很壮丽。我不是在地上看,我是在天上,我会飞的。我拿着手机在那拍了几张照片,感觉有点危险和恐怖,赶快降下来了:我们世界的中心。我们的世界是绿色的树叶,红色的树叶,和蓝天白云,但感觉像楚门的世界,但确实是清新的空气,路上有赶路的人,住在森林里生活的人。世界的边缘为什么是那个样子?《风之谷》中世界的边缘才是纯净之地,我们的.世界相反?想哭。
地上有一个高原一样的一片,一棵灰白的树枯掉了,地上也有很多蝉洞,知了猴钻的洞和树根枯掉腐烂,腐殖质消失形成的洞,也许那些知了洞只不过也是树根洞。我其实是想要捉到几只知了猴,没有,地很软,抬头看到天边的白色森林很漂亮。但我挺害怕,心慌,赶快大概是骑自行车回到有色彩的世界了,我们真实的世界,我很害怕边上那个虚空…。是我们在扩张还是它在吞噬我们?应该是前者,因为那些树是我们种的。一个反过来的风之谷。我们多么幸福。
远处灰白的树林和风其实是在天上。
你见过风吹日晒雨淋到年底的春联吗,好恐怖,我们只不过是小纸人?!
第2篇:一个人的世界边缘美文
一个人的世界边缘美文
《神秘的快递家族》基本是一集一个舞台,第一集是迷宫般复杂的城市,第二集是海洋,第三集是丛林,第四集是沙漠,第五集……第五集很丰富呢,但着墨最多的应该是山谷,写作期间我去了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所见所感就变成了笔下的画面。对于热爱东奔西跑的人而言,写这么一部主角东奔西跑的书真是过瘾,拖稿也有了取材的意义。虽然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一些场景还是会被重复使用,但每一次的侧重和感受肯定还是会不一样的。
比如这一集依然写城市,却是成为了废墟的城市。
废墟有两种,一种是经历了岁月或战争的摧残后,遍体鳞伤的所在,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遗迹”,这种通常带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人文色彩;而另一种“废墟”,保存相对完好,建筑也没有遭到过度破坏,但就是没有人住了,整座城市虚有其表。
如果把“遗迹”形容成一具枯骨,那么“空城”更接近于行尸走肉。我觉得后者更瘆人,因为它的外表更合乎常识,内在却是陌生的。好比你在深夜漫步,城市还是那座城市,一切却都似是而非,仿佛危机四伏。细思极恐就是这个意思吧。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走在街头,都会有一种恍惚。那么多的店铺都关闭了,那么多的人都消失了。仔细琢磨这种感觉,忽然发现一句流行语概括得很全面,那就是——寂寞、空虚、冷。
我在高考前有一阵子,特别喜欢半夜溜出去骑自行车,体会着熟悉的街道变得陌生乃至狰狞,感到刺激又有些浪漫,现在想来,那是一种对“改变”的需求,因为那是人生最压抑的时期。
老家的村子里有一座造船厂,我从小玩到大,似乎任何时候进去,那里都是隆隆的机器作响。后来厂子关门了,但东西都还留着。我忍不住又钻进去一次,看那些库房、设备、水岸、林木……还是原来的模样,却全都哑口无言,仿佛失去了灵魂。我想起在这里玩耍的.时光,心也一点点被掏空了。
猴年马月,混迹厦门,朋友来时招待去鼓浪屿浪荡,挑了些私家冷门的路线带她走,经过一座别墅,高墙大宅,荒无人烟,铁门锈迹斑斑。两个人就心血来潮地爬进去探险。走楼梯时看到几件衣服熨帖地散落台阶上,就你一言我一语地拼凑起一个故事:“这里其实是一个神秘的实验室,这些不是衣服,是尸体,透明的尸体……”后来朋友说这是整个旅行里她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站。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真切地喜欢上这种文化。可能仅仅只是在安全范围里寻找一些探险感,但好像也能装模作样地解读出“生活在别处”的渴望。也许我只是在意新鲜感,不管那是令人幸福的,还是令人心寒的。而城市废墟可以轻易地给予我那种体验。一墙之隔,天堂地狱,而它们又都曾属于人间,这真是令人着迷。
开始琢磨这一集的“神快”故事前,我参加了鲁院的一个短期学习班。学校不远处是曾经很有名的度假山庄,小学时我们甚至来这里春游过。我还记得那些花园豪宅、雕像泳池,那些记忆十分美好。于是我跑去怀旧,赫然发现它已废弃很久。又见城市废墟,于是我又一次爬了进去。
地面铺满无边的腐叶,砖缝里的野草比人都高,雕像斑驳出了恐怖片质感,建筑全体锁着门,长着裂纹与灰尘的玻璃后是一室空虚。最惊心动魄的是游泳池。我小心地穿过破了一个大洞的玻璃门,穿过白惨惨的瓷砖、遍布四角的蛛网、褴褛招摇的窗帘和冰冷的莲蓬头,错觉进入了一家闹鬼的病院。而走出更衣室,豁然开朗后,看到的也不过是一座干涸破败的泳池。曾经在这里游玩的画面,全都不真实得有些诡异。
我战栗了一下,就在那一刻决定了这一集“神快”的舞台。
那一瞬间,我站在世界边缘。
第3篇:一个人的世界边缘美文
《神秘的快递家族》基本是一集一个舞台,第一集是迷宫般复杂的城市,第二集是海洋,第三集是丛林,第四集是沙漠,第五集……第五集很丰富呢,但着墨最多的应该是山谷,写作期间我去了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所见所感就变成了笔下的画面。对于热爱东奔西跑的人而言,写这么一部主角东奔西跑的书真是过瘾,拖稿也有了取材的意义。虽然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一些场景还是会被重复使用,但每一次的侧重和感受肯定还是会不一样的。
比如这一集依然写城市,却是成为了废墟的城市。
废墟有两种,一种是经历了岁月或战争的摧残后,遍体鳞伤的所在,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遗迹”,这种通常带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人文色彩;而另一种“废墟”,保存相对完好,建筑也没有遭到过度破坏,但就是没有人住了,整座城市虚有其表。
如果把“遗迹”形容成一具枯骨,那么“空城”
第4篇:边缘美文
边缘美文
秋来了,深了,蝉的清鸣也不知去了哪里。在早间或晚间,只有蛐蛐唧唧唧唧的清音从草丛中传出,像风儿拂过月琴的声音,很轻柔,很悦耳,给人一种凉秋的气韵。在这时节,潮湿感无处不在,一切的自然环境仿佛在专为这个季节的昆虫提供歌唱的舞台。看来,昆虫跟人一样,有了自己相宜的境地,就不再被沉默或遗忘。我在早间起来,常常做晨练运动。深秋的清晨,凉津津的像刚下过雨,路畔花儿草儿的叶子上托着莹莹的露珠,脚步轻轻过去,裤脚湿一大片,全身的神经都有了冰凉的浸润,感知季节的深深浅浅。乡间的早晨更是被湿气氤氲着,那么重,我看见深色的植物依旧倾情地挥洒着绿意,丝毫没有冬天即来的瑟缩与畏惧心理,仿佛无从发生,漫不经心。如此心安理得波澜不惊地昂着头顽强地呈现凉秋的景致,毫无一丝即将衰败的迹象,于人而言,亦是比之不及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