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善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4-03 07:12: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晏子善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晏子善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晏子善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子善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译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去拜见楚王。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有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楚王笑着说:“晏子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注释

(1)至:指出使到楚国。

(2)酒酣(hān):酒喝的畅快。

(3)曷(hé)为者:干什麼的。

(4)坐盗:犯了偷窃罪。

(5)固:此指本性。

(6)淮南:淮河以南。

(7)枳(zhǐ):俗称枸橘。

(8)叶徒相似:仅仅叶子相似。

(9)实味:果实的味道。

(10)圣人:才德极高的人,此指晏子。

(11)非所与嬉(xī)也:不能跟他开玩笑的。

(12)取病:讨了个没趣。

晏婴简介

晏婴(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仲平,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文言知识

①坐:可指“犯罪”。上文“坐盗”,即犯了盗窃罪。

②得无......耶:文言中的固定句式,相当於“莫非......吧”或“该不是......吧”。上文“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意为莫非楚国的水土(指民风)能让人变得善於偷窃吧。

文化常识

避席

古人席地而坐,席是铺在地上的坐垫。“避席”一般解释为离开坐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但“离开坐席”并非指换个地方坐,或站起来,而仅仅是臀部向上抬一抬,做出站立的姿势。

寓意

人要有善於思考的头脑,就像晏子一样。至於楚王那样一心只想著刁难别人,最後还是自讨没趣的事例是我们所要避免的。

第2篇:机智善辩文言文翻译

机智善辩是语文课本中一记重要的文言文,大家要认真把握好,下面是机智善辩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潘京,字世长,武陵汉寿人也。弱冠,郡辟主簿,太守赵廞甚器之,尝问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遂得全完,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于是名焉。”为州所辟,因谒见问策,探得“不孝”字,刺史戏京曰:“辟士为不孝邪?”京举版答曰:“今为忠臣,不得复为孝子。”其机辩皆此类。后太庙立,州郡皆遣使贺,京白太守曰:“夫太庙立,移神主,应问讯,不应贺。”遂遣京作文,使诣京师,以为永式。

翻译:

潘京字世长,是武陵汉寿人。二十岁左右时,郡府征用潘京为主簿,太守赵廞很器重他,曾经问他:“贵郡为什么名叫武陵?”潘京说:“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人接壤,多次被夷人攻打,光武时往东迁移,得以保全,大家共同商议改变郡名。《传》中说止和戈合在一起就是武,《诗》中称又高又平为陵,于是郡名就叫武陵。”潘京被州府征用,因而去谒见刺史、被问策,抓到“不孝”二字,刺史对潘京开玩笑说:“征用的是不孝之人吗?”潘京立即举版回答说:“如今做忠臣,就不能再做孝子。”潘京的机智善变都类似于此。后来朝廷修造太庙,各个州郡都派人前去祝贺,潘京对太守说:“修造太庙,移动神主,应该问讯,不该祝贺。”太守于是让潘京做了篇文章,派他送到京师,并以此作为常规。

附: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2007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

例3。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2007年高考山东卷)

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2007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应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2007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六、误译原句语气

例6。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2007年高考福建卷)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解析:译文把最后一句处理为陈述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应译为“……呢?”

应译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七、误译语法关系

例7。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年高考浙江卷)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八、误译分句关系

例8。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2007年高考安徽卷)

误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解析:画线句的引号内部分,是一个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此五代时物也,古矣”说明砚年代久远,这是古物的重要标志,是“因”;“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是对待古砚应持的态度,是“果”。翻译时处理为含有“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复句,是一种误解。

应译为: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像收藏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九、不懂文化常识

例9。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史记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解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攀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应译为: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十、不懂修辞

例10。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第3篇:机智善辩文言文翻译

机智善辩文言文翻译

机智善辩是语文课本中一记重要的文言文,大家要认真把握好,下面是机智善辩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

潘京,字世长,武陵汉寿人也。弱冠,郡辟主簿,太守赵廞甚器之,尝问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数为所攻,光武时移东出,遂得全完,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称高平曰陵,于是名焉。”为州所辟,因谒见问策,探得“不孝”字,刺史戏京曰:“辟士为不孝邪?”京举版答曰:“今为忠臣,不得复为孝子。”其机辩皆此类。后太庙立,州郡皆遣使贺,京白太守曰:“夫太庙立,移神主,应问讯,不应贺。”遂遣京作文,使诣京师,以为永式。

翻译:

潘京字世长,是武陵汉寿人。二十岁左右时,郡府征用潘京为主簿,太守赵廞很器重他,曾经问他:“贵郡为什么名叫武陵?”潘京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晏子使楚》注释及翻译

《晏子使楚》注释及翻译

《晏子使楚》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晏子使楚》注释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子使楚》注释及翻译

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2]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三百闾(lǘ),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fù)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晏子善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晏子善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