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学设计案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4-02 07:15: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案例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案例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1、 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背诵《夸父追日》;

3、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 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基础过关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饮于河、渭(wèi) 弃其杖(zhàng)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 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 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 熟读《两小儿辩日》;

3、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 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3、 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 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 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 庄子欲刺虎(想要)

(2) 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 两虎方且食牛(吃)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 两虎果斗(果然)

(6)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第2篇:《短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2.难点:

(1)翻译文言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课时划分 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枭逢鸠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

《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儿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欢喜。枭意识到这一点滴,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 5

《枭逢鸠》选自《说苑•谈丛》,本书汉朝学者刘向采集传记百家,正史杂著所载古人行事之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本书广征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历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要读出感情。语气和韵味。

3.翻译课文。补充重点词语。何故:什么原因? 犹恶子之声:犹,还是。

4.质疑: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5. 质疑: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

讨论并归纳: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枭的声音。

6.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事的。

(2)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别人应该宽容地对待它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本由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不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鸠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感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么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这些都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2 / 5

通过学习此文可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一题。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 穿井得人

一、预习

1. 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2. 试翻译课文。

3. 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告人曰:告,告诉。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 5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2)词性活用 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 5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 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教学后记/ 5

第3篇:《短文》教学设计

《短文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

2、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3、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4、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重点:

1、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2、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教学难点:

1、把握短文的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材料。

2、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设想:

1、圈点批注,把握阅读的方法。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对生活的感悟,把握文章主旨。

3、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短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短文》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短文》教学设计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张玉新

说明

本设计为张翼健先生主编的国际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而写。《短文二篇》一课系张玉新选编。本套教材教师用书由张玉新主编。

课前准备

本课是八年级下学期的一课,是两篇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包括古代特有的而且已经接触过的两种文体(说、记),学生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和八年级半个学年的学习,应该已经初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因此,规定这样的课堂教学起点是可能达到的: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本文,力求尽量弄懂文句的含义,将没有弄懂的知识点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这两篇短文言简义丰,要弄清楚文字的言外之意必须尽量多占有相关背景资料,因此课前印发苏洵、苏轼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进一步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和作者概况。

教学目标

1.积累“职”“饰”“轼”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注意学习课文语言,摘抄名言警句。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2.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读懂这三篇短文,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入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短文教学设计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短文教学设计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