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风情之老舍在英国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4-02 07:14: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英国留学风情之老舍在英国

英国留学风情之老舍在英国

提起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很多人自然会想起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些文学大家在上个世纪的中国赫赫有名,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大师。

其中老舍先生以其幽默的风格,和对北京市民,生活状态的描述,再现了解放前的中国社会现状。他的名着《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等都为我们所熟悉,一直到现在,仍被很多人所推崇。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其实也有段留洋的经历,你知道他在英国的故事吗?

5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来英国举行讲座。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伦敦商务孔子学院的讲堂里,舒乙先生风趣的讲述了父亲当年在英国的往事。

《金瓶梅》英文版背后的译者

老舍先生从来不提,很多人也不知道的,他是英文版《金瓶梅》背后的译者。译书一事是无巧不成书,算是他无意间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的足迹。

译书的源渊自于老舍的室友,艾支顿先生。此人是个语言天才,会5国语言:中文,拉丁文,希腊文,德文,法文。当时他刚接受了翻译《金瓶梅》的任务,碰巧同住者是位中文讲师,在伦敦大学任教的舒庆春(老舍原名)先生,于是两人开始了合作翻译之路。1925年书出版后,艾支顿在扉页上上写道:给我的朋友,C.C.Shu(老舍原名舒庆春的缩写)。他说:没有(他)不懈而慷慨的帮助,我永远也不敢进行这项工作。我将永远感谢他。

有趣的一个插曲是,艾支顿把书中露骨的.性描写翻译成了拉丁文。不知道是出于调英国人胃口的考虑还是其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更有好事者专门把此部分译成英文,另出书。直到1972年,读者才有机会看到此书的完整英文版本,艾支顿终于把他其他部分由拉丁文纠正成英文,结集出版。

5年创作3部长篇

英国是老舍文学写作的开始,他的前三部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均是在英国执教5年间完成的。

1924年老舍开始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执教,教中国官话和古典文学。年薪只有250镑(后增为300镑),每周授课最多20个小时,假期每年有5个月。大把的空余时间,因为授课关系和经济原因,他又不能多出远门,业余生活就在图书馆度过。后来受许第山先生的启发(许当时在牛津读书),开始写作之路。颇为高产,5年内完成了3部长篇,而且登在当时国内顶级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上面。当时写小说的人廖廖无几,《小说月报》一年就连载一部长篇,老舍算是独占鳌头。新文化运动盛行,改良白话文,老舍创造的新语言体,北京方言,也算是开启了另一种语言形式。凭借小说,当时名声鹊起,风头无两。并被誉为中国现代长篇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算是占了天时地利。如果没有这段访英的日子,没有受到朋友启发,没有教书之余的闲暇时光,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老舍。

留英期间的作品,老舍以反映国外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已经表现民族文化差异为主,并强调国家要强盛,国民要振奋。三部作品中尤其以《二马》最为突出,它将中,英两国国民民族性进行了深刻对比,并大量的描写了英国的实景,采用真名,其中伦敦地名的描写就有39处。他写的真实伦敦,让到过伦敦的人,都会有共鸣。尤其他善于调侃英国人,如把piccadilly说成皮开得利,Holborn名为猴笨,等等,幽默有趣。在英国的朋友,一定要去读一读此书,会让你捧腹大笑之余,也会有对当时的海不归和旧移民的生活群体有新解读。

中文有声教材的播音员

你一定会想不到,老舍先生还赶了了个时髦,当过海外汉语的播音员。

上个世纪20年代,一套名为《言语声片》的汉语有声教材流行于世界。这是英国灵格风出版公司托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制作,专门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学习教材,用灌唱片的办法教发音,会话。在当时这算大制作了,耗费不菲,制作精良。此教材的编写大部分是老舍负责。前部分以简单字,词为主,由东方学院的另两位外籍老师编写,下半部分老舍则编写较为复杂。他把每篇课文立了个主题,如洋服庄,银行,商业谈话等,采用课文,会话,词汇结合的形式,内容贴合实际,新颖灵活,是套实用的成人汉语教材。此教材的全部发音部分以及部分课文录音都是老舍。当时25岁的他,声音清脆,嘹亮,标准北京音,很好听。

不可否认,这部教材为汉语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这套唱片被录成了CD光盘,陈列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 如今,听众依然可以听到年轻的舒庆春(C.C. Shu)的声音,能否听出英国的味道呢?

第2篇:英国风情

英国风情

【专题介绍】

英国风土人情成为高考阅读理解热点话题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英国英语一直被认为是纯正、正统的英语。2.英国历史悠久,其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在科教文化、工业技术等领域引领世界达300多年,且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仍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应考策略】

1.熟悉英国的地理概况和气候特点以及英国人的性格特点。

2.了解英国的绅士文化(绅士风度是英国文化的精髓,是英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英国人,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以此为标准)以及一些独特的历史传统和风俗。3.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的含义,如:工业革命、维多利亚价值观和英联邦等。

The Queen‟s English is now sounding le upper-cla, a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Queen‟s Christmas broadcasts has found.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each of her meages to the Commonwealth countries since 1952 to find out the change in her pronunciation from the noble Upper Received to the Standard Received.Jonathan Harrington, a profeor at Germany‟s University of Munich, wanted to discover whether accent(口音)changes recorded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would take place within one person.“As far as I know, there just is nobody else for whom there is this sort of broadcast records,” he said.He said the noble way of pronouncing vowels(元音)had gradually lost ground as the noble upper-cla accent over the past years.“Her accent sounds slightly le noble than it did 50 years ago.But these are very, very small and slow changes that we don‟t notice from year to year.”

“We may be able to relate it to changes in the social claes,” he told The Daily Telegraph, a British newspaper.“In 1952 she would have been heard saying „thet men in the bleck het‟.Now it would be „that man in the black hat‟.Similarly she would have spoken of „the citay‟ and „dutay‟, rather than „citee‟ and „dutee‟, and „hame‟ rather than „home‟.In the 1950s she would have been „lorst‟, but by the 1970s „lost‟.”

The Queen‟s broadcast is a personal meage to the Commonwealth countries.Each Christmas, the 10-minute broadcast is put on TV at 3 pm in Britain as many families are recovering from their traditional turkey lunch(传统火鸡午餐).The results were published(发表)in the Journal of Phonetics.1.The Queen‟s broadcasts were chosen for the study mainly because ______.A.she has been Queen for many years

B.she has a le upper-cla accent now

C.her speeches are familiar to many people

D.her speeches have been recorded for 50 years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example of a le noble accent in English?

A.“dutay” B.“citee”

C.“hame” D.“lorst”

3.We may infer from the text that the Journal of Phonetics is a magazine on ______.A.speech sounds B.Christmas customs

C.TV broadcasting D.personal meages 4.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nts and social claes.B.The Queen‟s Christmas speeches on TV.C.The changes in a person‟s accent.D.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阅读赏析】

这篇文章中隐含着很多英国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联邦国家(Commonwealth countries)。英联邦国家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自登基以来, 每年都要通过广播向英联邦国家发表圣诞感言致辞。然而,近来研究人员从她的圣诞感言中听出了变化:她那世人皆知的“贵族式发音”如今已少了些“贵族”的味道。这个现象折射出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过去在英国贵族英语和平民英语是有区别的,当然,这种区别的存在有其历史渊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异越来越小,女王“贵族式发音”的平民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此表明英语语言发展的平民化倾向明显,贵族英语和平民英语正在进一步融合。【答案解析】

1.D。推理判断题。文章的第二段对把握全文含义尤为重要。此段内容提到Jonathan Harrington想要研究一个人有记录的语音在半个世纪内的变化,而就他所知,这样的广播记录只有女王的。因此英国女王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唯一人选,故选D。

2.B。细节理解题。第三、四段提到,女王的口音变化体现在元音音素的发音发生变化,而且是从贵族式发音向平民式转变。因此她在70年代使用的发音肯定是相对le noble的,如citee , dutee, home, lost。故选B。

3.A。细节理解题。最后一段提到这项关于女王的pronunciation和accent的研究结果发表在了Journal of Phonetics上,据此可推断出这个杂志是有关语音学的。4.C。主旨大意题。根据全文大意尤其是第二段段意可知。

第3篇:老舍的英国留学日记

老舍的英国留学日记

老舍在英国

学校名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所在位置:英国,Houghton

学校设置类型:综合性大学

创建时间:1895年

学历: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公立

学生人数:8810人

院校地址: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Offic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Houghton StreetLondon

LSE伦敦商务孔子学院 许意

舒乙在讲坛上

5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来英国举行讲座。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伦敦商务孔子学院的讲堂里,舒乙先生风趣的讲述了父亲当年在英国的往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英国留学风情之老舍在英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国留学风情之老舍在英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