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在《必修五》学过了李白的《蜀道难》,初步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板书:将进酒 李白)
师: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通过拓展对比深入体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学习过程:浅味→品味→深味)
师:“浅味”有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的先把全诗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看看有哪些字音和词义还把握不准,待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
(“浅味”环节约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浅味”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文义。3、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好了,同学们都读完一遍了,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中的“为”是读wéi还是wèi?
师:我们先看“何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是“为什么”的意思。
师:那“为”是什么词性呢?
生:介词。
师:对,是介词,“为”当介词讲时应怎样读呢?
生:除了表被动时,其余读“wèi”。
生:“宴平乐”中的“乐”是读lè还是yuè?
师:你可以看一下注释。
生:注释上说“宴平乐”是个地名,那应该读lè吧。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问题?没有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
将进酒qiāng金樽zūn岑夫子cén钟鼓馔玉zhuàn恣欢谑zì xuè千金裘qiú
师:找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并且解释一下这几个词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
(学生读词、释词)
师: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下面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试着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读音是否准确,感情把握的如何等几方面来考虑。
(一位学生站起来读全诗)
师:哪位同学能给她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快了。
师:噢,这是节奏的问题,字音读得怎么样?
生:挺准确。
师:感情表达呢?
生:还不错吧。
师:听着挺勉强的。(生笑)那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
生:我感觉应该用很豪放的感觉读,很有气场的样子。
师:其他同学什么意见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喝醉酒的感觉去读。
(学生大笑)
师:怎么才能读出喝醉酒的感觉?
生:就是该拖音的要拖音等等。
师:那你能示范一下吗?
(学生示范读几句诗)
师:看来这酒量挺大,一时半会儿还喝不醉。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应该把心中的那种怨愤和怀才不遇的感情读出来。
(学生读最后几句)
(学生鼓掌)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我想试着读读全篇。
(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投入。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有人认为应该用豪放的语气读,也有人认为应该表达出内心的那种悲愤,那到底这首诗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我前段时间看“百家讲坛”栏目,其中康震教授在《品李白》中说,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文本,一起去品味这首诗中到底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这个环节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提示:内容+手法+情感)
(“品味”环节约二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 的李白)
(板书:李白)
(学生分组讨论)
师:好了,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结束了,哪个小组的代表想第一个发言?
生: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位“自信”的李白,我们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能读出来,也就是说即使我不做官了,也可以从在他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师:也可以说诗人即使被贬官了,也依然很自信。那么诗人是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来表达的呢?
(板书:自信)
生:直抒胸臆。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能更直接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感情更加强烈。
师:我记得文学评论家沈德潜曾经这样评价李白,“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的写,李白只需张口喷出胸中之气即可”,大概说的就是“直抒胸臆”的妙处。
师:那同学们谁能把这句诗中表达的这种“自信”的感情读出来呢?
(学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
师:读这一句哪几个字应该重读?
生:“必有用”“还复来”
师:我们全体男同学挺直腰板再读一遍。
(全体男同学大声读这一句)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意见?
生:我们组通过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读到了一位悲伤与无奈的李白。这两句运用比兴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写“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和“秋思白发”朝暮之间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悲伤和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奈。
(板书:悲伤 无奈)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一种诗歌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比兴。
师:诗人以什么起兴?
生: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起兴。
师: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起兴,你还能说作者悲伤吗?
生:虽是一开始写了壮阔之景,但下句确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生:我认为他是用了“反衬”的手法。
生:我认为诗人是用“夸张”的手法。他本身是很豪放的,所以一开始用了这样的写法,但后来想到现实,就有些悲伤了。
师: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得出这两句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应该读的高亢一些,“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该读的低沉一点。
我们找个同学试着读读这两句。
(学生读这两句)
(学生鼓掌)
生:我们组读到了一位“洒脱”的李白,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能看出来,这句写了心情愉悦的时候,要尽情的喝酒,不要拿着空杯子对着月亮。
(板书:洒脱)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得意”的感觉读出来。
(两个学生分别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生:我们读到了一位“矛盾”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句表达了作者想一直醉下去,不愿醒来,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怀才不遇,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作者的消极反抗和矛盾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师:这位同学说诗人是“消极反抗”,其他同学是什么意见?
生:我觉得能读出消极,前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诗人痛饮狂欢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生:我不同意这两位同学的意见,我读到了一位“豁达”的李白,从“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可以看出来他在金钱上很看得开。
师:只是在“金钱”上很看得开吗?
生:不是,在很多问题上都能看得开,比如对待做官。
生:我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表现了李白怅然的心情。
生:我觉得他能够自己寻找快乐,把所有的烦恼扔到脑后。
生:我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就是体现了一种消极情绪,对我们现在来说就像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生:我认为就是消极,甚至是轻生,你看那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写这首诗时是被皇帝“赐金放还”八年了,他渴望去做官,渴望去建功立业,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于是他就不愿意醒了,试想一个连理想都被掏空的人,能不愤恨吗?能不愁苦吗?于是他发出了史上“轻生”的最强音——“将进酒,杯莫停”。(生笑)
生:我认为李白是一个“寂寞”的人,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能看出来,满腔的一腔热情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还说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是说他自己也很寂寞,正因为这样他才说“但愿长醉不愿醒”。
(板书:寂寞)
师: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不仅能看出他“寂寞”,而且还能看出什么?想想这里的“钟鼓馔玉”代指什么?
生:功名利禄。所以能看出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蔑视权贵”的人。
师:诗人既然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为什么在下一句却只提到了一个人——曹植。
生:因为他们的经历相似,都是怀才不遇。
师:曹植是遭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而李白也曾有“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这样的感叹。
师:我们根据同学们的争论来看一看这个问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同学们想一想李白最“得意”的事儿是什么?
生:“喝酒”“写诗”“做官”
师:做官是为了什么?
生:报效祖国。
师:我们说知人才能论世,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李白的人生经历。
(多媒体展示李白主要经历)
14岁 立志“济苍生,安社稷”
24岁 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2岁 入长安,供奉翰林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44岁 被排挤 “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
56岁 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61岁 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
62岁 卒
师:通过李白的主要经历和我们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知道李白从一开始就抱定了“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和抱负,立志要报效祖国,那么大家想想李白为什么说“与尔同销万古愁”呢?你认为他“愁”什么?这种愁为什么又会是“万古愁”呢?
生:我觉得是他怀才不遇。
生:我认为他还愁“人生短暂”。
师:那为什么作者说“怀才不遇”“人生苦短”是“万古愁”呢,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有如此之愁?
生:屈原
生:苏轼
师:苏轼是李白之后的人物,应该说历史验证了他这种说法。
生:孔子。他面对时光流逝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师:包括前面提到的屈原也是怀才不遇,自投汨罗,刚才说的苏轼也发出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呼喊,还有后来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慨叹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见,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一生如此大起大落,怀才不遇,人生苦短,纠结在李白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直抵心灵。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在貌似消沉的表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颗积极入世的火热的心,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道出了他的人生宣言,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下面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大家来读一遍这首诗,然后同学们也读。
(板书:悲壮)
(教师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实,李白不仅借酒来消愁,而且赋予了酒更丰富的内涵,我们一起来看另外两首李白早期写到酒的作品,通过比较看看他喝酒的态度及感情的发展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再交流。
(“深味”环节约十分钟)
(多媒体展示问题:比较《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将进酒》中诗人饮酒态度及感情变化。)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表达的是作者激情洋溢和愉悦的心情,因为这首诗是在他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时写的,他觉得他的理想能够得到实现了,所以他很高兴,最能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学生齐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句)
生:第二首《行路难》是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时所做的,我感觉有一点愤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一句能体现他饮酒的态度,但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表达了作者那种自信。
(学生齐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
生:写最后一首《将进酒》是作者被“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了,这时喝酒就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了,感情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从这三首诗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嗜酒的李白,一位感情矛盾而又复杂的李白。(多媒体出示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庄子般潇洒飘逸,可以读出屈原那样的倔强不屈,他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他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即便是被“赐金放还”八年之后,他也绝没有沉溺于酒池,如同行尸走肉,也没有避世退隐,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更没有卑躬屈膝,充当权贵的走狗,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的更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乐观自信,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下面让我们全体起立,尝试背诵全诗,再次去感受“诗仙”之才情,“酒仙”之豁达!
(学生全体起立背诵全诗)
师:下课。
第2篇:将进酒 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 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读一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请问:这是谁写的诗,这首诗写出了一代诗仙李白的什么特点?
生:李白一生好喝酒,喝了酒就会写出好诗。他很有才华,给我们留下很多好诗篇。
师:对,李白被称为诗仙,他一生放荡不羁,性情豪放。为世人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他的诗大多与酒有关,下面请同学们略举一些李白的饮酒诗。
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生: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更愁。
师:这些诗都表现了李白的真性情,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有名的一首《将进酒》
师:这是一首汉乐旧题。请大家看题目:将进酒,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
生:“将”读“ qiāng”是“请”的意思。与诗中“呼儿将(jiàng,拿)出唤美酒”的读音、语意都不同。
师:说得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几同学来读一读。
生:……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请大家点评一下。
生:……
师:对,读诗就是要融入我们的感情。好,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
师:要想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就必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那么,这首诗又是李白在什么情境下写的呢?
生: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当时李白和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住,三人登高宴饮,又正值诗人被赐金放还八年之久,怀才不遇之际,胸胆开张之时,借酒兴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诗情抒发。
师:既然是酒酣胸胆开张之际唱出来的,那肯定要带点酒味,所以我们要读出点醉意,才有味道。诵读时,就要结合诗人的心情以及饮酒的情境考虑到哪里该重读,哪里该轻读,轻重缓急、高亢低沉都要注意到,甚至还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使整个诵读的感情赋予变化,哪位同学再来试试?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热烈的掌声,就是因为他能读出李白在这首诗中所透出的那种豪迈的气概。但我觉得,读这首诗,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还有更复杂深沉的情感隐含其间。下面,就让我们试着走进诗歌的血肉中,解读第一段,看看李白抒发的是什么情怀?
(请学生试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诵读处理的原因以及句子包含的情感。)
生1:我喜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悬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里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描写黄河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意境阔大。给全诗注入了开阔豪放风格。
生2:我喜欢“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这是诗人自我价值的宣言。诗人深藏一颗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积极用事的痛苦心灵,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一天会得以施展,这种乐观自信使无数吟诵此诗的后来者也深深体会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下面请大家自由诵读第二段,边读边议诗人还抒发了哪些情怀?
生1:我觉得李白在这一段里所抒发的感情可以用一个“狂”字来概括。李白是狂放不羁的,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不愿意受到统治者的束缚。
生2:除了狂,应该还有种“愤”的情感。这可以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可以看出。
师:说得好,这两句诗与我们学过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哪句诗有相同的内容?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李白借酒渲泄心中郁积的不平,他的不平是什么?仅是抒发一己之不平吗?
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权贵不满。也为古今圣贤抒发不平。
师:试将这两句诗作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有何不同?
生:内容相同:都表现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藐视态度。不同之处是,前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后者包含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于愤懑中略见昂扬;表达形式也不同:前者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白,锋芒直指“权贵”。
师:至此,我们可能以梳理出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板书:
悲——欢——愤——狂——愁
师小结:这就是李白,豪放壮阔,情感大起大落,让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走进诗人内心,听听名家的配乐朗诵,看看别人是如何诠释这首诗歌的。
(PPT播放配乐朗诵)
师:听完朗诵,我们似乎看到了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直。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狂放的心需要呐喊!
师:请大家说说所知道的饮酒诗还有哪些?想想中国古代诗人为何爱喝酒?
生:酒成了诗人们消愁泄愤的载体,成了躲避现实的精神港湾,在诗中他们能找到真性情,找到真自我。
师:虽然诗人以一种驾轻就驾长风、携雷电的气势抒发着巨人似的感伤,可是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可以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好,那就让我们用荡气回肠的声音来朗诵余光中诗歌《寻李白》中对李白的评价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 就半个盛唐
第3篇:《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全国比赛)
李白《将进酒》教学实录
说明:这是去年暑假里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大赛听课实录。基本上能记下来,有个别差错,请谅解!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B:“西出阳关无故人”。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第4篇:《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通用16篇))由网友 “momoring”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那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生:《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师:看来同学们对李白的诗非常熟悉,也很重视诗句的积累。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再次感受李白张扬的个性,豪放的气概和他
第5篇:《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那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生:《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师:看来同学们对李白的诗非常熟悉,也很重视诗句的积累。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再次感受李白张扬的个性,豪放的气概和他的诗酒人生。(出示课题及作者)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诗的写作内容。 生:(深情朗读)
师: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特点,不足的是表达感情略显单一,李
第6篇:将进酒教学实录
“dasdw”为你分享13篇“ 将进酒教学实录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将进酒教学实录
将进酒教学实录
A:我们刚刚学习了辛弃疾的词,其实你们知道吗,辛弃疾除了写词外,他还是一个善饮的典型,他不但善饮而且善劝,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
第7篇:将进酒教学实录
《将进酒》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谢谢,请坐!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朗读和朗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别。哪位同学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能不能给大家说说?
可能是问题比较突然,学生们没有回答,个别学生开始翻字典。
师:我看见有同学开始查字典了,这是一种好习惯。学习语文,遇见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请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学给大家说说,字典上是如何辨析这两个词的。生: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师:谢谢这位女同学。你刚才介绍这两个词时,是朗读还是朗诵?
生:至多算朗读吧。我只是大声地把解释读出来,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感情。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师:“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