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
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思考、讲析、读悟、练习
第一课时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 (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 (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
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
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裁剪的完美 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
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
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
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第2篇:《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主要内容,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课文言简浅深的写作手法,了解哲理论文思辨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采用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人生的深层认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健康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能够熟悉并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并丰富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
二、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三、探究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论述了哲学的任务。(2.)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具体内涵。
自然境界: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功利境界: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道德境界:主动做对社会有利的事,事事讲道德,贤人。天地境界:主动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3、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一、质疑讨论
1.文中有一个词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如何解释这个词?
觉解 “觉解”是觉悟、了解的意思。指人做事的动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它决定人生的意义所在。
2.为什么作者说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功利境界的人目的是利己,在利己的同时可能有两种情况:损人以利己(做不道德的事)利己不损人(做合乎道德的事情)
3.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 “既入世而又出世”?市场经济下提倡“天地境界”和“圣人”有没有现实意义?
“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
市场经济下,圣人的境界依然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就算达不到,它也可以使人胸襟开阔,获得内心的和谐。
二、拓展延伸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其后人的影响 冯珏(外孙女),郑敏(冯友兰的学生)
三、课堂练习
请判断以下人物各属于哪种人生境界?并简述你判断的依据。
1、故事中的放羊娃
2.为实现考入大学,将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这一目的而利用暑假期间依然在图书馆苦读的高中生。
3.周总理的惊人“六无”
死不留灰
生而无后
官而不显
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
死不留言
4.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愿受名利的束缚,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毅然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度过了二十一年躬耕田园、固穷守节的平静生活,并写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优美诗句。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考》相关练习。
第3篇:《人生的境界》的教案
《人生的境界》的教案
《人生的境界》的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
第4篇:《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
师:今天我们学习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谁知道冯友兰是什么人?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
第5篇:人生的境界语文教案
人生的境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