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4-01 07:14: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写景状物要形象,就要抓“个性”。因为景物不同,特征各一;即使同一景物,时令不同,其面各异;地域不同,状态各非;时代不同,色彩有别。所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本文试从写作对象和写作主体两个角度,结合教材所选两篇写景名作,来谈谈写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

一、对景物的选择。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故都的秋》)

在南方,虽然如此想念着这些地方,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这些名胜古迹。他选择的是秋晨庭院、槐树落蕊、秋蝉残声、桥头秋雨、都市闲人、清秋佳果等故都平常的生活场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才最能够体现这故都的秋味--清、静、悲凉的味道。

二、对景物的具体描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塘月色》)

作者笔下的荷塘是曲曲折折的,写得是形状;叶子是田田的,写叶子多而密;叶子像舞女的裙,写出了它的形状;荷花如明珠、星星,写的是色彩;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写的是姿态;缕缕清香写出了气味。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写出事物的特点,要抓住事物的大小、多少、形状、姿态、色彩,甚至气味或质感等等。

三、写景要写出景物与景物的组合特点。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故都的秋》)

这一段写秋景庭院,先写很高很高的天色,再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再向下是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然后是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还要加在牵牛花底加上尖细且长的秋草。作者写景的顺序由高到低,各个层次都写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形成了立体的感受。所以,写景要写出景物与景物的组合特点。

四、调动作者多种感官多角度感知景物。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故都的秋》)

从视觉上,写到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声音听不到;气味也没有;触觉是极微细极柔软的。各种感觉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细腻、清闲、落寞的感觉。要写出景物的特点,通过多个角度从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对象,甚至要达到感官的相通。

五、写景要写特定情景下的特殊感觉。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月色》)

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给人淡淡的喜悦,但荷塘的四面却给人暗淡孤寂的感觉。树色一例是阴阴的,路灯光是亮色,但却是没精打采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景物之所以又呈现出了暗色调,那是因为作者心中淡淡忧愁却是无法消除的,而自然地流露于笔端。

六、写出对景物的评价。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月色是美的。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的喜爱之情。但作者的评价却是点睛之笔,“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写景要写出作者对景物的审美评价,以此凸现自己的个性、学识、修养、爱好、情趣,以此塑造作者的自我形象。

以上主要是从微观上去把握事物的特点,有时候写景也需要从宏观上去把握事物的特点。比如郁达夫对江南的秋的描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故都的秋》)寥寥数语,概括了江南秋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起到了织云托月了作用。

第2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素材不同角度分析(网友来稿)

四川邻水二中 李四国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不仅反映了苏东坡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庐山的,也反映了他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哲理。我们也只有像他这样站在不同的立足点来认识事物,才可能对事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当然,我们对作文素材的认识也不例外。我们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分析素材,才可能真正全面地掌握和占有素材。我们也只有全方位地掌握了素材,才能在写作过程中真正做到信手拈来。我们往往强调素材积累,有时却忽略了对素材的分析和理解,以至于我们积累了很多素材,在写作过程中真正能运用的素材却比较少。这就是我们对素材的分析和把握不够充分的缘故。因此,重视素材的多角度分析,就能使积累的有限素材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要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素材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例素材,另一类是理论素材。现就这两类素材进行具体分析。

一位王员外,特别喜欢牡丹花,庭内庭外都种满了牡丹。王员外采了几朵牡丹花,送给老翁,老翁很开心地插在了花瓶里。

隔天,邻居激动地对老翁说:“你的牡丹花,每朵都缺几片花瓣,这不是富贵不全吗?”

老翁觉得不妥,就把牡丹花全部还给了王员外,并如实地告诉王员外关于富贵不全的事情。王员外忍不住笑道:“牡丹花缺了几片花瓣,这不是富贵无边吗?”老翁听了颇有同感,又选了更多的牡丹花,开心地走了。

这则材料从主题思想方面分析:由于站的角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自然就有所差异。这反映的不但是一个人所站的角度,而且也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广度。这可适用于“个性是把双忍剑” “辩证地看待事物”等话题。从情节结构上看,它富有曲折性:王员外送花给老翁,老翁也高兴,这本该是件好事;可邻居的出现,尤其是邻居的那一番见解,认为花瓣残缺,意味着富贵不全,这就让情节发生了转折;老翁就去还花,并将富贵不全一事告诉了王员外,王员外就花瓣残缺再作解释,那是意味着富贵无边,老翁也因此产生了共鸣,情节再一转,老人选了更多的花,高兴地走了。这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提纲,再丰富和发展就是一篇好的记叙类佳作。它也体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特点。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王员外有好的动机,但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而老翁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这可适用于“相信别人与相信自己”“最爱与最好”等话题。还可以从王员外与邻居对牡丹的不同态度来看,王员外对人事所持的是积极乐观的态度,而邻居对人事所持的是消极悲观的态度。这可适用于“情感对认识事物的影响”“消极与乐观”等话题。还可从材料中具体语句来领悟 “牡丹就是象征富贵的花”,由此可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可以作为散文的联想对象,借以体现人物的特征。

因此,事例素材应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具体语句等方面去分析,进一步把握所积累的事例素材,就能明确素材的适用范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则理论素材蕴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三人在一起时,别人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另一层是学习别人的时候,要有鉴别意识,选择他的好的一面进行学习,他不好的一面自己可以引以为戒。作为整体使用时,它可适用于“完美与缺陷”“学习与盲从”等话题,也可以用作议论文的理论论据,还可以作为记叙文的议论部分的材料。从断章取义的角度看,选取适合自己文章内容的部分。如强调应多向别人请教时,可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必引出后文;如强调向别人有选择性地学习时,可引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不必引出前文。同时,它还从侧面反映了人应该具有谦虚的品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值得他人去学习,所以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应该虚心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却不能盲目去学习别人所有的东西。

所以,理论素材可以从整体使用、断章取义、侧面反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其所蕴含的使用价值。

对素材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分析,就是对素材的再创造。这经过再创造的素材,才可能在写作过程中真正为积累分析素材者所用。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关键,为学生作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观点新颖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邮箱: lisiguo729@sina.com

第3篇:作文课教学设计: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立意

《作文の多角度立意》教学设计

珙县洛表民族中学 蕙质兰心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初中生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の丰富多彩,捕捉事物の特征,力求有创意の表达。

本节课の设计就是以教会学生多角度の观察事物为教学の主要目の设计の,所选事例均为生活中所常见の事物,如手、砖块还有台阶等,学生应该有话可说,也有话想说。多角度の思维方法应该会为作文打开一条广阔の道路。

二、学情分析

学生の作文普遍语感较差,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更为严重の是思维陷于混乱,条理性极差,立意或狭窄或低劣。对于作文,他们流露出来の更多の是恐惧和厌倦。

三、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学会作文の多角度の立意。

四、教学方法:  总结归纳法  合作探究法  循序渐进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上作文课,老师想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关于余秋雨现象批评之综述(网友来稿)

李正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网友来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关于“余秋雨现象”批评之综述

█李正兵

e-mail:ningxi5117@sina.com

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世界艺术理论史、城市文化学、全球华文文化史。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倍受学术界推崇,他的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禧日记》和《千年一叹》,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颇受读书界的欢迎和好评,在台湾文化界和出版界也引起了轰动,其作品发行量之大令人鼓舞。近年来,由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余秋雨先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