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芄兰》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4-01 07:12: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诗经·卫风·芄兰》

《诗经·卫风·芄兰》

《芄兰》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清牛运震《诗志》评论说:“‘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芄兰之支1,

童子佩觿2。

虽则佩觿,

能不我知3?

容兮遂兮4,

垂带悸兮5。

芄兰之叶,

童子佩韘6。

虽则佩韘,

能不我甲7?

容兮遂兮,

垂带悸兮。

芄兰荚实长在枝,

有个童子已佩觽。

虽然身上已佩觽,

难道不能与我在一起?

看他一本正经相啊,

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芄兰荚实连着叶,

有个童子已戴决。

虽然指上已戴决,

难道不能与我再亲热?

看他一本正经相啊,

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1.芄(wán丸)兰:亦名女青,荚实倒垂如锥形。支:借作“枝”。

2.觿(xī西):象骨制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也可为装饰品。成人佩饰。

3.能:宁,岂。知:智,一说“接”

4.容:佩刀。遂:佩玉。一说容、遂,舒缓悠闲之貌。

5.悸:带摆动貌。

6.韘(shè社):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

7.甲:借作“狎”,亲昵。一说长也。

【注释】

1、题解:《诗序》说是大夫刺惠公骄而无礼。郑玄笺:“惠公以幼帝即位,自谓有才能而骄慢于大臣,但习威仪,不知为政以礼。”朱熹则谓此诗难于解释,“不知所谓”。近人或疑系写妇女嫁给幼童,意在揭露此种婚姻恶俗。

2、芄(丸wán)兰:植物名。即“萝藦”,俗称“婆婆针线包”。

3、支:通“枝”。

4、觿(西xī):古时解结的用具,也用作装饰品。

5、容:闲暇自得貌。遂:通“璲(碎suì)”,瑞玉。此处指戴玉时炫耀的神态。

6、悸:惊惧。此指衣带抖动。

7、韘(射shè):古代射者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俗称板指。

8、甲(峡xiá):同“狎”,亲昵。

【白话翻译】

芄兰枝条弯又弯,男孩角锥佩腰间。虽说角锥佩腰间,他却不愿把我恋。悠闲自得且炫耀,长垂衣带飘飘然。

芄兰树叶飘又飘,男孩佩韘在指间。虽说佩韘在指间,他却不愿把我恋。悠闲自得且炫耀,长垂衣带飘飘然。

【讲解】

本篇主旨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季本《诗说解颐》说:“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今人高亨《诗经今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一谓美惠公,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一谓恋歌,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今取后一说。

诗人即景起兴,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清牛运震《诗志》评论说:“‘能不我知’、 ‘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第2篇:诗经·国风·卫风·芄兰

诗经·国风·卫风·芄兰

原文

芄兰之支,

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

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

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

童子佩韘。

虽则佩韘,

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

垂带悸兮。

英文翻译

A Widow

The creeepers grow in pairs;

The youth a girdle wears.

What girdle he may wear,

For me he does not care.

With ease he goes away;

My heart throbs to see his sash sway.

The leaves of creepers swing;

The youth wears archers ring.

He wears a ring with glee.

Will he make love with me?

With ease he goes away;

My heart throbs to see his sash sway.

注释

人民对统治者骄横幼稚装腔作势不称其服的讽刺。

芄(音丸)兰:植物名。草本,蔓生。觿(音西):象骨制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也可为装饰品。成人佩饰。

知:智。

容:佩刀。遂:佩玉。一说容、遂,舒缓放肆之貌。悸:带下垂貌。

韘(音社):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

甲:长也。

译文

芄兰荚实长在枝,

有个童子已佩觽。

虽然身上已佩觽,

难道不能与我在一起?

看他一本正经相啊,

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芄兰荚实连着叶,

有个童子已戴决。

虽然指上已戴决,

难道不能与我再亲热?

看他一本正经相啊,

垂着腰带颤晃晃啊。

鉴赏

此篇主旨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季本《诗说解颐》说:“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今人高亨《诗经今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一谓美惠公,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一谓恋歌,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兹取后一说。

诗人即景起兴,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 “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 “童子” 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清牛运震《诗志》评论说:“‘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第3篇:诗经 芄兰

诗经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注释

①芄(wan)兰:草本植物,既萝摩,有藤蔓生。友:同“枝”。②觋(xi):解发结的用具,用象骨制成,供成年男子使用和佩带。③容、遂:指傲慢放肆的样子。④悸:带子下垂的`样子。 ⑤揲(she):拉弓弦的用具,俗称“扳指”。⑥甲:胜过。

译文

芄兰有枝尖又尖,

儿童解锥带在身。

虽然解锥带在身,

哪里懂的大人事。

大摇大摆摆架势,

飘带长垂难收拾。

芄兰有叶似半圆,

儿童扳指带在身。

虽然扳指带在身,

哪里有力胜大人。

大摇大摆摆架势,

飘带长垂难收拾。

赏析

儿童假装大人模样之所以可笑,是不知天高地厚和水深火热,而天真和稚气却是可爱的。大人假装儿童模样之所以可厌,是忸怩作态和装疯卖傻,让人疑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诗经:芄兰

诗经:芄兰

导语:《芄兰》,《诗经·卫风》篇名。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描写一个童子尽管佩戴着成人的服饰,而行为却仍幼稚无知,既不知自我,又不知与他人相处,讽刺了童子的无能。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芄兰,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注释:

1、芄兰:草本植物,既萝摩,有藤蔓生。友:同“枝”。

2、觋、:解发结的用具,用象骨制成,供成年男子使用和佩带。

3、容、遂:指傲慢放肆的样子。

4、悸:带子下垂的样子。

5、揲:拉弓弦的'用具,俗称“扳指”。

6、甲:胜过。

译文:

芄兰有枝尖又尖,儿童解锥带在身。

虽然解锥带在身,哪里懂的大人事。

大摇大摆摆架势,飘带长垂难收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诗经·卫风·芄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卫风·芄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