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向往江都隋炀帝开凿运河之谜(教师中心稿)
向往江都隋炀帝开凿运河之谜
隋炀帝杨广在位仅短短14年时间,却主持完成了东都洛阳的修建、大运河的开通。并且三征高丽、三巡江都。他生前的所作所为颇受人们的关注。而开凿大运河是杨广所做的事情中受后人争议最多的一件。美丽的江南风光是他开河的主要原因吗?
隋炀帝于仁寿四年(604)弑父自立。第二年,他便下令开凿运河。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同年,又疏通扩大了山阳邗沟,这条宽40步的运河的修成,仅用了半年时间;大业四年(608),开凿了永济渠,这条河流是通济渠向北的延伸,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610),又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扛)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整条大运河的开通,前后只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它沟通了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华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长达千里。这样巨大的工程,在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是很难想象能快速完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隋炀帝要开凿这条大运河?
多数人认为,隋炀帝开通运河的直接目的是想去巡游他向往已久的江都风光,附带的目的是加强对不久前征服的东南地区的控制和转输该地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运河开通以后,首先就是供炀帝荒淫奢靡的巡游。持这种看法的人指出炀帝不但喜欢扬州是个雄藩大郡,而且嗜好扬州的春江花月。他的《春江花月夜》诗说:“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写出了扬州临江的秀丽风光。有人认为唐代诗人张若虚著名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受了他的影响。炀帝另有《江都宫乐歌》、《泛龙舟》、《幸江都作》、《迷楼歌》等诗篇,都是他留恋江都、欣羡江都的作品。
持这种观点者都比较强调隋炀帝一贯奢侈的生活作风。因为开凿这条大运河动用了全国大量的劳动力,是当时隋朝徭役繁重的主要因素,期间甚至出现男丁不够,以妇女充数的现象。史书上也用“力竭转输,身填沟壑”这样严重的词语来形容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而且,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先后三次巡幸江都,每一次都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一路上的穷奢极欲为许多民间小说和戏剧所津津乐道。
但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炀帝开河并不见得只是为了游幸江都。根据《隋书》记载,炀帝并不仅仅巡游过江都,还曾巡游过西北各地,到过突厥与吐谷浑边境。这种巡游有玩的成分,但主要应是出于政治与军事的考虑。难道他为了好玩就愿意到沙漠地里去走一遭?隋炀帝曾三下江都,但决不是单纯的去看琼花,而是着眼于扬州所具有的重要经济政治地位。认为炀帝开河仅是为了玩,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一些人认为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需要,与杨广个人贪图享乐无关。他们指出,隋代开运河,炀帝并非首创。早在开皇四年(584),国家仓廪空虚,隋文帝希望在水旱之年,国家能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为了方便漕运,他在下令建造大量仓库的同时,从潼关到长安,引渭水,开凿了广通渠。开皇七年(587),为了进一步扩大漕运,隋文帝又开凿了山阳渎。由此可见,国家当时的确需要开凿运河,而隋炀帝开运河,仅仅是隋文帝开运河的继续。开通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京师洛阳与江淮的交通,便利漕运。
江淮以南地区经过三国以来几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荆州和扬州均富甲一方,整个南方也成为全国鱼盐杞梓以及丝麻布帛的主要供应地,但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却在洛阳。所以,运河一旦开通,就能把全国的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联系起来,把富庶的江南财富以田赋的方式加以征集,并通过运河转输到洛阳。另外,在隋朝建立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南北朝分裂的阶段。江南从东晋开始就形成了门阀士族的特殊势力。隋朝建立以后,陈朝的残余势力一度与中央对抗。开凿大运河有助于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也有人认为隋炀帝鄙夷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终至亡国,因此自己反其道而行i“东行西幸,靡有定居”。在运河开通后,他的确曾经三次巡游江都,但是这三次都有其军事和政治上的动机。
第一次巡游江都,隋炀帝是想要通过文化的联络巩固政治的统一,有一定的文化性质。这次巡幸,他的船队前后200余里,挽船的士兵有8万人。自己御乘龙舟高45尺,长200丈,上下4层。如此不惜巨资造船,其目的是在向尚有离心意志的南方宣扬中原王朝的“皇威”。他的随从中,有大批僧尼、道士、蕃客等政界、宗教界人士和宿学鸿儒。第二次巡幸则是杨广追求军事征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军事意义。当时隋朝打算兴兵辽东,炀帝想从南方补充军事人才,征调南方的经济为辽东战争服务。而他第三次巡幸江都究其实属于政治逃难。这一次的巡幸没有了以往巡幸的显赫和狂热,其时隋朝政治**即将到来,炀帝征高丽失败,政治意志消沉,在江都他的确十分荒淫。史书说:“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宫中百余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余人也常醉。”仔细地翻阅史书,不能说炀帝的巡幸纯粹是为了寻欢作乐的,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应该也不在此。
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个人一己之欲,还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三言二语是很难争辩清楚的,看来还得留待历史学家们不断努力地去探索。
第2篇:纣王暴君之谜(教师中心稿)
纣王暴君之谜
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在史书的描绘中是个残暴荒淫至极的人,历代都将他作为反面教材。很多人认为商朝的灭亡,完全与商纣的残暴有着因果关系。不过有观点认为商纣的残暴有很多是不存在的。相反他对中华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过巨大的贡献。果真是如此吗?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纣王,史书称他非常残暴,商纣王终日饮酒作乐,荒淫无度,他强迫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长达7年时间,在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建了一座周长3公里、高达千尺的鹿台。鹿台上楼观巍峨,亭阁秀丽,传说比夏桀的瑶台还要阔气。他还特别喜欢吃肉喝酒,便学着当年夏桀的样子,在宫院中挖了个大池子,里面灌满了酒。这个酒池很大,据说可以行船。又在池边的林木上挂上肉块,称作“肉林”。纣王和王公贵族们在“酒池肉林”中尽情享受。对广大的平民百姓,却实行残暴的统治,稍有冒犯便施之以酷刑,百姓们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
商纣王这样荒淫残暴,很多正直的人都规劝他。他有个大臣叫梅伯,对商王朝的存亡很担忧,就向商纣王进忠言,可纣王不但听不进去,还把梅伯施于炮烙酷刑。纣王的叔父比干也好言劝说,他却说:“我听别人说你是个圣人,长着7个心眼,今天我要把你的心挖出来,看个明白!”就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惨遭杀害了。这样一来,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规劝纣王了。
商朝的天下被纣王搞得乌七八糟,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这时候,周武王在姜太公的协助下率领大军来到了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消息传开,邻近部族首领们也纷纷前来助威。武王面对滔?舀的黄河,对周军将士和各部族的首领们说道:“我的祖先对上天是有功德的,因此一卜天,天就命令先王灭掉殷商,拯救万民。先王不幸早逝,归天前将重任托付于我。你们要全力协助,完成先祖的功业啊!”说罢下令渡河,顿时千舟争渡,浪花飞溅。不料周军刚渡到对岸,武王又下令回来。不仅那些前来助战的部族首领们感到纳闷,就连周军武士们也摸不着头脑。
原来,这武王很有心计,他想,商国内部虽然腐败,但到底是个控制着众多诸侯国的大国,只靠周军难以取胜。他今天率兵来到孟津,一是进行一次渡河演习,二是借此机会,探探众诸侯国的虚实。他看了一下,发现周军渡河还可以,而前来助威的侯国首领们,有的带来了参战的队伍,有的只是来观观阵势而已。周武王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没有马上出兵。回去后,周武王一方面扩充军队,准备粮草,另一方面又派出探子,去探听情况。那商纣王本来听说周武王率军打来,一阵惊慌,正准备组织队伍迎战,却见周军不战自退,以为周武王胆小,不敢与他抗衡。于是洋洋得意,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周国派出的探子相继回来把商国的情况一一介绍给武王。周武王看到时机基本成熟,决定进攻商国。
第二年春天,周武王出动了300辆兵车,3000名勇猛的先锋,4500名土兵,又会集各部落和小国的支援部队,浩浩荡荡地从孟津向商朝的首都朝歌进发。这支讨伐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就到了离朝歌只有70里路的牧野(现河南省汲县北)。
在牧野,周武王正式竖起伐纣大旗,当众誓师。他站在高高的王车上,大声说道:“尊敬的友邦国君、诸位官员和所有远征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握好你们的矛,为讨伐暴君,我们现在就要誓师了!暴君纣王听信谗言,败坏朝纲,残害忠良,荼毒百姓,现在,我遵照上天的旨意来讨伐商纣了。所有参战的将士们,你们要勇猛向前,但不要杀害那些前来投降的人,以便使这些人为我们效劳。勇敢的将士们,作战有功的,将会得到奖赏;如果有谁不努力作战,我就要把他杀掉!”誓师完毕,就挥动旗帜,驱动兵车,向商军进攻。
这时候,商纣王正带着他的宠妃和一帮大臣,在鹿台上欣赏歌舞,喝酒吃肉。手下的人把周军进攻的消息告诉纣王,他这才散了酒席,召集大臣们商量如何应战。商朝的军队当时正在东南地区对付少数民族,一时抽不回来,纣王只好下令把大批奴隶和俘虏编人军队,一共70万人,然后就向牧野进发。著名的牧野之战爆发了。
牧野之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激战。论人数,周武王的讨伐大军远远少于商纣王的部队,可是论士气,周武王的伐纣大军同仇敌忾,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商纣王推翻。
大战开始了,周军队伍像一排巨浪,压向商军,一场厮杀即将展开。就在这紧要关头,商军前排的兵士们突然掉转矛头,朝后排冲去。原来这些都是奴隶和俘虏,他们早就恨透了殷纣王,那里肯替他卖命。商军前排倒戈,队伍顿时大乱,土崩瓦解。
商纣王正在朝歌城中等待胜利的消息,突然传报,商军大败,周军正向朝歌涌来。商纣王闻讯大惊,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他不想让周军得到他的鹿台和珍宝,于是命人把王宫里的珍宝全部搬到鹿台上,自己用绫罗缠身,躺在珍宝中,点了一把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周武王带着伐纣大军冲进朝歌。朝歌的老百姓早已烧好了开水煮好了饭,迎接周武王的军队。周武王一进城,百姓齐声欢呼,感谢他从商纣王的暴政底下解救了他们。
当武王来到鹿台时,不禁大吃一惊,鹿台上的琼楼玉阁已成一片瓦砾,未燃尽的巨梁大柱还冒着缕缕青烟。武王断定,商纣一定畏罪自焚了。不一会儿,武士们果然在灰烬中找到一具尸体。由于尸体四周堆着许多不易燃烧的珠宝玉器,所以尸体的相貌还依稀可辨,果然是商纣。武王怒不可遏,朝着商纣的尸体连射三箭,然后用青铜大斧将头颅砍下,悬挂在大旗杆顶上。周武王庄严地宣告伐纣战争胜利结束,商朝已经灭亡。
上述观点,从《史记》以来的主要史书都是这样叙述的,今天在众多史学家编写的历史书和教材中都加以详细的引用。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孔子的学生子贡就对史书的写法表示出了怀疑,他认为商纣的罪行并不像史书上说的那样严重,后人大多把当时最恶毒的事情全部堆到了他的头上。清朝有个学者叫李慈铭,他认为杀比干、囚箕子、宠妲己之类的行为,历史上哪个皇帝没有?他的这些事情,比起后代的暴君,根本算不上什么。解放前著名学者顾颉刚曾编写了《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对后人认为的商纣暴行一一进行考证,最后他得出的观点认为这些商纣的罪恶其实是后人层层积累所致,时间越后,堆在商纣头上的罪行就越多,但越不可信。1960年,郭沫若在《新建设》上发表文章,公开为商纣翻案,他认为纣王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对民族发展做了许多好事,对古代中国的统一,有不少功劳。他曾经平定东夷,所开拓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宋、楚、徐等国家承继着同一文化在南方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说,中国的统一是纣王开其端,而秦始皇收其果。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更有学者指出,战国秦汉之际的一些人,将夏桀的恶行附会到商纣王的身上,因此越传越详。
反对这种观点者认为商纣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肯定的。东夷和夏民族早有关系,并不始于纣,而是始于帝乙。至于长江流域的一些部族和国家在当时已有很高的文化,决非是商纣伐了东夷以后才开拓出来的。从周朝人的文告里,可以看到纣所以亡国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酗酒、淫佚、任用非人。
一些观点认为商纣的暴行是存在的,但他并不纯粹是一个暴君。有学者指出,传统的史书对商纣的描写是极其混乱的。商纣的惟妇言是用,并非单纯的君主荒淫,而是根源于制度与习俗中的母权残余,是一种社会现象。《尚书牧誓》说他“昏弃厥遗王父母弟”,应是商纣的主要罪状,它违背了我国宗法传统中的亲亲原则。而信用“多罪逋逃”,即任用身份低贱的人,并不是纣王的缺点,反到可以说明他的任人唯贤政策。商纣败亡的原因并非由于他的孱弱,而是商师崩畔所造成的。
看来,对商王暴君面貌的认识尚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第3篇:月球之谜(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学习目标:
1、 1、 朗读课文,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同学之间的讨论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学习难点:
利用资源交流,讨论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习准备:
1、 1、 充分利用网络条件,查找有关月球的资料。
2、 2、 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学习过程:
一、出示月色图,以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夜空,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朦胧的月光,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晚礼服。
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你们一定没少见。古往今来,那皎洁的月光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二、自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字。
三、默读课文
1、 1、 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 2、
第4篇:年少气盛秦始皇统一中国之谜(教师中心稿)
年少气盛秦始皇统一中国之谜
秦王政亲政后,对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把六国全部灭掉,开创了中国政治的新纪元。为什么统一的重任落在秦王政的肩上?秦始皇是靠了什么来统一六国的?
秦国从商鞅变法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先进巩固的政权,实行奖励耕种的政策,使秦国经济迅速发展。此后,秦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47年,十三岁的秦王政即位。按照秦国的法律,国君到二十二岁举行冠礼,然后才可以亲理政务,因此秦王政初期,朝政由赵太后和相国吕不韦掌管。
吕不韦原是一个家有千金的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他在赵国邯郸经商时,遇到了作为人质留在这里的秦孝文王的儿子异人。吕不韦用全部家财帮助异人到秦国进行活动,使异人取得了秦孝文王宠妃华阳夫人的欢心,争到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