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美源于爱发言稿
美源于爱发言稿
当春天的第一抹阳光照亮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我们会觉得春天好美。
当夏日荷塘中的莲叶落下第一颗露珠,清新淡雅,朴实无华,我们会觉得夏天好美。
当秋风吹着第一片落叶在空中旋舞,大地一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麦香,我们会觉得秋天好美。
当冬天的第一片雪花从云间飘落,纯洁雪白,宁静安逸,我们会觉得冬天好美。
我们能感知春夏秋冬的美,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爱,我们用爱去感知所有的美。我们的一生因为爱而充实,因为充实而美丽。当我们呱呱坠地,洪亮而有力的哭声划破天际,我们便开始了美的征程。
天真是一种美。孩童时代,我们蹒跚学步,追逐草间的皮球,用稚嫩的小手搭积木,伊伊呀呀地读着课本,我们无条件地爱着生活中的一切,那一刻,天真的美尽显无遗。
自然是一种美。少年时代,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站在广阔的操场上,唱着庄严的国歌,一时间我们的激情融合在爱己爱校爱国的情怀中,那种美,不需矫饰,只要干干净净,简简单单就好。
追求是一种美。看着110米的.白色终点线,刘翔的身上爆发出无限的激情,因为有梦,因为有追求,因为对祖国的热爱,他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阐释了美的真谛。
奉献是一种美,爱着农村孩子,爱着教育事业,郑琦老人在一方茁壮成长的花圃中辛勤耕耘了43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他的美,朴实却永恒!
世间万物皆是美的宠儿,美源于爱,它看似无形却又真真实实的存在。
因为无私与伟大,我们会觉得妈妈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很美。因为邰丽华对生活的真情与付出,我们会觉得千手观音美到极致。因为运动员对祖国的深情与奉献,我们会觉得他们被汗水浸湿的每一寸肌肤都很美!
美是爱的所在,爱的真谛,爱的全部内涵。只要我们有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美的源泉!
第2篇:美应当源于生活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她们都是聋哑人,是完整的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却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美。她们处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通过这优美的舞姿把她们内心深处对美丽的追求流露了出来,给人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悲凉的美,纯朴、优雅的展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和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乡土情趣。在《边城》、《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的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同时也突出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看着贝尼尼的雕塑《圣特瑞莎的迷狂》,巴洛克艺术,欧洲的最后一种伟大风格,带着贵族式的忧郁与血液里的高贵气质,在三四百年间让人目眩神迷。它追求激情的表达、夸张的动感、力度和紧张性,光影的强烈对比,华丽的风格与鲜丽的颜色,个性的书写呼之欲出。而在华丽的表面之后则是深深的不安和挥之不去的忧郁情绪。还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充满了人间的温柔的美,那是春天般清新的气息;《小王子》则用童话般纯洁的语言,引领人们回到内心的真纯。
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尺度来从事实践的。这个“美”就 是实践的审美状态。美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因此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解决温饱上,所以“美”的含义即“羊大为美”。有关美学思想的内容也与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分不开。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物质得到了极大富足,那么,美的内涵就也应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追求物质美的同时,也需要追求精神之美。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在雪域里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是一种美;离家时母亲的期盼的目光,她对子女的牵挂和爱是一种美;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凌云大厦,那些在钢筋水泥架上,为生存抗争劳碌疲惫的身躯是一种美;以及那些用一颗炽热的心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善良的人们,他们也用心的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美。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又怀旧、争先(先锋性)又追后(后现代)。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成为一种现实。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现代人的生存似乎被泛滥的“物”和“形象”包围,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健身房、视像、广告、时装、商品包装、肥皂剧和流行歌曲及网络冲浪和游戏等不仅日益渗入、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一部分人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和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广告策划、多媒体等融入了足够多的艺术成分和想像。抹平实在与幻象的差别。大众误把“幻象”当现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
于是,现代的人类,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借助美的产业和时尚化的标准改变肤、指甲等,却并不关心灵魂的空虚。舒适美好的理想,应该为所有人分享,其重心也不应仅仅落在外在粉饰性的扮饰美上,而要与人性提升与祈向“境界”相关联。使美、美感作为公共精神资源高度充分社会化而涵摄所有人,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这才是理想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趋近的目标。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而不是肉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我想,我们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生活。
正如儒贝尔所言:“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
宗白华先生也引瑞士思想家阿米尔的话:“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译文与朱先生的略有不同)又引石涛的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接着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山川而立言, 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 渊然而深的灵境。”32这个“灵境”, 就是“意象”(宗先生有时又称之为“意境”33)。
宗先生指出, 意象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 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 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 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 总非人间所有!’”34 这是一个虚灵世界,“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在这个虚灵世界中, 人们乃能了解、体验人生的意味、情趣与价值。
宗先生以中国艺术为例来说明审美活动的这种本质。他说:“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 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 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花鸟画所表现的亦复如是。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 真可以用来咏赞一幅精妙的宋人花鸟。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 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 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 表现了无限, 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 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 但又是极写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 但又要充满着静气。一言以蔽之, 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是最切近自然, 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 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35
第3篇:师德源于爱
见习是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检验每一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前奏;见习是师范生教学生涯的开始,是师范生展示成果的舞台!面对见习我既有几分兴奋又有几分担忧,兴奋的是我即将走上梦寐以求的教学舞台在那儿展开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堂课,面对我的第一波学生,即便只是为期一个月见习学生;担忧的是怕自己不能很好的完成学校安排的见习任务,不能搞好见习学校交给我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的完美的解答学生的质疑,怕自己不能很好把握学校“立德树人”的校训!
在为期半个月的见习中,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经历的点点滴滴,让我初次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在教学见习中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建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认真开展每一堂课的教学,认真总结教学经验,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开展见习工作,虽然
第4篇:师德源于师爱
“师德”源于“师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内心深处”。师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是忠于人民教育的具体表现。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和认同的出发点就是主体企图与榜样一致。榜样不仅仅是行为规范的倡导者,更是主体仰慕的对象,使主体产生对它追求的意识。这就是人们愿意模仿所崇敬、爱戴的人的原因。高中生更是如此,教师要教育他们,就必须建立爱的关系,即“亲其师,信其道”。
我是一名入职刚满两年的数学教师,第一年由于只顾赶教学进度,只顾自己备课,不备学生情况,总觉得只要所有的内容只要我都讲到了我就安心了,学生只要认真参与,一定都没问题。学生一旦不明白,我就很着急,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很明显的问题怎么会不明白,我天天抱怨,学生也天天委
第5篇:最美源于爱 2
最 美 源 于 爱
——赫山实验学校团委书记刘丽萍先进事迹简介
爱生,爱校,爱家——这是赫山实验学校团委书记刘丽萍的爱之路。
一、用爱拨亮心灯
刚接任共青团工作时,刘书记着力引领全校的团员青年凝聚到团组织,学习团的精神,开展团的工作,履行团的义务。在一次学校团活动中,偶然发现一名女生沉默寡言,离群独处。刘书记细心打听她身边的同学,才知道她是因车祸父母不幸双亡的孤儿甘晨帆同学。刘老师心底为之一震。面对孤苦的她,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她慢慢走近小晨帆。她利用课余时间和她一起课外阅读,读《青年文摘》《读者》上的励志故事,看电影聊电影,如《卡特教练》等,爬山郊游,打球运动,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心理疏导,转化她的负面情绪,鼓励他走出心理阴影。渐渐的晨帆联上露出笑容了,眼神光泽了,也与同学一起参与活动了,欢声笑语渐渐多
第6篇:快乐源于爱作文
快乐源于爱作文
在今年“五一”期间,我去中医院做了“包皮”手术。
做手术前要先打麻醉剂。医生用最细的针给我注射了3次,其中第二针扎进了尿道,我拼命地咬住衣服。针打完了,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也下来了。身子一立起来,背上的衣服湿了,腿下的床单也被汗水印湿了一大片。那个疼呀,现在回忆起来都能感觉到。而在我咬衣服时,有一个人把前臂放在我的嘴前,说:“咬它!”那个人是我父亲。我很快乐。
回家的途中,伤口开始疼痛起来,并肿胀起来,渗出了大滴大滴血。就这么个病法,身子不弱还怪事了。回家后,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大堆樱桃,草莓,还有西瓜,以及许多蔬菜,好几斤的猪肉和一袋子的鱼,琳琅满目,显然是给我买来补身子的。而买这些东西的人,是我的母亲。我好快乐。
做完手术后的第二天晚上,我在睡觉时,因为伤口的阵痛,使我在无意识中发出呻吟
第7篇:爱源于陪伴作文
爱源于陪伴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源于陪伴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坐在窗边,聆听着雨声,打开窗,雨淅淅沥沥的下着。迎面袭来一阵刺骨的冷风,雨浅吻我的额头,带给我一阵凉意。不经感叹岁月的流逝容易把人抛。
渐渐地长大了,所剩的时间一天天的减少。不经越来越思念老人,总胆怯突然有一天他们会抛我而去,给我留下无尽的伤和泪。而我却没有给足他们足够的爱,足够的陪伴。正是因为经历过才会更加懂得更加珍惜。
在我小的时候我最亲近的老人们都还在,一直陪伴着我,宠爱着我。我天真的以为他们会一直陪伴着我,不会离开。可是这就只是我天真的以为,以为我可以给他们足够的爱与快乐即使没有